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46310700000008

第8章 梦溪笔谈(2)

《梦溪笔谈》一经问世,即以其繁富的内容,缜密的思辩受到世人的关注。但它的学术价值、科学贡献真正被人们所认识,还是本世纪的事。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和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曾先后撰文对沈括的学术及其生平事迹作了探索。竺可桢先生在《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一文中评价说:“我国文学家之以科学著称者,在汉有张衡,在宋则有沈括。《四库全书总目》谓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宋史》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洵非溢美。自来我国学子之能谈科学者,稀如凤毛麟角,而当时能以近世之科学精神治科学者,则更少。”张荫麟先生在《沈括编年事辑》序文中说:“予近搜集沈氏传记材料,乃知斯人之伟大实远过其名。括不独包办当时朝廷中之科学事业,如修历法,改良观象仪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不独于天学、地学、数学、医学、音乐学、物理学,各有创获;不独以文学著称于时;且于吏治、外交,及军事,皆能运用科学家之头脑而建非常之绩。”沈括及其《梦溪笔谈》也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学者汤·茀·卡特(1882-1925)在其《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评论沈括对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时说:“这一段文字叙述得很缜密……。他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叙述了许多自然的现象,其中还有对指南针的最早的明晰记载,和这一段关于他同时代的世界上第一次试验活字印刷的叙述文字。在宋代的作者中,他是被认为最严谨可信者中的一位。”日本著名数学家三上义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撰《中国算学之特色》中说:“象沈括这样的人物,全世界算学史上简直罕有,只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如此一个人。”1978-1981年日本还翻译出版了《梦溪笔谈》全书。享誉全球的英国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评价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片段精读

古今衡制

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太湖

〖HT5SS〗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八川自入大河,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后,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尝详考地理。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禹贡》云:“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三江即入,震泽底定。”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震泽之委,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此水之理也。

巴蜀书社1996年版

妙语撷萃

中华文学宝库之魁宝!

延伸阅读

链接一:《采草药》和《雁荡山》

《采草药》和《雁荡山》是两则选自《梦溪笔谈》的科技说明短文,作者以事实材料为依据,提出并阐明科学见解,我们今天读这样的文章,固然可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更主要的是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文章说明事理的顺序、方法,严谨平实的说明语言。

在《雁荡山》一文中,对雁荡山特殊地貌成因的提出,比所谓近代地质之父的英国人郝登在1788年提出的流水侵蚀的学说,早了七百多年。《采草药》一文,他不拘古法,提出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观点,也是很有见地的。这些都表现了沈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链接二:沈括故居梦溪园

沈括故居

沈括故居梦溪园位于市区梦溪园巷,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园里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建筑,还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

链接三:沈括墓

沈括墓

沈括墓,位于我区良渚镇安溪下溪湾太平山南麓,东为金龙山,西为凤凰山。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坏。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民间口碑和外地学术界提供线索,终于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元丰、元佑”等年号古钱币数枚,正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

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

年代: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

一部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

必读理由

《营造法式》是一部平实的建筑用书,是那个文化昌盛时代的代表作。它成为中华建筑史的典范。

背景搜索

李诫是空间构造大师,是另一类的世纪英雄。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用书--《营造法式》。

李诫,字明仲,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生年不详,死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二月。元佑七年(1092年),他进入将作监任职,逝世的前两年离职。李诫的官场生涯,有17年在将作监,从最下层的官员升到将作监的总负责人,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建筑事业。

建筑典籍《营造法式》是李诫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编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工程规范;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是一部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营造法式》首次用文字确定了建筑中用“材”的模数制,对传统的木构架的各部分的构造都有详细的说明,而且对劳动和材料都确定了详尽的定额。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对研究宋朝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品快读

《营造法式》总共记录了3555条建筑规定和制度。其中规定了建筑和结构设计中的模数制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当时称为“材分制”。该项规定大大提高建筑的设计效率。只要提出所要建筑的规模大小,就可方便的确定使用的材料的尺寸规格,使一项复杂的工程在短时间内完成。《营造法式》中规定的梁截面高宽比3∶2,这个比例正是从圆形木材中截锯出抗弯强度最大的矩形用材的最佳比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12世纪前后在建筑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营造法式》全书的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汇编成“总释”两卷。

第二部分,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即“各作制度”共13卷。其中包括:(一)大木作制度:有关建筑物结构技术、构造作法的制度;(二)小木作制度:有关建筑物的门、窗、栏杆、龛、橱等精细木工的型制及构造作法的制度;(三)石作制度:有关建筑中石构件的使用及加工制度,石雕的题材及技法;(四)壕寨制度:有关房屋地基处理及筑城、筑墙、测量、放线等方面的制度;(五)彩画作制度:有关建筑上绘制彩画的格式,使用的颜料及操作方法的制度;(六)雕作制度:有关木雕的题材、技法等方面的制度;(七)旋作制度:有关建筑上使用的旋工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八)锯作制度:有关木质材料切割的规矩及节约木料的制度;(九)竹作制度:有关建筑中使用竹编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十)瓦作制度:有关瓦的规格及使用制度;(十一)砖作制度:有关砖的规格及使用制度;(十二)泥作制度:有关垒墙及抹灰的制度;(十三)窑作制度:有关烧制砖瓦的技法。

《营造法式》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北宋建筑的技术、科学、艺术风格,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建筑业劳动组合、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状况。《营造法式》的编撰宗旨和成书过程有以下特点:

1.以“参阅旧章,稽参众智”为编书基础。这里所谓“参阅旧章”是指古典文献中有关土木建筑方面的史料,李诫共查得283条,在《营造法式》书中占8%。“稽参众智”是指李诫向各行业的工匠调查,收集每个行业中世代相传的口诀经验,并将其整理,总结出各行业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方面共计3277条,在全书中占92%。

2.以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为编辑各作制度的指导方针。例如,对于结构构件采用“材”的模数制,以对门窗装修时控制构件的比例。对于砖、瓦等构件则制定出与主体结构相匹配的系列定型制品。对于彩画、雕刻等艺术性较强的工种,则对当时流行的式样、风格加以归纳和整理,并指出其特征和变化规律。

3.绘制大量工程图样,用以说明制度。《营造法式》以六卷的篇幅,绘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套建筑工程图。图样的内容包括有: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即书中所谓的地盘图、正样图、侧样图;构架节点大样图,如一组组斗拱图;构件单体图,如梁、柱乃至一只拱、一个斗的图样;门、窗、栏杆大样图;佛龛、藏经橱图;彩画及雕刻纹样图;测量仪器图。

图样的绘制方法有正投影,也有近似的轴侧图,它记录了许多失传的、不见经传的作法,成为人们认识宋代建筑,读懂《营造法式》不可缺少的钥匙。

在南宋、元代和明代等都非常重视运用《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很具权威的建筑巨著。

片段精读

妙语撷萃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延伸阅读

链接一: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链接二:宋朝的知名建筑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链接三:大英雄岳飞

岳飞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103年3月17日),死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