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46827800000016

第16章 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1)

●未成曲调先有情——候课的细节

●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堂观察的细节

●专注才能专心——集中学生注意力

的细节

●评价要到位——课堂评价用语的细节

●常变才能常新——改变课堂环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候课的细节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态,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一堂课的序曲,也是课堂活动的第一个段落。研究表明,候课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以前,每当我踏着铃声走进课堂时,时常可以看到教室里一片哗然的场面,铃声对于学生似乎不是命令。虽然我三令五申地强调候课的纪律,但也只是讲一阵,好一阵。每逢遇到教室内乱糟糟的现象时,我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开始授课。

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为什么总是让学生等老师来上课,就不能让老师等学生来上课吗?我不妨来个角色转换。第二天,我提前三分钟趴在教室门前的栏沿上与学生谈心。上课铃一响,我迅速走进教室,学生们也都快速地各就各位,教室内一片寂静,与往日大不相同。这一课,我没有任何题外话,便顺利地开始了课堂教学。从这以后,我每次都坚持提前三分钟候课,我发现:教师提前三分钟候课,不仅学生的纪律观念、时间观念逐渐得到增强,而且教师也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从案例可见,教师候课具有显著的功效。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提前三分钟进课堂。

(一)提前三分钟进课堂,进行教学设备检查

教学设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常有教师因教具准备不足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如果教师提前三分钟进课堂,数数粉笔够用吗,看看黑板擦干净了吗,查查投影仪的灯亮不亮,录音机响不响,这样,会减少上课时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提前三分钟进课堂,有利调整教学心态

教师的消极心态,将会直接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带着“紧张心态”进入课堂,就有心慌意乱之感,教学程序就有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甚至出现明显的失误。若提前三分钟进课堂,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心态,教师可以利用这几分钟,及时进行情绪自我调控,控制消极情绪,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投入教学。因此,教师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心态有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前三分钟进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教,学生到底有多少人对新知有所了解?了解程度怎样?教师心中必须有数。提前三分钟进课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程度不一的学生问一问,聊一聊,在闲聊中完成学情的调查。

(四)提前三分钟进课堂,稳定学生的情绪

课间十分钟,有部分学生可能玩一些过于激烈的游戏,学生把这种激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有学生会进行耗时较长的活动,这种活动有时会延续到上课铃响还未结束,相应的游戏心情还会在课堂继续。教师提前三分钟进课堂,可以提醒学生适时终结游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作好上课的准备。

(五)提前三分钟进课堂,联络师生情感

当你走近学生,在与学生进行亲切和平等的对话的时候;在你帮助学生解惑释疑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六)提前三分钟进课堂,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

学生课间打架,出格的游戏带来的偶发事件常给教学造成麻烦,如果教师提前三分钟进课堂,学生活动就处在教师有效的调控视野,学生进行不安全活动的几率大为减少,实践表明,教师提前进课堂的,课间及课堂偶发事件基本为零。

还需提醒的是,教师候课不是单纯地站在教室门口等待上课铃声的响起,它在使教师检查课前自身准备状况、提前进入角色的同时,更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的“黄金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有目的地做好与学生在思想上的沟通交流。

1.教师可以利用候课时间辅导后进生

教师可以利用候课这段时间重点加强同后进生的交流,了解其思想,释其疑惑,不断培养后进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促使其奋起直追,变后进为先进。

2.教师可以利用候课时间了解授课效果

候课期间教师可以召集部分学生,征询自己在讲课时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听课所遇到的难点、疑点,从而适时调整授课思路、重心,解决授与学不畅的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师可以利用候课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在候课期间同学生就时事动态、社会现象等问题进行交流,可以洞悉学生的思想观点,把握其心理脉搏,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候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值得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从实际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要做好候课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把握好候课时间长短。踩着铃声步入教室,这不是候课,提前半个小时或前一节课刚刚结束就跨进教室也是不合适的,候课时间以3分钟左右比较适当。这既保证了学生的课间休息,又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同学生的沟通交流。

二要避免候课时间集体谈话。有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往往会在课前几分钟总结班级工作,或针对班内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等等。这些做法有可能造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要避免候课变相为提前上课。候课不是上课,而是在课前几分钟到课堂等候上课。有的教师提前进入教室后就开始讲述上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目的或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使候课变相为上课,无形中延长了教学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教师候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组织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堂观察的细节

有人说,新老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老教师能对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事实上,课堂上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和眼神,都是复杂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教育,这样就可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那么,课堂观察中教师该观察什么?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真实的教学效果,都是教师课堂观察的内容。

1.学生的学习行为

(1)参与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二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二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在人为地、不适当地强化竞争的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不想、也不会与人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会强化学生的失败感。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一日之功。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发笑声,而后又戛然而止;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专注地聆听——这些都表明,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更有兴趣。

2.课堂学习气氛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之一,课堂的整体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故在导入之后,讲解之中,或在提问之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响是否热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观察负面信息:如有多少人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问的反应无动于衷。只有掌握真实的反应,教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3.学生的面部表情

不同于学习气氛的整体观察,学生表情应做个体化观察。这里包括:(1)目光观察:是期待的、急切的、专心致志的,还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是心领神会的,还是疑虑重重的?学生的目光往往是内心情绪真实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等闲视之。(2)面部表情观察:困惑——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专心听讲——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展时锁,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不耐烦——双眉紧锁,口有烦言,焦躁不安,左顾右盼……(3)形体动作观察:配合各种面部表情,学生的形体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困惑不解时,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摇头;在理解了一个难点后,身体后仰,全身放松,改变原来的体态;若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双臂抱胸,或跺脚颠腿。对于学生的种种肢体语言,只要注意观察,不难理解。

4.教学效果

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观察教学效果。主要观察点有:(1)对提问的反应。提问通常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学生对提问的反应是否积极?回答是否到位?(2)对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反应。练习与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我们的观察要点一是学生对练习的态度,二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练习的结果如何。(3)对教师讲解的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教师观察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应予以密切关注。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执教的刘老师充分注意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学生分组学习,刘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目光平行相视,积极交流;面对学生的表现,刘老师不时礼貌地说“请坐”“你请”“谢谢大家”;当一位学生理解错了辩论的话题,经过同学的帮助终于明白后,刘老师观察到该生开始泄气、灰心的时候,立即加以鼓励:“这种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更改,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值得鼓励啊!”并带头鼓掌,及时地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一位学生一口气讲出“笑”的两种感悟,刘老师刚开口评价时,有学生鼓掌,刘老师立即暂停评价说:“想鼓掌,那就鼓吧。”又一次真正关注并赞赏学生的表现,使得课堂和谐地发展。正是对这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巧妙处理,才使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热烈的氛围。试想,当老师俯下身子与坐着的学生交流时,学生是否有一种从天而降的压力呢?当出现老师说话时发出掌声时,如果教师不加以理睬,继续自顾自说,那鼓掌的学生是否会觉得很没趣、太鲁莽了呢?如果老师加以批评,那学生是否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呢?细节虽小,如果不像刘老师那样细心观察,用眼去捕捉,用耳去聆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又如何能关注得到?又如何从小处着手去妥善地处理呢?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关注,也是学习效果的保证。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说话的语气以及动作的力度,都能观察到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洞察力。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观察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作出调节。正如巴斯德所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盲目、无计划地观察,只会造成视觉盲点,或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或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或不知所措,失去了课堂观察时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观察应准确有效。准确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里的准确有三层含义:(1)全面观察,不要以偏概全。教师的视野应开阔,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不能老盯着眼皮底下的几个学生。(2)及时发现,防止问题堆积。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教师的忽略,可给学生留下疑点,并浮现在脸上。若教师及时发现,早做调整,不会有多大影响;若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依旧故我,则造成疑点堆积,困惑加大,一脸茫然,此刻再作解释为时已晚。(3)细致分析,不被假象迷惑。表面现象并非都真实可靠,有时学生高喊“懂了”不一定是发自内心。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而应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方可有的放矢。

专注才能专心——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细节

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当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事实上,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和具有较强的注意力。

教室里飘扬着《春天在哪里》的悠扬的旋律……

(一)导入揭题

师:刚才老师放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

生:《春天在哪里》。

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好孩子。现在正是——(生:春天)我们身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小燕子都从南方飞回来了。

生:动物都从洞里出来找食物了。

生:春天的树也变绿了,人身上的衣服也减少了。

生:冰和雪都融化了。

师: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优美的小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出示课题:春天的手)

生(齐读):春天的手

师:这个字就读——(出示“春”的生字卡片,贴在课题旁)

生(齐读):春。

(二)初读课文

师:这首儿歌写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边看图边听课文录音。(播放录音,教师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展示课文插图)

生:边看图边听课文录音。

师: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儿歌?打开课本第14页,我们跟着录音小声读读课文。

(放课文录音)

(生跟着录音小声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