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8100000002

第2章 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2)

(一)劳动对象具有社会性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对象具有社会性。首先,学生来源于社会,来自社会的单细胞——家庭。他们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这些千差万别的青少年,就是教师劳动的对象。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劳动者,是人类文明的新一代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教师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把亿万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最后,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青少年年龄小,身上的个性和特征尚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工作具有复杂性

教师所“铸造”的人才“产品”,不能像物质生产那样,用同一个模版去加工,而是要按照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去精心雕塑。教师工作极为复杂,首先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千姿百态,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教师必须要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工作的复杂,还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多方面,教师不仅要“传道”,同时要“授业”,还要“解惑”,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技能,且不断更新。再次,教师工作的复杂,还表现在教育的场所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教师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教师的工作时间也没有时间限制。最后,教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其劳动过程,是教师知识、技能、智慧、品德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消化、传递、发展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

(三)劳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更需要发挥创造精神。

1.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在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科学技术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国策。现在倡导自主创新,就更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创新性地培养人才。

2.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社会进步需要一代超过一代的人才,教师的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后来居上的新一代,教育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创造精神的必要性。

3.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需要创造。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正是创造性的表现。

4.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展。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决定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去开展教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快速作出反应,恰当运用教育机智。

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艺术上。教师要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都是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表现。

(四)言行具有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榜样作用。学生一般都很崇敬老师、尊重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重视和鼓励。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具体说来,首先,教师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品质、知识才能、情感意志以及传授知识的技巧和本领。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教师传授知识,交流感情,主要靠语言表达,语言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媒介。做学生思想工作,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深刻的哲理,既要动听又应当具有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感情鲜明、逻辑严密的语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道德行为是教师心灵的轨迹。教师的行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教育教学上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的言行示范,还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示范表演,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科学知识一步步剖析,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但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则处处离不开教师的操作与示范。

(五)劳动过程具有长期性

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为自身学习的长期性。教师自身储备知识、掌握教育规律都要经过长期劳动,教师要边教边学,终身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吸收和积累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需要自己不断补充、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形式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另外,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变化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学校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查或鉴定,但这种评定一般只是时段性和局部的。学生要真正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把自发的意识变为自觉的意识,真正具有劳动能力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则需要看他们参加社会工作之后的表现,由社会来作出评价。社会对学生全面评价,即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1.教师的道德意识。教师的道德意识,主要包括教师道德的基本理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正确指导和运用,特别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教师的道德意识主要表现是教师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教师的道德情感,包括阶级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正义感、友爱感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教育工作对象没有情感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心理活动,是作出抉择的果断力量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它体现了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决心和毅力。教师道德信念是对教师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真诚信仰,它具有综合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教师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思想充实、工作发奋、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2.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的道德关系是指教师的人际交往道德,这些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个人的关系,教师与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和领导的团结合作,以及社会、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3.教师的道德活动。教师的道德活动即教师道德的实践,包括教师的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等几个方面。道德行为是教师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道德品质则是道德行为发展和积累的结果。道德修养是教师最重要的道德活动,是道德行为和品质、道德评价和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和归宿。教师自觉积极进行道德修养,可以不断提高道德境界,达到理想人格的目的,树立光辉的教师形象。道德教育是依据道德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促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道德品质。道德评价,是依据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是非善恶,表明褒贬态度,促进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同,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1.调节性。教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自我节制与强制性的特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矛盾不仅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而且还要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进行调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良好的同事关系,能使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良好的部属关系能使领导与教师之间互相支持。通过对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可以建立起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协调好各方关系。

2.责任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职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责任的重大。教师是学生道德的设计者和启蒙者。教师的言行对青少年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基本道德信念的初步形成和逐步健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另外,教师是各类人才的培养者。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对具体的一个人来说,能否成才与他接受的教育和教师对他的培养是密切相关。一个人在受教育阶段,能遇到优秀教师的培养,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反之,则是人生中最大的憾事。教师的优秀,除了教师在业务和学识上水平高以外,高尚的道德也是至关重要的。

3.表率性。在道德行为上,教师的道德更具有表率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身上的教育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率性。教师的道德对学生来说,是耀眼的旗帜,是崇敬的榜样,是效仿的楷模,是鼓舞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在书写、服饰、发型、言谈、举止、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都容易被学生奉为楷模,同时,教师的表率作用对社会也有深刻广泛的影响。

4.奉献性。教师的劳动是艰苦复杂的,需要教师拿出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稳定、持久的情感和鲜明的意向选择,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崇高表现。教师的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不怕艰辛。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因材施教,要费很多的精力;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堂教具,选用恰当方法,这都需要苦苦探索。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异常艰辛。其次是不计得失。教师的工作不仅艰辛,而且默默无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最后是乐于奉献。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就是人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甘于献身,这就是奉献精神。

(三)良好职业道德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的操守,反映了整个社会教师的地位,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