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此时,下面的学生一脸困惑,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不敢举手,认为老师用“好”已赞同了某生的解法,似乎自己错了。有的已开始在翻书,看得出他们此时已迷惑不解。后在老师的不断诱导下,过了3~4分钟,又有几个人举手了。)
生:老师,我认为应是28℃-300100×0.6℃=26.2℃。
师(非常兴奋):很好,非常好!那么如果上升x米又是多少?
(问得突然,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冷场)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老师认为大家都很聪明,有独特的见解,很好嘛!来,胆子大一些,谁讲讲看?
(点评:冷场了。坐在下面听的我,不禁为试教者暗暗着急。尽管你用“很好”“很好嘛”想激发学生的热情,但已没有用了。因为上面已连续用了五个“好”,但“好”是肯定,还是否定呢?“好”字后面的文章,又让人揣摩不定,它还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评价用语万万不可用。)
师:上面我们已初步掌握如何列代数式,很好!现在老师再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看哪个同学最聪明,帮老师解答,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师:谁能用只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偶数、奇数?
生:n为偶数,n+1为奇数。
师:好的,能用字母表示数了,但如果n=1呢?请大家再想一想,究竟应是怎样表示?
生:2n为偶数,2n+1为奇数。
师:很好,非常好!对的!
(点评:听了近20分钟课,教师已大约用了20多个“好”,试图体现尊重学生、调动学生,而且这一次“好”字后面还出现了“对的”!但实际上是错了,若n=0.5,则2n还是偶数吗?事实上两个同学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忽视了成立的条件。这样的评价,我们就不禁要为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科学性、评价用语的功能担忧了。)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只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心灵的沟通,知识的升华。
第一,发挥评价用语的亲切性,让学生如沐春风。
教师的评价用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说每一句话都要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一听就能感到亲切可信。一个学生回答《水浒传》的作者时说错了,其他同学都大声的“啊”,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词不达意时,教师应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
对学生的赞美要真诚而亲切,当某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不管多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地给予评价:“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
第二,发挥评价用语的激励性,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
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某人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什么比例?老师期待得出的正确答案是:成反比例。然而一名男同学却认为不一定成反比例,理由是:如果走一条弯路,即使自行车的速度很快,也会花很长时间;如果抄近路,即使速度比走弯路慢,所用时间也可能比走弯路短。如果该老师循循善诱,既可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也不难导出正确的结论。然而,该老师的评语却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谁要是说不成反比例,谁的脑袋就长包了。”另一名男同学紧接着附和说:“对,是脑袋积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名发言的男同学难过得哭起来。试想,这位男生还会在数学课上发言吗?他对数学的学习还会那么有热情吗?如果这位数学老师换一种语言进行评价,则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啊,你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见解。”等等,这样的评价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也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第三,发挥评价用语的导向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个平时不太敢用普通话交流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朗读了一段文章,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引导评价:“你的普通话进步很快!”“我们有美丽的方言,可用于日常生活,而普通话则是世界语,是获取知识的通行证。”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说普通话。
第四,发挥评价用语的幽默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生修改病句时,对学生往往习惯于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的做法进行评价时,其评价用语就非常风趣。他对学生讲:“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个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点小小的伤病,大夫给他治病时却砍下了他的一条胳膊或一条大腿,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这样一比喻,学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质量显著提高。其收效比起一味阐述道理、强调概念要快得多,而且省时省力。
第五,发挥评价语的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
课堂评价语言如果富有哲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德育的熏陶。学生尝试失败了,教师就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扎实而出错,教师就可以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有的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就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去开导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创见,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赞扬他;有的同学能写一手比老师更漂亮的钢笔字,教师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他;有的同学平时不爱发言,一说就说得很好,教师可以真诚地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许多求学做人的道理。这些评价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理念。
第六,发挥评价用语的多变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也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百听不厌。评价语言要想不拘一格,除了经常变换词句外,可以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可以将整句变为散句,散句变为整句,还可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重音、节奏,还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他们喜欢的网络语或卡通语,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作适当的点评。这样一定会收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常变才能常新——改变课堂环境的细节
有句话叫: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里时间久了,人就会产生厌倦感,这是许多人的生活经验。
对学生们来说,这条经验同样适用。在一成不变的课堂环境里时间长了,同样会感到厌倦。
想想看,假如我们那个形状、位置、摆放等十年如一日般从来不曾变过的讲台、黑板和课桌椅,突然之间变作了另外一副模样,学生们该会有着怎样的心情呢?
不要以为这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小细节,变一变,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宁海实验学校刘永宽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总爱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点子。听他讲课,总会让人有一种重换天地的感觉。
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因所教内容枯燥,一些学生开始昏昏欲睡。
刘永宽立即停止讲课,提议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把课桌椅重新摆放一下,大家围成一圈听课,如何?”
台下的学生不知他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还以为是要做什么游戏呢,于是立刻动手摆弄桌椅,两分钟后,一个“圆桌会议室”就出现在学生面前。
刘永宽站在圆圈中,就像电视上的主持人一样,一本正经地扫视着四周的学生,而学生们也笑嘻嘻地盯着圈内的老师。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看,如果我把这个纸袋和这个小钢球同时往下扔,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钢球先落地呗!”、“钢球落得快!”周围的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一些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也满面生辉地看着刘永宽。
刘永宽对这种气氛十分满意:“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是,我现在要变一个魔术,结果与你们想像中的是不一样的。我之所以让你们围成一圈,就是便于你们更仔细地盯着我,如能看破并指出我魔术中的花招和漏洞者,必将重奖。”
刘永宽将手举高,纸球和钢球同时从手中跌落,且几乎同时落地。
学生们七嘴八舌起来:“呀,真奇怪。”“可我明明没有看到老师施什么法子嘛。”
刘永宽笑道:“想知道原因?那就请听我详细分解!”
学生们顿时竖起了耳朵。
为了调动起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刘永宽经常性地改变课桌的排列顺序,如排成圆形,或让学生背朝黑板,或两人一组,或一人一桌等。在口语交际课的时候,刘永宽曾经尝试把课桌摆成相对的两大组,形成辩论的激烈场面,便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小组内的凝聚力。
刘永宽信奉“课桌的摆放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随时更换,随时给学生新鲜的感觉。只要学生喜欢,我的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刘永宽的特级教师之路,确实再次印证了他成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仅仅是桌椅的摆放位置做了改动这样一个小细节,却给学生换了一番天地的感觉。课桌椅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方阵,而变成了富有曲线的“圆”,抑或是别的什么形状,这些“面貌一新”的不同寻常的变化确实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哦,原来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此举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一改往日的无精打采而呈现出高度兴奋状态。因为视野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的变化,这非常有利于教学。
对习惯了“脸朝讲台”的学生来说,突然有一天,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下讲坛,与他们“平起平坐”。表面上看,老师的“威严”减少了,但却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也无形中增加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
刘永宽改变课桌的摆放,这个小动作看似简单,但却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也便于老师组织教学。
改变课桌椅摆放,使得教室的空间环境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要求;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所有感官,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气。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张扬了富有个性和充满活力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了刘永宽独特的教学手段,
根据研究表明,在我们传统的课桌椅“秧田式”排列法的环境里,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心理距离也相对较短,这些学生往往能博得老师的表扬和称赞,因而也会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
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也由于他们与老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因而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从而这些学生表现出对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也缺乏信心。
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对有限的教室环境作一个小小的变动,以此来带动学生们学习态度的变动。
下面提供一些小建议。
1.改变桌椅排列形式。
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桌椅随意组成马蹄型、对称型、品字型等,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改变教室的光线和通风状况。
3.改变教室空间和色彩。
用低矮的小隔断改变教室空间,用盆栽的装饰花木等美化教室,同时调节教室色彩。
4.改变老师的办公地点。
在教室内开辟教师办公角,把办公桌搬进教室,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前提是:教室里有足够的空间。
尽管,教学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只要用心思索,就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美好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