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2000年以前实现实用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土壤改良和施肥技术。如根据叶色和生长发育的诊断确定施肥品种与数量;研制肥效调节肥料;研制具有选择性耕地功能的插秧机。②病虫害防治和清除杂草技术。如研制选择性强、残留量小的农药;研制用量小、难分解的除草剂;利用植物免疫功能防治水稻病害;菜地引进具有特殊功能的植物防除杂草和线虫;利用近紫外线防治茶蓟马(忌避作用)。③品种选育技术。如培育各种优质、多抗品种,培育多抗、耐低温砧木品种(蔬菜);培育在粗放管理条件下也能栽培的适合加工新产品的茶叶品种。④土地利用技术。如开发双季稻无土栽培技术。⑤其他技术。如研制蔬菜嫁接机器人与多抗土壤病害砧木配套利用;开发生物分解性无公害薄膜;探索和引进新的昆虫作为温室设施内的传粉媒介以替代生长刺激素;应用把生育诊断、预测预报和施肥诊断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管理方法。
三是2010年以前实现实用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如利用由家畜粪尿生产的难分解堆肥(水稻、果树)等。②病虫害防治和清除杂草技术。如研制组装电脑的植保机器人;利用激素促进天敌活动防治害虫(蔬菜、茶);利用抗性诱导材料防治病害(蔬菜、茶);利用植物寄生菌和寄生昆虫清除菜地杂草;开发利用电磁波防治害虫(果树);研制高效率果园喷药机器人;利用茶园生态系进行综合防治。③品种选育技术。如培育吸肥力强的水稻优良品种;培育耐深水水稻品种;培育竞争力比杂草强的水稻品种;培育少肥适应型品种(蔬菜、茶),通过基因重组培育蔬菜、茶的多抗病虫品种;培育优质抗病虫果树品种。
畜牧业部门,对家畜粪尿处理利用技术的实用化预测,也可划分三个阶段:
一是现在进入实用化阶段的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防治恶臭的技术。如开发和利用新塑料材料;利用生物过滤器的生物脱臭技术;利用堆肥设施的脱臭技术。②防治水质污浊技术。如可利用通过水质自动监测器进行活性污泥处理的设施和管理技术;高效率污水浓缩堆肥技术。③堆肥技术。如回收利用辅助材料的堆肥技术。
二是2000年以前进入实用化阶段的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防治恶臭的技术。如开发利用微生物的无臭堆肥技术;应用在畜舍粪尿水中排除臭气的方法。②防治水质污浊技术。如开发利用微生物回收磷的技术;利用环保型多余污泥回收处理技术;利用降低排泄物中氮、磷含量的技术。③有效利用甲烷发酵微生物开发简易脱硫技术。④堆肥技术。如利用微生物开发无臭堆肥技术;改进包括堆肥设施在内的中、小家畜畜舍。
三是2010年以前进入实用化阶段的技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防治恶臭技术。如利用排泄物(粪)无臭技术。②防治蝇的技术。如利用生物学防治技术。③防治水质污浊技术。如利用膜处理技术开发低成本、污水高净化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堆开发净化处理和回收有用物质的技术;利用畜粪尿与高碳低氮污水合并处理技术;利用海水和海藻开发净化尿污水回收氮、磷技术。④研制甲烷发酵系统(低温下高效率获得甲烷),加快液体堆肥大面积流通与利用,以及培育超高产饲料作物品种技术。⑤堆肥技术。如利用无害昆虫促进堆肥发酵的技术;利用功能性堆肥制造技术。
5.日本环保农业的发展。环保农业是由集约农业发展而来的,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相继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来促进环保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以期尽早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1)日本的水稻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水稻生产也有其自身的特色。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产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壤养分趋于不足,需要把人畜粪尿、植物残体等用作堆厩肥施入水田,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河流、湖泊、封闭性海域的富营养化,饮用水也可能受到污染。因此,有关专家从水出发构想了环保农业的具体姿态。
(2)水的净化。沿水流的净化及废水的重复利用:一方面,活化水田净化机能,利用还原土实现硝酸还原;另一方面,利用水渠河岸的植物除去营养物质。
水的循环利用净化:地下水通过管道灌溉旱田,其营养物质就被土壤及作物吸收而净化,这种情况某些程度上需要有灌溉用蓄水池和为抑制藻类的发生而配备的适宜的装置。
建立地域水循环体系:将地域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结合起来考虑,建立一个适当的地域水循环体系,以除去地域整体的富营养物质。为使地域外的负荷达到最小,而在地域内设计一个以农业为中心的地域环保计划,发展环保型农业。
(3)有机废弃物的地域内循环处理。在地域环保型农业中,地域内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要在地域内循环处理,或利用耕地的还原作用使地域环境得以净化。
有机废弃物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畜产废弃物,以生产自给饲料,首要的是将畜产废弃物施入耕地以维持其肥力,如价格适宜,也可考虑将这种处理推向市场。特别要注意的是饲料中的重金属添加及抗生粉的使用要适度。
污泥、生活废水、屎尿、村落排水中的污泥根据性状和条件尽可能地进行适宜的耕地还原处理,但要符合一定的质地基准,与重金属等有关的肥料取缔法、土壤环境基准等对污泥的处理也有所限制。目前耕地还原量只占污泥量的三分之一,预计以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住宅建设和水道设计的发展,污泥利用率会大大提高。
食品产业,工、矿业副产物和废弃物。食品产业副产物一般都用做有机质肥料,预计随着环保农业的强化,耕地还原量也会越来越高。工、矿业副产物和废弃物,如硫铵、氯铵、硅酸石灰等通过在农业上直接施用或经土壤循环而得以处理。
(4)作物生产过程。建立地域内物质循环处理体系的基础是地域内作物的生产过程。这种基础决定了环境容量,成为地域环境计划的根本所在。日本把有机物、轮作、施肥视为环保农业的核心,有机物是维持地力之本,轮作可以避免连作障碍,施肥可以调节作物的生长状况。
(5)农药对使用者的危害及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日本地下水屡次查出超标有害物质。因此,日本限制在饮用水源附近进行空中撒播农药,以此减少天敌;提倡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以此降低环境负荷。日本专家认为,由于不施用土壤消毒剂而使用轮作等措施来增加产量,也应算作环保农业。
日本的环保农业计划把“有机农业”作为其中一方面加以促进。典型的有机农业是无农药、无化肥的作物栽培。环保农业吸收了有机农业成果的同时,欲探索一条把粮食供给和环保分离开来的途径。
日本农业改良普及所正在推广的环保型农业技术,总数达1275项(1993年)。其中土壤施肥技术734项,病虫防治技术346项,畜牧业技术83项,除草技术53项,其他57项。正在推广的居前10位的环保型农业技术有:①有机物的利用(249项)。②缓效性氮肥和包覆肥料的利用(198项)。③根据土壤和生长发育的诊断进行施肥(110项)。④行侧施肥(107项)。⑤根据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进行适期防治(61项)。⑥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54项)。⑦家畜排泄物的处理和利用(48项)。⑧减少药剂使用量(26项)。⑨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33项)。⑩利用覆盖材料防治病虫害(31项)。此外,利用花粉、媒介、昆虫和利用动物除草等技术也很有前途。
根据农林水产省普及教育课的调查表明,目前,日本在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技术方面的课题,如具体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不够明确,引进环保型农业技术需要增加经费和劳动时间与降低成本和节省劳力相矛盾等。
今后在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上,为加强综合性的技术指导,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把环保型农业技术加以体系化。日本提出在环保型农业技术国家级水平的基础上,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能够实践的地区级水平的技术体系。
2.加强有关人员对环保型持续农业的认识。今后,不仅要求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还应该包括消费者在内,对环保型持续农业的基本思想、重要性及必要性达成共识。
3.提高推广部门的综合性指导水平。目前,日本环保型农业推进体制,是通过补助事业在地方政府一级(都道府县)建立了协议会,但是,普及所一级的推进体制还很不完善。普及所通过补助事业开展的工作主要是推广单项技术(如行侧施肥、缓效性肥料的利用、利用生物农药和性外激素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还未建立起系统的推动环保型农业的体制。为了提高推广人员的指导水平,由国家和地方(县级)组织研修活动,每个县平均已组织了3次左右,多者达6次以上。此外,还建立了指导改良普及员的专门技术员(县一级派的)的指导体制(目前已一半以上的县建立),目前专门技术员的指导专业窗口大多数属于土壤学专业,其他的专业还较少。
4.充实、健全制度和加强扶持措施。资助实践环保型农业所需的器械、设施和风险,充实利用堆厩肥的设施和建立其广域供求体制,制定废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的法律措施,国家要加强对地方一级研究工作的财政支持。
为了把环保型农业作为日本农业的基本形式,推广部决定:
(1)根据各地域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给环境带来负作用的实际调查及其评价,研究出综合、具体的环保型农业对策。通过对先进典型事例的调查,统一产地有关人员对环保型农业的认识。
(2)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专门技术员和推广人员要融为一体,进行调查研究和推广符合地域气候、地形、农业结构等条件的环保型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环保型农业,必须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将其与提高生产率和保持或提高品质之间协调一致,同时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今后发展环保型农业的条件之一。
(3)编印符合地域特点的环保型农业技术手册,对农民进行环保型农业的宣传教育,介绍优秀典型事例。
(4)根据以上的方向,在都道府县一级建立包括消费者团体代表在内的环保型农业推进协议会,制定基本方针和活动计划,评估事业成果等。
(5)在确定专门技术员的同时,设置技术研究委员会,负责整理基础性资料,选择符合地方实际的推广技术,并加以体系化等,以便在推进协议会上进行深入研究。专门技术员根据研究结果,开展指导工作。
(6)在普及所一级设置发展环保型农业研究会,确定地域的重点指导作物,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同时,确定负责窗口的普及员,组织各种领域的横向联合指导小组,建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开展实证展示等的综合性指导体制。
发展中国家持续农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国,在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也逐步开展了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研讨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在两次国际会议(1991年的荷兰会议和1992年的巴西会议)后,持续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集中表现为:食物生产的发展速度快于总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每个农民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充分表明农业持续增长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尤其是在推行“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后更加明显。
一、印度持续农业的发展
1.印度与“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南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独立以来,印度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独立初期,即1947~1955年,印度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在这个时期曾经实施过农业增产计划、土地改革和乡村发展计划,农业生产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均增产率达35%。但在1956年以后的10年间,即印度实施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采取马哈拉诺比斯模式即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忽视了农业投资,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严重粮食短缺,为了摆脱粮食危机,印度于1966年开始实施“农业新战略”,即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提高农业产量和收益是政府促进农村繁荣战略的核心”。他说,经过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现在,需要发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将是印度政府未来几年优先考虑的重点。
(1)积弊颇多,农业挑战严峻。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耕地面积16亿公顷,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印度以扩大农业种植和浇灌面积、增加肥料使用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提高粮食单产为重点,进行了农业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收效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农业生产年均增长3%。据去年的统计资料,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资源的64%,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农副产品出口占印度外贸出口额的18%。
然而,印度也面临着农业生产状态不稳、农村贫困人口较多的问题。2002年,印度遭遇一场严重旱灾,粮食产量锐减3000万吨,全年农业生产出现52%的负增长,拖了当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印度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而,庞大的贫困群体一日不脱贫,印度就一日无缘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专家们指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突出的原因: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抗灾能力差。遇到自然灾害,农业就会大幅减产。②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升级。
(2)政策扶持,稳固民心为本。为推进“中的投资导向;政府计划通过向70%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升级。为此,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并在2004年上半年完成向全国农民发放专用信贷卡的任务。
印度政府还大力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发放补贴;无房的贫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建房补助;中央和邦政府对贫困子女的教育给予补贴;对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这些扶贫措施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鼓励农民参与“第二次绿色革命”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