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提问应该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做到以下几点要求: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应该有选择的提出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的学习。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要把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可以摆出来,但是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和选择,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求索精神和鉴别能力。着重解决的内容提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和发明。要从正面和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对比,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知识结构上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正确地分析和把握命题,培养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于是造成“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难度较大、较深的课题,激发他们向科学进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习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要从浅显举例和事物中,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和事物的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理解力和概括力。要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和思维综合能力。要从事物的发展顺序和知识内在的逻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顺序等。
(4)比喻启发式
教师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做比喻,进行对照,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在中国古代教育经验中,有“博喻”、“善喻”的说法。孔子就是这方面在的突出的代表,在《论语》中有许多运用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记载。春秋时的百家争鸣中,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驳斥对方的观点,常用一些发人深省的比喻,写成寓言故事作为论战的武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比喻。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在这过程中,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理想性。
(5)反诘启发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正确、不完全的理解回答时,教师有时可以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独立思考,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式反问法。因为它总是在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纠正错误、学习、追求真理,然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因而对克服学生在注入式教法束缚下形成的习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善动脑筋、深入钻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运用反诘法的时候,必须首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联系,不要离题太远,让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摸不着头脑”。有时会新旧教材之间跳跃较大,学生一时回答不了的新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用反诘提出一些有关的较简易的问题做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错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加以纠正。反诘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而不在于暗示他们直接面对现成的结论。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能粗暴地驳斥学生的错误意见,更不能嘲弄学生,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不足。
(6)提示启发式
提示启发式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它包括关键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学生的功能。
①关键型提示是教师指出理解问题的关键词语和关键条件的一种启发方法。反映事物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其文字表述都有自己关键的词语,抓住关键就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不难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政治教学讲到资本这一概念,其关键词语是“带来剩余价值”,如果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类关键词语去理解资本的作用和它所表明的阶级关系,就不难理解资本的本质了。
②奠基型提示是让教师首先重申与新知识有关或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启发方法。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比如,物理教学讲到物体受力的分析时回顾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的三种力的发生条件及三要素的特点等旧知识,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③例示型提示是教师用通俗、直观的事例提示对复杂、抽象问题的理解的启发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例说明。这种举例有时用以阐述某一道理,有时是用以形象说明某一事物。
比如,政治经济学讲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用粮食能吃、衣服能穿这样通俗、直观的事例来提示学生对劳动力可以干什么的理解。
④比较型提示是教师对相近或相似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的启发方法。在各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几个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政治教学中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我们可以从这两种矛盾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等几方面来提示学生比较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⑤实验型提示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显示事物的突出特征,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启发方法。比如,化学教学做煤粉加水和奶粉加水的溶解实验,以提示学生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的理解。
(7)点拨疏通式是教学中教师调整学生注意力、纠正马虎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学生认知中思维受阻引起中断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指点,促进顿悟的瞬间思维引导。常以随时发现、即时处理的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如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说“现在有的同学已不在教室了”加以提示。发现个别学生学习马虎则说:“你计算的结果对吗?”如发现有的学生眉头紧皱则给予必要的点拨疏通,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排除定势干扰,培养逆向性和多角度思维。可见,教师教学中巧妙提示和点拨疏通常使学生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之感。
(8)情境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筋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如下几种形式:
①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也可以借寓或故事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教学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思维。但是,要防止离开教材,东拉西扯追求形式,不可像相声演员那样逗趣取乐,更不可搞低级趣味,要按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办事。
②情意结合。教学要提倡“情于心而会于意”。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进而要求编故事进行复述,效果也很好。
③语言启发。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文科教师的语言声调,更要求能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情趣横溢。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的情趣出现在教材的开头比分布在后面效果要好。因为在教学开始时出现,可以引起学生长时间甚至是整堂课的积极化,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学习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④环境启发。教学法的环境设计和布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生常常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他们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只有在他们的大脑里引起经验的共鸣时,才产生意义,也才能被记住和理解。因此,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强调把知识和学生们的亲身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自得到结论。我们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做到:按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法的要求,搞好教室等教学环境的布置,特别要注意美学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符合教学法要求的形象化材料、标本、照片、实物等;板书、板画、图表等,要有启发作用。
(9)示范启发式
示范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来启示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启发方式。它包括操作型、口语型、潜在型、解题型、榜样型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规范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示范启发式的本质是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过程。
①潜在型示范是教师讲述知识,阐明道理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讲述知识的联想方式、阐述理论的诱导方式、联系实际的选择方式等等,都会给学生以启迪性示范。比如,教授数学时以归纳方式进行推理讲到自然数中连续奇数的和等于这些奇数个数的平方,就会启迪学生认识和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的思维方式。
②解题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比较明确的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甚至还要以分解方式,指明各步骤的具体做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临摹”,就会启发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操作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以准确规范的动手操作的示范。教师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常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操作和动作过程,甚至还要反复展示各环节的具体
做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学生照着去练,就能逐步学会操作技能。比如,体育课上的垫上运动、单双杠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教师要亲自做示范动作,这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易接受的启发。
④口语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比较明确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规范化示范。比如,语文教学的朗读课文、背诵诗词等,教师先做朗读示范,以正确的读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合乎逻辑的停顿和充沛的感情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美的模仿对象。
⑤榜样型示范是教师以疑问方式,让学生总结他人获得某种成功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增进友谊的引导目的。它把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呈现为互为勉励、扬长避短、增进团结的情感色彩。如一位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和分析解决了难题,让他把演算式讲给大家听,启发学生总结别人成功的经验和介绍伟人、名家事迹及警句、格言等。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些榜样,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想一想榜样人物处在同等情况下将会怎样。
(10)类推启发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此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11)对比启发式
教学中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修辞格中借喻与借代易混淆,教师要抓住两者基础和作用构成这两点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会明白:借代作用在于“代”,即用一种相关事物去代替所要说的事物;借喻虽是“喻”代替了本体,但它的主要作用仍是“喻”。客观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提出和解决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分析和鉴别问题的能力。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12)直观图示式
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运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手段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思考性的演示或操作。随着静态教材动态教和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化聚”过程,使学生在动态的符号语言教学情境中,激发动力积极思考,在乐学中内化。所以教师课前应根据演示和操作程序,精心设计引导提问,课中边实践边插问以帮助学生观察思考去得出结论。图示式启发基本上是以用线段、字母或各种符号来勾画展现若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的。它包括体系型、推理型、展示型等形式。而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以最简明的网络或符号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①体系型图示是连接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勾画展示若干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图示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比如,政治教学中画出下列图示,就能引导学生形成对辩证唯物论的整体认识。
②推理型图示是定向连接有关知识点,以完成某个观点的推理过程。这种图示化推理的定向制约性非常鲜明、直观,前后的因果联系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低来灵活安排,既可粗略,又可细微。它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明朗化、通俗化,很容易引导学生去深刻领会。比如,政治教学讲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第一作用,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述价值规律自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扩大生产。反之,供过于求→价值下跌→无利亏本→缩小生产。
③展示型图示是揭示事物的内部构成,反映定理或观点的内容,表明某些知识点的相互制约关系及说明题意等形式多样、作用广泛的图式。比如,在化学教学中,用化学方程式来展示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用特定符号来揭示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等。
(13)讲练引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