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8100000003

第3章 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修养(3)

1.对教师的调节和教育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纠正教师的行为和指导教师实践活动能力,促使教师的行为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引导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节好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社会舆论是影响和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内心信念是教师道德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调节作用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调节教师的言行,这种调节具有灵活、迅速、及时等特点。其次是调节教师的各种矛盾,使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师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最后是调节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维护学校利益,爱护学校的声誉,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学校的关系。

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使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教师更加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端正职业态度,加强职业责任,严肃职业纪律。发挥师德教育功能的重大意义在于调动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师按照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它是教师道德的调节作用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

2.对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决定了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更具有典范性。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作用还包括教师所起的领导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能感化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能感染学生,崇高的道德风尚能感召学生,专业志趣还能够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埋头钻研的科学精神。教师道德对学生来说,永远是一面旗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始终起带动作用。

3.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对精神文明起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教师道德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教师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风尚必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其次,教师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表率作用而影响着社会道德,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进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社会道德的进步。最后,教师道德可以通过教师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良好的教师道德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着教育和教师道德的性质,良好的教师道德同样能够促使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更新和巩固。首先,教师道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其次,教师道德既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巩固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

家庭美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家庭矛盾不断凸显。因此教师的道德同样要求教师要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加强家庭伦理道德修养。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教师更应该率先垂范,发挥为人师表作用,体现都师风范。

一、现代家庭关系的基础及变化

现代家庭关系建立在《宪法》《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基础上,具有情与法的现代特征。现代婚姻是自主婚姻,表现为男女平等。建立在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婚姻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的家庭关系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由父母和独生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者是由夫妻两人组成的小家庭,出现了所谓“核心家庭”概念。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已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接受,绝大多数青年人都自愿晚婚晚育,少生优育。广大青年妇女也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执著追求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教师家庭道德修养,首先需要了解和适应这一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根据现代家庭内部结构、追求的变化以及外部关系特点,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人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二、家庭美德的价值及基本要求

(一)家庭美德价值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美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生产、消费、教育等职能上。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为贵”等家庭伦理思想构成了传统社会中家庭的道德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维护了家庭秩序的稳固,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家庭的伦理价值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

1.和谐幸福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主要是家庭成员休养生息的场所,作为家庭生产或经营单位的角色正渐趋减弱。现代化生产的发展逐渐使家庭退出生产领域,而紧张多变的生活节奏,复杂尖锐的人际关系,使得家庭作为一个避风港、安乐窝的价值更加突出,家庭变成了使疲惫身心喘息的地方和精神栖息的场所。和谐幸福成了现代家庭的首要的伦理价值。和谐幸福的家庭能够为家庭成员从事社会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家庭和谐幸福能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与提高,从而使人以更大的创造热情和力量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教师家庭的和谐幸福,能够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现实生活中,家庭不和,离婚率增高,婚外恋增多从反面说明了家庭和谐幸福的价值的重要性。

2.教育人格的价值。家庭承担着婚姻双方的人格再造和培养下一代合格公民的重任。婚姻双方作为最初的家庭关系,既是自身人格和自我教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对子女人格教育的起点。在今天的婚姻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长幼有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丈夫可以服从妻子,长辈也可以服从晚辈。这种服从是对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信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夫权和父权、年龄和资历的服从。男女双方、长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新的、开放的、民主的家庭氛围。由于家庭成员间的特殊关系,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能更直接和有效地起到学校教育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3.安宁归宿的价值。随着大家庭逐渐分化为各自独立的小家庭,家庭的核心也已由长者转变为家中挑大梁的中年人。随着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增多,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威减弱,个别老人由于失去了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晚景凄惨。因此,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社会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养老责任的时候,家庭仍然是老人安度晚年的场所,是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归宿所在。

(二)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家庭伦理道德旨在调节家庭伦理关系,实现家庭伦理价值。家庭伦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因此提高家庭伦理,形成家庭美德,必须把握好几个方面的统一关系。

1.爱情和责任的统一。夫妻关系上的伦理要求是爱情与责任的统一。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它包含着彼此间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把双方的义务和责任与爱情统一起来,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这就要求夫妻双方忠于有爱情的婚姻,不断巩固彼此的爱情,平等地履行家庭义务和承担家庭责任。那种视婚姻为儿戏,认为“结婚是错误,离婚是觉悟,再婚是执迷不悟,独身才是大彻大悟”,追求性自由、性解放是极为错误和非常有害的,必须坚决予以遏制。

2.严慈与孝敬的统一。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上的伦理要求,它要求父母做到严慈有度,子女做到孝敬有加。亲子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同时也含有义务和责任。亲子关系上的伦理要求是亲情和义务的统一。

3.谦让与友爱的统一。兄弟姐妹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求互相谦让、友爱相处,家庭才会充满和谐幸福的气氛。兄弟姐妹之爱,手足之情,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但是他们之间同样有矛盾和利害冲突。这就要求兄弟姐妹,在权利上要相互谦让,友爱相处。这不仅能化解各种矛盾,而且能使兄弟姐妹情深义重,家庭和谐幸福。

4.情与理的统一。这既适用于家庭内部,也适用于邻里关系。在家庭内部,情感是第一位的,但即使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要讲道理、讲公理,不能无理取闹、刁钻蛮横,这样只会导致众叛亲离。同时,要坚决反对和预防家庭暴力,维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邻里关系是隔着一堵墙的家庭间的关系,但又完全不同于家庭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依靠友情和公理联系起来的一种特殊关系。“邻里不和说是非,家庭不和邻里欺”。处好邻里关系既要讲道理,又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真心诚意去相处。

三、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家庭美德的内容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勤俭持家、教养有方等。同样教师在营造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社会氛围中也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

(一)尊老爱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和法律义务。尊老就应该做到对待老人要从物质生活上给予赡养照顾和在精神生活上给予体贴安慰,不能嫌弃老人、虐待老人,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积极倡导敬老、尊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热心为老人办好事、办实事。在公共场所应当尽量为老人提供方便和帮助,帮助老人上下车、过马路、搬重物等。爱幼应该做到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既要从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子女,又要用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育子女。在社会上要热心参与儿童福利事业,关心、爱护和帮助儿童,使其健康成长,反对摧残、迫害、遗弃儿童的行为。

(二)夫妻和睦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没有夫妻就没有家庭的成立。夫妻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双方要坦率真诚、宽容大度、相互尊重和理解。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协调的夫妻关系是家庭是否和谐美满的标志。夫妻和睦,相亲相爱,就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战胜各种困难,保证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这一点,中国社会自古至今,流传不少人间佳话和美好动人的故事。

(三)勤俭持家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观念已深深印入人们的心中。勤俭要求人们合理安排家庭开支、朴素节俭、珍惜财富、合理使用财富,反对挥霍浪费行为。勤俭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法则,而且是—个维护家庭发展和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对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不断繁荣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勤俭持家更加显得重要。

(四)邻里团结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新型道德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远亲不如近邻”,深刻表明了这种邻里相互团结,相互关心和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团结,能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更深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文明,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五)教养有方

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父母对下一代的爱要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把对子女的爱的感情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讲究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