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抓住学生的心理
46770200000007

第7章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指导(6)

性及恋爱方面

学生的生理年龄已开始步入成人阶段,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萌发,性及恋爱成为学生活重要而敏感的话题。但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准备,且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初恋时期,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常常处于苦恼、激动、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下,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走向极端,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应该强调的是,学生们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属于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属于障碍性的问题极少,是伴随着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成熟、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

12.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探索素质教育之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真正落实,应从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抓起。

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和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都在其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呈正相关。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化,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学生素质,更突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其心理机能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发挥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为其基本内容的教育。它的任务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影响和辅导中得以排解与消除,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社会人际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奋斗,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从而提高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他们能成功地渡过学生时期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为他们充满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社会的显示要求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矗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中由教育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集体教育形式与个体教育形式。

集体教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环境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促进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等,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可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身心指导课”、“学法课”,以指导学生三个“学会”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身心指导”讲座、“学习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身心健康及其对成才的重大影响,指导他们适应青春期的学习、生活及学生文理科分班指导调整等。初三、高三年级可开设“学习心理”系列讲座与“考试心理辅导”讲座,进一步帮助学生保持适度紧张,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并介绍复习策略、应考技巧等。

(2)将心理学原理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促进学习进步,使学生产生成功愉悦的体验,善于学习和热爱学习。

(3)将心理学原理融汇入各项课外活动中

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融汇入各项课外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个体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咨询。这是对能自感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指导,通过循循诱导,启发其提高对自己心理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心理的把握和进行积极的主体心理的“自我运动”,努力实现自我排解困惑和解决心理问题。

对于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无论是学生自感的,还是教师、家长、同学们发现的,学校都应主动诱导其前来咨询,并建立个案资料,密切观察其发展,适时予以指导、帮助及实施进一步的辅导措施,心理咨询的服务方法主要有:晤谈或咨询,在学生课余进行,可采用直接咨询、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等形式接待学生、学生家长;对那些不愿或不便来晤谈的学生、家长,也可通过电话咨询后又约请晤谈;学校还可开展信函咨询,让学生、家长通过向专设的“心灵信箱”投放“问题”信件,学校视情况采用由板报、心理辅导专刊刊登有关文章或约谈等方式予以解答指导。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注意的问题

(1)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水平

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实施,教育者的心理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学校应采取送培、开设心理学讲座、购进有关书籍供教师学习、组织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心理学及进行心理教育的水平。

(2)心理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有条件的学校应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可聘请组织高水平的专家顾问队伍,特聘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参与“技术性”和“实验探索性”高的一些工作,使心理素质教育沿着科学、规范、有效的轨道发展。

1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就在校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保证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即:着眼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补偿功能、指导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咨询教师要系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相应技巧,能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建议、辅导;二是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加强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教育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化心理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个性心理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并探索个性化心理教育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重视并引导学生心理训练,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一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二是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三是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构建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综上所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通过对心理素质各要素及各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辅导,实现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14.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趋向复杂,大量社会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儿童、青少年身上。据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小学生中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有些专家指出:青少年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他们“心理承受力太差”,而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造成和助长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高期待已成为我国年轻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结。孩子考试成绩理想,全家欢乐,考试成绩不理想,全家悲哀。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100%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于是早教和课外辅导之风越刮越烈。

小小年纪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参加各类辅导班,家长也跟着在各类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其实,家长们早以陷入了早期教育和课外教育的误区: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胎教、早教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了则适得其反。

医学专家指出:人的智力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过早地灌输,即使有效果,也往往是暂时的,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来有卓越的才能。专家们为此还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过早地向孩子灌输非自然的东西,就像海绵吸满了水不能再吸一样,孩子有可能会厌学。正确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对孩子智力运动的训练,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情绪的培养。而过多的教育,也会使孩子学而不精,学而不专,无味地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许多家长面对升学、高考的压力,也出现了轻“素质”重应试的现象,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间”。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的都不重要”,不重视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不排名次的时候,有些家长甚至担心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家长们习惯于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却忽视了培养他们客观冷静的处事能力,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等许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单一目标的高期望,致使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性格越来越不健全,心灵也越越来越疲惫不堪。其实,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也决不是什么坏事。合理的期望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且孩子的抱负水平与父母期望的高低也有关系。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

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而不应该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想。否则,就会使孩子感到这种期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父母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期望注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去,使之不知不觉地变成孩子自己的愿望。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如:学习了小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养成留心观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于是,才有学生主动研究彩票里的学问,把概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5.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既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性与生殖能力的成熟期、自我意识和智慧知识的增长期,又是确立人生理想、训练人格品性、培养道德责任感和促进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又是将来成家立业的预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