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部分学校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到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并且,要舍得投资用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4)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
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承担起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目前,师范教育所开设的课时不多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去教好书,而不在于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现代师范教育应有足够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塑造人格健全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毕业后承担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的主要力量。
9.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实教育对此十分麻木,许多人仍沉湎于习惯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天天围绕升学圈子转,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甚至者患有神经与精神病症。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因此,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它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人才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广义上说,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即需要良好的道德思想、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身体的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说,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身心健康,不但要有身体健康,还要有心理健康。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道德思想、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身体,而心理严重不健康,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青少年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没有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情感调节能力、缺乏人际关系或有心理行为障碍,有了再好的文化知识,也无法使用和施展才能,无法为社会服务,再好的身体也只是四肢发达而已。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是极其重要的。
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人的整体素质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精髓是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没有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其他素质将难以形成和发挥。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与需要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和人口素质提高的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人口素质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要加强和发展的重要学科,这是为什么?因为,未来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只有心理素质高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竞争的社会。人要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两个法宝:一是“专业知识+能力”;二是“心理健康+人格”。它们好比一架飞机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必须健全和必不可少,哪个翅膀不健全或缺少,都将不能飞行。人的两个法宝都不能少。
由于学习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由于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方式等所辐射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问题还十分严重。根据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是15%——20%,其中心理健康比较严重的学生大约有7%——8%。因此,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0.心理素质与人才综合素质的关系
俗话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但所谓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生理疾病,同时也是指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的良好状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30%~70%病人的疾病与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实际上比想象的更广泛、更复杂。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大。所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身体。人的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或素质是日后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人的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水平的高低,20世纪中期,社会开始注意到技能的重要性,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到20世纪末,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物质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取得某些成就,也不能持久和最终成功。美国有位教育家曾在调查了众多的成功人士后得到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可以推论,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末来的竞争能力。
当代学生素质面临严峻考验
21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情况瞬息万变,问题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其面临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学业上要竞争.就业和工作也要竞争,优胜劣汰,心弦紧绷,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等等,都给现代青年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可以断言,2l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受到更为严峻的考验。谁的心理准备充分,谁在心理状态上胜人一筹,谁就是赢家。
因此,研究和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已经成为高校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课题。
1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归入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入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的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综合起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际关系方面
这是目前学生心理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方面。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得他们很少经受挫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现实大学生生活与梦想的落差及与同学生活、习惯的差异等等,往往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协作意识差、交往困难、宽容心不够等。
学习方面
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学生到了大学就想享受“大学生活”,但大学里人才济济,往日学习上的优势没有了,竞争更加激烈,再加上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一些执证学生的青睐,使得学生们迫于形势不断“考证”,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造成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甚至出现焦虑心理、厌学心理、自我评价不当、考试失常、情绪失控。情况严重的还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就业方面
随着大学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用人需求日趋饱和,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几年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