书城社会科学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46310700000007

第7章 梦溪笔谈(1)

作者:沈括

年代:11世纪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必读理由

《梦溪笔谈》是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的一种。该书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梦溪笔谈》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背景搜索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政治活动,是北宋中期文武兼备的著名大臣,同时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大学者,杰出的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一般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沈周历任州县官。1054年,沈括以父荫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此后10年间,他历任海州东海(今属江苏)、宣州宁国(今属安徽)、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令。初入仕途的沈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疾苦。1063年,沈括考中进士,迁扬州司里参军。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后累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校理、太常丞、同修起居注等。他利用工作清闲的机会,抓紧钻研学问,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提举司天监(主管天文历法的中央机构)的时间较长,沈括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尤为用力。他结合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吸收以往的学术成就,通过缜密观察,认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成了著名的《浑仪》、《浮漏》、《景表》三议。他还推荐平民卫朴到司天监任职,主持编修《奉元历》,改进观象仪,同保守顽固的修历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运动。据说“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其于役法,讲之固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1072年,他奉命治汴,测量和疏浚汴梁水利,视察沿汴淤田,为推行新法的农田水利法做出了成绩。次年,他又奉命前往两浙路规划水利、差役,并察访政治得失,办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1074年,他前往河北西路察访,积极修筑城防,推行义勇、保甲制,组织军民训练。同年,受命兼判军器监,改进兵器,详定《九军阵法》,编纂《修城法式条约》,对器械利钝、战守防御、军事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推行军事改革做了扎实的工作。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沈括被任命为权三司使,主管全国的财政,全面协助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他致力理财,提出了改革盐钞的主张,并对钱币的发行、役钱的征收提出改进措施。由于触犯了权贵的利益,王安石罢相后,沈括也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被罢去权三司使的职务,出知外州。

在出任权三司使之前,1075年初,沈括还奉使出使辽朝,交涉宋辽边界争端。他先到枢密院查阅档案图籍,发现辽方的要求比以前议定的界线向南延伸了30多里。他以无可置辩的事实,据理力争,终于取得谈判的胜利。在使辽过程中,沈括留心沿途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返京后撰成《使契丹图抄》。

1080年,沈括奉命知延州(今陕西西安),兼任麟延路经略安抚使,负责今陕西省北部的军民事务。这里是宋朝和西夏相邻的战略要地。沈括到任后加强边防,整顿军务,组织练兵,给予入犯的西夏军沉重的打击,有效地保证了边境的安宁,以功自龙图阁待制迁龙图阁直学士。1082年,西夏大举攻宋,由于朝廷使臣给事中徐禧轻敌无谋,指挥失当,宋朝边堡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失守,沈括被撤职。从此,他退出政治舞台,过着退隐的生活。其间广泛从事学术著述,《梦溪笔谈》就是他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梦溪园时完成的。

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胸怀大志,以经世致用为念的学者,生平著作甚丰。有目录可考的达30多部,内容涉及经学、音乐、语言文学、天文历法、地理、法律、军事、医学、财政、农业等。据《宋史·沈括传》记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可惜这些著述大多失传。现在留传下来的有他的诗文集《长兴集》,原书41卷,现仅存19卷,医学著作《良方》一书世传也非原本,后人将苏轼医药杂说附入此书,改名为《苏沈良方》,明中期以后也失传,清修《四库全书》时才从《永乐大典》辑出。此外,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保留有沈括参加对辽交涉的工作记录《乙卯入国奏请》、《入图别录》的逸文。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这部负有盛名的《梦溪笔谈》。

作品快读

《梦溪笔谈》是一部成书于北宋的笔记体著作。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杂录和随笔,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它既是作者沈括毕生科学研究的结晶,也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科技名著,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不朽著作。

《梦溪笔谈》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609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共分30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200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全书分17类,计有:故事、神奇、异事、谚谑、杂志、人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议,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著称。全书论及科学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统计,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文有207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在磁学上,书中谈及指南针的偏向问题,这是世界上有关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他指出指南针是由人工磁化而成,并讨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法;在光学上,沈括透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面镜、面镜成像,及镜的放大和缩小规律作出了具体的说明,他对西汉透光镜的原理,也作过一番科学研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在声学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创见。

在化学方面,他研究(鹿耳)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而“石油”一词更是他首先使用的。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地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沦述。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仪、浮漏、圭表河,开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河。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的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的成就和在改历中的贡献。

又论及历代历法的疏密,以及历法推步的方法。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是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会圆术是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方法。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还记述了井盐、池盐,以及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

在水利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的过程。

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

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

在医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

除了记述科学技术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外交,有作者熙宁八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关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还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

关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关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也表现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如于诗、词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

在宋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沈括是攀登这座高峰的科学群英中的杰出代表。《梦溪笔谈》成为人类文化史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堪称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之一。《梦溪笔谈》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博大精深雄居八种名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