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8100000014

第14章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行为案例分析与评论(3)

2.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相应的教师也必须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教师都有所忽视;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应试和评定。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3.教师功能行为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能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具有这些角色行为: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评价资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要小心采纳,不能对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检查和反省自己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是否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区别对待。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判断他们是不是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即时审视,即时修正。

4.知识结构变化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这几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统一课堂教学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极大地增加。校本课程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面貌。

5.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与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监测他们在活动中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教师也不再是只站在讲台上讲,而是在教室里不断巡视并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和获得情感体验。

6.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只局限于知识点的细节,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专注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用新课程的眼光看传统的课前准备,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环节、步骤都明显带有讲授的痕迹。新课程下的课程练习、提问和作业都需要赋予新的含义与形式,甚至从课桌椅的摆放到课堂秩序,都有重新设定的必要。

7.课程环境的变化。分析比较一下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环境,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了解两个课程在“确定性”方面的差别。传统课程的确定性特征非常明显,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活动,教师主要依靠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师自己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新课程体现出教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加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等等。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

(二)教师行为的具体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眼中必须要有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眼中只有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都不敢稍作一点修改。新课程没有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自主地选择、整合和充实自己的教学,这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2.教师的眼中必须要有学生。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总是专注于学生智力的培养,一味追求对优等生的培养。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与技能传授,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学习潜能就得不到挖掘和开发,也感受不到教育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班级里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和缺陷的学生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教师的眼中必须要有生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地走进社会生活,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感悟知识的巨大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要让生活走进教学,教学走进生活,教师首先必须要接近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使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的眼中必须有科研。新课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课堂的内涵的变化是什么?怎样处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新课程,确立较强的科研意识,在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去大胆实践、深入探究、不断反思和归纳总结,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规律。

5.教师必须要积极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提高和完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这三方面反思:一是教学前反思;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三是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一种自觉的实践行为;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师把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

6.教师的眼中应该有差异。在传统教育中,教育教学强调智育的培养,没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怒骂等教育现象是屡禁不止,追其本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差异的内涵。人与人之间不仅有智力的差异,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道德、个性、兴趣、特长等,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不足的地方。教师应该发现并发扬学生的长处,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弱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

7.教师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要更新三个观念:一要让知识不仅成为一种力量,而且还要成为一种美德;二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乐学、善学和会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三要改变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乐趣,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8.教师的眼中必须有继承。传统教育虽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它毕竟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优秀成分,况且它也巨大的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传统课程与新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教师要用敏锐的感知力去审视其中不变的部分,透析其中的发展部分。

四、新课程教师行为的解读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行为需要转变,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如何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的地方。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过多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甚至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这样对新课程的理解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下面从日本小学的教学案例中去解读教师的行为,从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

(一)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

在我国的教学中,只要提到诱发学习动机,许多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运用某个精致的课件或精彩的导入,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诚然这种方法可行,但看看日本的教师是怎样理解的。日本教师认为要激起学生真正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调查、研究的动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学生的需求,一种来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同时能够做到创设足够的条件来保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因此,日本的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并不过多地去刻意设计什么花样,而是直接切入实质性内容,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和填写、展示卡片等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达到激起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的目的。

(二)展现教学设计,凸显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