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兴农,关键在于人才。大力推广和采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是推行“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内容之一,而其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印度总统卡拉姆说,印度每年有300万大学毕业生及数量相当的中等职业人才,他们是“第二次绿色革命”宝贵的依靠力量,政府应当鼓励他们到农村去,用他们的知识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功立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对推动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成长,促进农村科技成果的推广十分有利。
进入21世纪后,印度正在努力向“世界强国”的目标迈进。印度政府大力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采取各项措施扶贫解困、提高农业效益、维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其实现“世界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2.持续农业发展的方针和实践。印度农村发展部1992年提出一份关于持续农业现状的报告——《印度持续农业的方针、现状报告》。该《报告》指出:“持续有许多方面——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所有这些方面必须恰当地同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开发出一种成本低廉、能源效率高和环境优良的经营管理体制。土地、水和绿色植被是构成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合理开发再生和非再生能源必须超越部门的界限,要把整个地区视为一个统一体。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采取一种在文化和社会方面能为当地民众接受的适当的技术。”
印度最早发展持续农业的措施是“五五”计划期间实施的干旱地区计划和沙漠开发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目标是为了减轻和扼制干旱的危害性和防止进一步沙漠化,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开发有关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源、森林和牧场来保持水土和土壤湿度。此后,这两个计划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废地开发计划和全国流域开发计划等。
1988年,印度政府为了改变绿色革命后农业生产停滞的局面,开始实行一项按农业气候分区的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把全国按自然条件和江河流域分为15个农业气候区,对各个农业气候区进行了具体研究,并根据各个区的特点制定了发展农牧林渔各业和农村工作的具体计划,以及引进适用的最新农业技术,包括持续农业技术。新农业发展战略提出,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非再生能源的投入,使印度农业能够实现在持续基础上的增长。印度在发展持续农业方面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措施:
(1)研制和推广生物肥料。印度农业科研机构经过近20年的研究,已经能够从大气中提炼固定氮素的多种生物肥料,其中最常用的有根瘤菌和固氮菌两类以及蓝绿藻。前两类自然生存于土壤中,后者则滋生于池沼和水田的水面。这几类生物肥料在实际使用中已收到较好的成效,其增产效果相当于每公顷节约氮素2~40公斤。但是,这些生物肥料的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2)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外汇,印度实行了一项全国性的生物农药研制和推广计划。印度生物农药资源丰富。如原产于印度的尼姆树资源,其种子的提炼品是当今最有效的生物农药,它能杀死200多种害虫,却不伤害鸟类和家畜,也不产生残毒。加强生物农药研制的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生物农药。1991年,农业部生物技术公司在泰米尔纳杜邦的马杜赖市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集会”,会上进行了生物农药的宣传和推销活动。印度农业部已在七个邦设有生物农药示范田,总面积达11万公顷。
(3)持续农业的能源计划。由于印度农村半数以上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之下,他们只能依靠非常规能源如牛粪、柴草和农业秸秆等。在森林、草场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柴草短缺日益严重。为了防止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和应对农村能源需要,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开发农村非常规能源的措施。在组织领导方面,印度政府于1982年设立非常规能源局,1992年将该局升格为非常规能源部。印度农村使用的非常规能源主要有沼气池、改良柴灶、生物废料发电、小水电站、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灶等。到1992年初,印度已建立家用沼气池达1575万个,修建改良柴灶1250万个,家用太阳能烘烤系统10127个,太阳能灶具227万个,风力发电总功率2916MW,小水电站总功率8653MW。另外,印度计划委员会为了推广和开发农村非常规能源,“六五”计划以来在全国250个区推行了一项农村综合能源计划。这项计划在“八五”计划期间将每年扩大100个区。农村非常规能源的使用和推广,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
(4)喜马拉雅山地区生态保护计划。鉴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印度环境和森林部为该地区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生态保护计划。该计划包括水土管理、持续发展、农业生态体系、生态经济、环境影响分析和保存生物物种等。不少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参加并承担了有关的研究项目。1989年,印度环境和森林部共批准了13个喜马拉雅山区环保开发研究项目。
1992年印度中央环境和森林部召集北部和东北部7个邦的环保部长在喜马拉雅环境开发学院讨论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工作计划,就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物种分布、人口学和物理参数、模范生态村建设、持续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区域性综合保护和治理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5)推广采用最新农业技术的“模范村”经验。1992年设在马德拉斯的一个研究基金会召开了一个以实施“模范村计划”为主题的讨论会。该计划将在3年内,在25个区的100个村推广最新农业技术。这一农业推广计划的特点是重视生态平衡,尤其强调保护沿海地区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在经过三年实验后,这100个“模范村”的经验将向其他地区推广。这一计划将从印度工商业界、其他非政府机构以及有关国际机构得到资助,并与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互相配合。
(6)鲁宾农村发展计划。印度不少非官方机构包括一些大财团、大企业也从事义务的农村发展工作,在这方面有一个成功的事例,即“鲁宾农村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由印度著名制药厂鲁宾实验所承担,从1986年起该厂在拉贾斯坦邦帕勒德布尔和阿尔瓦尔两个县约20万人口的100个村推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由于这个计划取得很大成功,鲁宾实验所获得了印度工商业联合会1991~1992年度农村开发活动突出成绩奖。
二、墨西哥持续农业的发展
1.墨西哥提出持续农业的背景。近年来,国际上在可持续农业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体系研究上开展得很广泛。已建立的四五个世界性可持续农业组织,均设有研究机构和试验基地。国际著名财团如:洛氏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银行、联合国发展基金等,都纷纷捐款支持各种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关的研究项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从事各有侧重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美国率先提出并积极实践“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德国提出“综合农业”的发展模式:法国积极推行环保型农业;日本提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俄罗斯提出了“生物农业”模式。
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在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也逐步开展了“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如墨西哥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政府与企业界达成一项“工业生态协议”,在全国建立了744个水质监测站,22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117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并建立一种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但由于墨西哥长期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把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又加之农业发展本身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结果导致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的长期停滞,农产品产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多数农民处于贫困之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有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短期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墨西哥位于北美洲的西南部,北部与美国接壤,东南与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相邻,东濒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面积197万多平方公里,是北美的第三大国,人口近1亿。同时,墨西哥又是个多山的高原之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在全国19582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农业用地仅占138%,适宜耕种的面积仅占国土的86%,而人口增长率很高。墨西哥国家统计局在一份公报中说,根据2005年的人口调查,从1900年到2005年,墨西哥人口增长76倍。可见,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已无法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相统一。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推行了“墨西哥粮食体系”计划,采取了许多短期行为和措施,致使大量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土壤侵蚀日益严重。众所周知,墨西哥拥有世界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目前,有342种动物濒临灭绝,562种野生植物资源明显减少或已绝迹。
(2)农村两极分化突出,贫困地区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贫苦农民为养活自己,对自然资源实行破坏性的利用,造成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仍有300多万户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旱地农业区。每户平均占地面积不到半公顷。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他们世世代代在小块贫瘠的土地上沿用十分落后的耕作技术,不施肥,不灌溉,基本上靠天吃饭。由于长期单一种植玉米,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不断下降。尤其在一些缓坡地常年种植玉米,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据估计,墨西哥原有的耕地面积中有50%的耕地表土层已经流失,土地越来越贫瘠。有些落后地区,印第安人仍然保持了烧荒、刀耕火种等十分原始的耕作方式,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正如1992年6月,在巴西最高级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所指出的:“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破坏性地使用资源的重要原因”。然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3)绿色革命的消极作用使农业现代化进程难以持久和推广,并带来了土地盐渍化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墨西哥是最早掀起绿色革命的国家之一。绿色革命给墨西哥带来了巨大效益。例如,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三年间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9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施用化肥的面积由1950年占播种面积的48%扩大到1965年的265%,灌溉面积由1940年的96万公顷扩大到1964年的400多万公顷。绿色革命对增加粮食产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绿色革命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绿色革命并没有使墨西哥农村普遍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相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两极分化。因为以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为中心内容的现代农业技术一般只适宜在资金雄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现代农业区应用,而在广大旱地农业区和贫困山区则难以推广。从生态方面来看,大量地下水的使用造成水资源短缺,排水系统不完善引起土壤盐渍化。新的杂交品种的使用使农民放弃了轮种、套种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混合作物耕作制,实行大面积单一作物耕作制,造成病虫害杂草蔓延等恶果。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引起土壤和水质的严重污染。绿色革命的消极作用使墨西哥现代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难以保持农业的持续增长。
(4)工业化和都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新的威胁。墨西哥的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十分集中。墨西哥城是墨西哥的首都,位于墨西哥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240米,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面积可达1500平方公里,人口多达1800多万。它集中了全国约1/2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它也是墨西哥人口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那里集中了全国40%的工业投资和20%的工业企业,其中包括污染十分严重的炼油厂、造纸厂、糖厂、纺织厂等。300多万辆汽车排放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烟雾弥漫,空气中悬浮的粉尘使公路两旁的树木枯萎。许多工厂缺乏排污装置,将未经过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墨西哥城每秒钟排放的污水达46立方米,全国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每秒达184立方米。横贯中部七个州的莱尔马-圣地亚哥河和全国最大的湖泊恰巴拉湖的水质,因大量废水注入而受到污染,周围农田也受到影响。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墨西哥湾近海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数量惊人地增加,这些废弃物一般都未经处理倒在荒野或山谷中,许多有毒物质渗入地下或流入河中,造成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面对以上严峻现实,加之可持续农业已在全球形成大动向这个背景,墨西哥人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保持在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清洁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对物质的需求。这样,发展可持续农业模式便被墨西哥提上日程,倍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