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食品与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46342200000002

第2章 安全农产品(2)

2.农药大量使用造成新的生态问题。生产上使用的农药除10%~20%粘附在作物上外,40%~60%降落到地面,5%~30%飘浮在空气中,最终进入农业环境。农田使用农药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使农药防治对象更加猖獗,并导致次要病虫害上升。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防治对象的抗药性增强,致使用药量、用药浓度和频率不断提高。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造成农产品过量农药残留,尽管像20世纪70年代农产品普遍受有机氯农药污染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有机磷农药在农作物上,特别是蔬菜上的超标残留现象经常发生,严重的还因蔬菜中农药残留过高而造成人畜中毒。

3.农业废弃物。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若未能充分利用和合理转化,就成了农村的污染源,其中最严重的是畜禽粪便污染。农业废弃物如果任意排放不仅造成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而且会污染农业水源,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农药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农药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中输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以至影响了人类及其他生物安全的现象。污染的范围主要有:

1.对土壤的污染。施入农田的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中,80%~90%的农药量将最终进入土壤。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使用农药的基本理化性质、施药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农药使用的历史等密切相关。不同的农药,由于其理化特性的不同,其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也不一样,从而决定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越慢,残留期就越长,就越容易造成对土壤的污染。用药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壤性质、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气候条件中的光照、降水等以及农业耕作、栽培等众多因素都影响着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2.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①直接向水体施药。②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③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④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⑤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一般情况下,受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是农田水,浓度最高时可达到每升数十毫克数量级,但其污染范围较小。随着农药在水体中的迁移扩散,从田沟水至河流水,污染程度逐步减弱,其浓度通常在每升微克至毫克数量级之间,但污染范围逐步扩大。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程度的次序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

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来源于:①地面喷雾或喷粉施药。②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气直接排放。③残留农药的挥发。大气中的残留农药漂浮物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与气溶胶的状态悬浮在空气中。空气中残留的农药将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使大气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对一些具有高稳定性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能够进入到大气对流层中,从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区域不断扩大。

化肥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现代农业发展以后,农业上开始大量使用化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定点试验结果表明,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平均为408%,具体到每个作物,小麦为60%,玉米为46%,水稻为32%~35%。尽管化肥在农作物增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且无机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致使化肥利用率有所下降,环境污染越来越重。

1.对土壤的污染。①土壤硝酸盐的累积。化学氮肥施入土壤中,均要转化为铵态氮和硝态氮方可被植物吸收。铵态氮在土壤通气的情况下,经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形成硝酸盐。如果氮肥施用过多,不仅会造成作物贪青,甚至倒伏,而且在土壤中转化为硝态氮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加,作物从土壤中就会吸收大量的硝态氮,特别是白菜、甘蓝、芹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极喜吸收硝态氮。这样,作物体内的硝酸盐含量迅速增加并在体内积累,人食用含硝酸盐过多的蔬菜或其他食物时,将硝酸盐一并食入。②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酸度有较大影响。投入的大量化肥,加快了土壤中有机碳的消耗,随着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消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发生有机质减少的现象。施肥不仅可促使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活化,而且也可促使其固定,使之转化为植物不能利用的形态。如大量施用磷肥,常可促使土壤中活性锌含量显著降低,造成植物的锌饥饿,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2.对水体的污染。化肥从农田流失到水域中的途径主要有:径流、农田排水和渗漏淋洗。化肥中营养元素氮、磷流失到水域中,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后果。

化肥特别是氮、磷肥通过流失到达水体后,造成水体中的氮、磷和碳等营养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为蓝藻、绿藻等)的异常增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批死亡,水体变得腥臭难闻。据统计,我国130多个大中型湖泊已有60多个遭受富营养化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的迁移,其中来自农田的氮、磷占据了相当比例。如山东南四湖来自农田的氮、磷分别为35%和68%,云南滇池分别为17%和28%。

3.对大气的污染。化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氮挥发及氮氧化物的释放等会使大气中氮含量增加而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硝化及反硝化释放氧化氮到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氮肥的使用对其他温室气体的释放也有影响,而且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还能够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农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业塑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它们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各不相同。

1.畜禽粪便的环境污染。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数千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将畜禽粪便作为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畜禽粪便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如不经妥善处理即排入环境,将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并危及畜禽本身及人体健康。特别是一些专业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不仅没有成为资源,反而成为环境的污染源,一些畜牧场的粪便没有出路,长期堆放,任其日晒雨淋,致使空气恶臭,蚊蝇孳生,污染周围环境。有的山区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习惯,猪舍中的栏肥上地之前要先晒干,然后再施用到作物上,这样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养分,而且也污染了环境。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达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在畜牧业生产中,清洗、消毒等所产生的污水数量更是大大超过畜禽粪便的排放量,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消毒剂的化学成分,而且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未经过处理的污水流入河流、水塘、湖泊,由于细菌的作用,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由好氧分解变为厌氧分解,水体变质,并导致富营养化,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体健康。

2.农作物秸秆的环境污染。据报道,世界上种植的各种谷物每年可提供秸秆17亿吨,其中大部分未被加工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秸秆的传统利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秸秆在一些地区出现大量剩余,近年来这种变化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农村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乱堆乱弃秸秆污染水体,影响村容镇貌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带来的是一方面农作物的秸秆没有综合利用而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秸秆未能归还土地而造成了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并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增多,农作物品质下降。

3.农业塑料的环境污染。农业塑料在我国的使用主要是指农、地膜。早在1958年,我国就从日本引进普通农膜,应用于水稻育秧;1978年,又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这些技术曾使农作物生产区域扩大,号称“白色革命”。塑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不易腐烂、难于消解的性能,因此塑料散落在土壤里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实验表明,塑料在土壤中被降解需要200年之久。目前,我国年产农用地膜30多万吨,使用的土地面积达900多万公顷,随着用量的增加,残留在土地中的地膜也日益增多,残膜碎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透气性、透水性等都有显著影响,残膜碎片越大,影响越严重。农田中的残膜多聚集在土壤耕作层和地表层,更易阻碍土壤毛管水的移动和降水的浸透。残膜碎片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据试验,土壤中的残膜对农作物的单株鲜重、株重、茎粗、根数、果实大小等性状均有明显影响。

4.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及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电池及其他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十分复杂。生活垃圾除含有碳、氮、磷、钾等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外,还含有一些有害元素。长期野外堆放垃圾,腐烂发臭,灰尘、病虫卵随风传播。同时,由于有机物分解和雨水淋溶,也会使某些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直接施入农田,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

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多。乡镇工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大多数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或堆放,或填埋,大量侵占农田,造成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

安全农产品的发展基础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环境污染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产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以净化环境为基础,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或消除外部环境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努力将环境污染对农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广泛研究、吸纳各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先进技术、产品和工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周围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因此,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考验的、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环境保护型农业——生态农业符合发展安全农产品的要求。生态农业是发展安全农产品的基础,应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安全农产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