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46402300000002

第2章 名人勤奋佳话(1)

珍惜时间的鲁迅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鸥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的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鲁迅读书“三步曲”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文笔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一生笔耕不辍,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读书生涯很有特色,分成抄书、购书、著书三个不同阶段。

抄书:鲁迅从15岁起就抄书,起初抄录小本《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录《唐诗叩弹录》。还抄写了唐朝陆羽写的《茶经》三卷和《五木经》等书。鲁迅的抄书习惯一直保持到30岁。

购书:早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鲁迅就把学校奖励他的奖章换取书籍。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21年到1936年10月,他陆续选购的图书总数达14000多册。

著书:鲁迅曾先后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刊物,翻译了大量外国进步文艺作品。鲁迅一生著作达700多万字。手稿16000字页,平均每年写23万多字,特别在逝世前的10年里,他抱病写了500多篇杂文,平均每星期写一篇。

鲁迅购书据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购书的范围很广,他“每从书店归来,钱袋空空,相对苦笑,说一声:’又穷落了!‘这种由于爱好而读书,丝毫没有名利之念”。

有一次,鲁迅在翻译小说《死魂灵》第二部第三节的时候,遇到了“近乎刚刚出浴的眉提希的威努斯的位置”这样一句话,他准确加一条注解,说明“眉提希的威努斯”乃是克莱阿美纳斯的雕刻。然而他没见过雕刻的图像,不知出浴者的姿态,便在自己桌前的各种工具书中查找,但没有查到。于是,他不得不特地为此上街买来了一套日本新出版的《美术百科全书》。但由于当时正值日本编辑百科全书之始,书中条目不很完备,所以又没有查到。最后,他终于想尽办法,利用各种工具书,完成了这条注释。

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5月开始,到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为止,鲁迅已拥有藏书14000多册,其中95%以上是直接花钱购买的,共花去10913.65元。

少年鲁迅与书少年时的鲁迅,非常热爱读书,每天吃完晚饭以后就拿出书来,一页页地翻看着。妈妈给他找了一本绘图《山海经》,他一边看,一边临摹书上的画。画完了,书还和新的一样。碰到装订得不好的书,鲁迅都要用绢线重新装订,遇到太旧的书,鲁迅也会把它整治一新。如果朋友把他的书弄脏了,他会毫不留情的大加训斥和责备,一次,有一只蟑螂在他书上撒了污,他竟脱下鞋子穷追猛打。

鲁迅家不太富裕,无钱买更多的书,他就借书来抄。为了抄书,他特意请人做了一个直行的木板,订印了很多竹纸,他在南京矿务学堂念书时,利用课外时间抄录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光是英国地质学家莱依尔的《地学浅说》就抄了厚厚两大本。他在教育部任职时,系统地辑录了散在各处“类书”中唐以前的古小说,编辑了《古小说钩沉》,辑录了唐宋传奇小说,出版了《唐宋传奇集》。

由于鲁迅读书多,知识也比一般学生丰富。有次,先生出了一个课题“独角兽”,要大家对课。当时有人对“二头蛇”,有的对“八角虫”,唯有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这是根据《尔雅》对的,先生极为赞赏,说:“独不是数字,但又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了。”后来鲁迅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仍不忘读书,每每写作累了,他走到书架前,信手翻阅书籍,以此作为休息。

鲁迅爱书的故事在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内容里,书籍占着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先要把手洗干净,然后才捧着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损坏。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抄书、修书、作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把它抄下业,并装订成册。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或是破散的。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书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些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一本被“蹂躏”(róulìn)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它的人。

每当把书送出去时,他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tuǒ)帖。

他花在包书上的心力是不少的,这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华罗庚--“罗呆子”

儿童时代的华罗庚,既不懂学习的重要,也不懂生活的艰辛,爱玩爱动。光怪陆离的灯节,百舸争流的船会,引人入胜的花戏,往往使他流连忘返。但是,最让父母伤脑筋的,是他玩得如痴入迷,忘乎所以,把学习置之脑后,功课常常不及格。气得父亲打他骂他,急得母亲直跺脚,逢人就说:“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生下这么一个呆子!”迷信的母亲一把拽住他的胳膊到庙里去,非叫他跪在菩萨跟前,给菩萨连连叩头,以“求智慧,拜聪明”。结果华罗庚依旧是不爱学习的华罗庚。

随着年龄的增长,华罗庚逐渐懂事了,他进入金坛县中学以后,开始发奋读书。他机灵的头脑中有发挥不尽的潜力,老师讲授的课本知识他能很快地理解,而且他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一九二五年,华罗庚从金坛县初中毕业,到上海中华职业中学读书,由于交不起饭费,他只读了一年就失学了。没办法,华罗庚只好在小杂货铺里充当父亲的助手。

然而,华罗厌并没有灰心。在念初中时,华罗庚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他好不容易借来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只剩五十页的《微积分》,在小店里,他一边做买卖,一边钻研公式习题。由于他的心思全用在数学上,有时顾客来买东西,他竟答非所问。于是,大家送他一个绰号--“罗呆子”,称他那些深奥难懂的数学书为“天书”。

无知狭隘的父亲,不能理解儿子的雄心壮志,对儿子在柜台上看书,不好好招待顾客,减少了小店收入,很不满意,厉声地指责他:“你看那些’天书‘做什么!我们是小本生意人家,又不是书香门第。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吃饭。你应该殷勤招呼顾客,多做些生意,不要死钻不能当饭吃的书本。”而华罗庚却依然迷恋“天书”,这更加激怒了父亲,要把“天书”烧掉。母亲袒护着他,夺下了丈夫手中的“天书”。后来,父亲终于被儿子那勤奋苦学的精神感动了,也就不再阻止他看“天书”了。

持之以恒的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物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许多领域都卓有成就。持之以恒的学风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科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经常随身携带仪器,观察和记载气温、气压、风向、天气、物候等气象资料。临睡前,再将资料整理,写成内容详尽的日记。如1958年,他去新疆伊犁野外考察,两次经过赛里木湖,三次将有关资料写入日记。他在9月14日的日记上写道:“11时32分见前方有深蓝色之湖,系赛里木湖,嗜之水味不咸。湖边有小村名三台。下山至二台风景极佳,类似乌鲁木齐的南山……”两天后,当他归途再交经赛里木湖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又至赛里木湖旁,量温度,时在下午4时,气温为12℃,水温反高为14℃。据管理修理公路之哈族云,水咸,牛马可饮,人不能饮,也不能灌溉。因湖水甚清而味甘,所以我以为有取水标本作试验之需要。”半年后,当取回的水样作了分析后,竺可桢又把分析结果填进日记的空白处,作为一页完整的科学资料。

从1936年1月1日起到逝世前一天,共计38年38天,竺可桢没有一天间断过这样的科学日记。

1974年2月7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病床上写下了气象日记:“今天气温最高零下一度,最低零下七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写这篇日记时,他已经不能行动了,日记是根据气象局的报告写的,因此,又特地在日记后面注上了“局报”二字。

学习和成才是一项持久的任务,所以人们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形容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对于每一个奋发努力的人来说,贵在坚持。

坚忍不拔的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几十年来坚持与疾病顽强搏斗,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创作了许许多多的科普作品。

青年时代,高士其曾在美国留学。在一次科学实验中,不幸因试管破裂而感染脑炎病毒,从此身体瘫痪,各种疾病缠身。但是,高士其并没有消沉,尽管当时病毒已侵入小脑,严重破坏了运动神经中枢,脖子发硬,手脚发颤,五官运动神经也逐渐失灵,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学完了细菌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

回国后,他一面与不断恶化的疾病搏斗,一面创作科普作品,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献给青少年儿童和广大人民。起初,他用颤抖的快要瘫痪的手紧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写着。疾病不断发作,他往往不得不停下笔来;当病情稍有好转,就又颤抖着提笔书写。后来,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手瘫痪了,笔握不住了,甚至连说话也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创作。他先打好腹稿,然后艰难地发出模糊的喉音“嗯嗯、喔喔”,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由秘书、妻子和护士记录整理。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字,往往要反复哼二十几遍,记下一段话,要用半天时间。病稍好转,就又亲自执笔歪歪扭扭地写起来。

几十年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战胜了疾病,将一百多万多字的科普作品贡献给读者。

意志,是我们前进的内在力量,坚韧不拔是意志优秀的表现,它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人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高士其就是在不幸的命运前不甘屈服的典范。

少年立志的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早在少年时候,他就立下为祖国造桥的宏大志向。

茅以升11岁那年,和几个小伙伴约好端午节去秦淮河边观看龙船比赛。不巧,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他病倒了。第二在傍晚,同伴回来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由于看龙船赛的人太多,秦淮河上的桥被压坍,许多人掉进了河里,情景非常悲惨。这件事,极大震动了茅以升幼小的心灵,他暗暗立下志愿:长大一定学造桥,把桥造得结结实实。

从此,茅以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桥,观察桥。出门时,不管碰上木板桥,还是石拱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家后,就把看到的桥样画在纸上。平时看书报时,遇到有关桥的图样和资料,都要收集起来,少年时代,茅以升就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造桥的知识和资料。

15岁那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土木系学习。五年里,他记录的笔记有200本,大约900万字,摞在一起,足有一人多高。20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留美研究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获得造桥的实践经验,他还到美国的匹兹堡桥梁工厂实习,从金工、木工到桥的设计、建造,他都亲自实践。几年后,茅以升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终于成为一名桥梁专家。回国后立即投身到桥梁建造事业中去。1937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落成了;50年代,他又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闻名世界的武汉长江大桥。经过长期奋斗,茅以升终于实现了从小立下的为人民造桥的宏愿。

梅兰芳学剑

早在20年代,梅兰芳就以《霸王别姬》轰动京华。有一天当他演到虞姬舞剑一折时,全场观众都拍手叫好。只见前排座上忽然站起一位老翁,朗声说道:“有什么?徒有虚名。”说完就退出了剧场,老者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梅兰芳的耳朵里。他心中一惊,第二天就四处打听到这位老者。原来,这老者名叫朱山东,居住北京云居寺。

次日,梅兰芳一人去了云居寺。一进寺门口,便看见一位年逾古稀面目清瘦的老人,正在庭院里练剑。梅兰芳上前鞠了一躬,开口说道:“晚生梅兰芳,戏演得不好,多有得罪,今日特意来向您老请教。”老者也不客气说:“请里面用茶。”俩从进屋落座后,梅兰芳说明了来意,请求老者指教。那老者不慌不忙一边喝茶一边说:“你演的《霸王别姬》虽然很好,可是剧中的虞美人舞的却是男人剑法,这与虞姬的身份相称吗?!”梅兰芳听后如梦初醒,当即跪拜老翁为师。

此后三个月,梅兰芳常来云居寺学剑。自此,梅兰芳演的《霸王别姬》又锦上添花,名扬海内外。

梅兰芳广采博取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广采博取,修养深厚则是一个重要方面。

梅兰芳除了自己勤学苦练外,很注意观看别人的演出,从中受到教益,他看戏的范围很广,不仅看本工戏,其他行当的戏也看,广泛吸取长处。

梅兰芳的爱好也十分广泛。他喜欢养花,从中得到艺术熏陶,增长调配颜色的学问,对戏曲中色彩斑斓的服装道具,选配得当。他喜爱养鸽子,通过远望群鸽高飞,训练自己眼珠转动灵活,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一对善于传神的秀目。梅兰芳还爱好绘画,曾向齐白石学艺,他创造的古装戏的服装、化妆,许多就是取材于古代绘画、雕塑中的妇女形象。京剧《天女散花》中的绸舞,就是根据古画天女散花图设计的……

梅兰芳说过:“我个人的体会,不论演员或剧作者都必须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才不致因孤陋寡闻而不辨精、粗、美、恶,在工作中形成保守和粗暴。”钟情于书的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