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
46964000000025

第25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9)

威尼斯和热那亚战争的爆发,使威尼斯人对马可滔滔不绝的东方见闻渐渐淡忘。但1302年,出狱后的马可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奇,那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书稿。当时欧洲还没有印刷术,人们辗转抄阅,争相传诵。这本书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书中介绍了许多奇异的知识,为欧洲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替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一个亚洲。但是由于书中所记地理、方物、史实超出了欧洲人当时的常识,所以难免有人怀疑其真实性。《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国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这对当时欧洲国家来说,是难以相信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基督教文明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着超过基督教的文明。所以,自这本书问世后,怀疑就一直存在,有人称该书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就是一个骗子。在基督教里,说谎是“十戒”之一,一个人生前说谎,死后就进不了天堂。所以据说在1324年马可病重弥留之际,一些亲朋好友还在动员他为自己的谎言忏悔。马可十分生气地说:“上帝作证,书中所记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那么,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吗?现代的学者也是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交谈过,很有可能依靠某些已经失传的“导游手册”,加上道听途说,便成了他游记的基础。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马可·波罗书中很多地方的统计资料都是可疑的,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也是含糊不清;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涉及到;书中许多中国地名,似乎用的是波斯的发音。

另一种看法认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有个学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史籍中,明确记载了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时间,与游记中记载的完全相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游记的缺点。因为游记是由马可·波罗口述、别人执笔的,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在事隔那么多年之后,谁也不能保证回忆的准确性。而且马可·波罗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也不可否认他可能会抱着一种常人都有的心态对所见所闻夸大其辞。

我们也希望会有更多的学者能从浩瀚的中国史籍中,找到更多的有关马可·波罗的记载,给马可·波罗以应有的评价。

伊本·拔图塔的旅行之谜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会相信,穆罕默德及其后人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竟然会征服半个拜占廷统治下的亚洲、整个波斯及埃及、大部分北非地区,并且把箭头指向西班牙。阿拉伯人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地中海区域,可以说是中世纪非常特殊的现象。在此时期,阿拉伯世界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摩洛哥的伊本·拔图塔(1304~1368)就是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

摩洛哥是非洲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摩洛哥,传人伊斯兰教,并于公元789年建立了阿拉伯的伊德里斯王朝。它以非斯为中心,在经济和文化上曾一度繁荣。公元985年,它被西班牙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所征服。公元11世纪中叶,摩洛哥以南的撒哈拉到尼日尔河一带的柏柏尔人伦图那部落兴起,推翻了科尔多瓦哈里发在摩洛哥的统治,在马拉喀什建立了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公元12世纪中叶,在前阿特拉斯山区马斯穆达部落的柏柏尔人建立了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取代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公元13世纪后半期,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分裂,居住在东部地区的巴尼——马林部落的泽纳塔人,建立了马林王朝,定都非斯。伊本·拔图塔就主要生活在马林王朝统治时期,马林王朝的首都非斯就是他的故乡。他出身于穆斯林法官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法律和文学教育。21岁时,他到麦加朝觐时开始了他一生漫长而辉煌的旅行历程。

在中世纪交通不便、政局变动频仍的情况下,要想旅行并非易事,但是伊本·拔图塔却为自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在埃及、叙利亚、赫贾兹受业于著名穆斯林学者和伊斯兰苏非派圣者的门下,得到许多学业证件,身价倍增,开始时以学者地位,后来以旅行家身份,到处受人尊敬,所遇到的苏丹、大臣、总督都对他隆重接待,馈赠优厚,使他能够得以继续旅行。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阿拉伯世界对学者的尊重。

伊本·拔图塔的旅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他先到上埃及,经过叙利亚,抵达阿拉伯人所向往的伊斯兰圣地一麦加。公元1326年,他在麦加朝觐完毕,就穿越荒凉的阿拉伯沙漠,游历过伊拉克、伊朗南部、阿塞拜疆等地。公元1327年到1330年,他定居在麦加和麦地那两地,为下一步的旅行做准备。公元1330年,他率领一批追随者由吉达出海,沿红海海岸到达也门,又从亚丁启程,沿东非海岸到达现在的坦桑尼亚,回程经阿拉伯半岛南部、阿曼、霍尔木兹和伊朗南部,横渡波斯湾。于公元1332年回到麦加。在以后的时间里,伊本·拔图塔计划到印度。因无直达的交通,绕道埃及和叙利亚,渡海到小亚细亚,再横渡黑海到克里米亚,转北高加索抵达伏尔加河下游的金帐汗国首都萨拉伊。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到过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从萨拉伊到中亚,他还卓有兴致地访问了古城布哈拉、撒马尔汗和巴尔赫。最后,他历尽千辛万苦,取道呼罗珊和阿富汗,越过兴都库什山,终于在1333年到达了他梦寐以求的印度。印度苏丹穆罕默德热情招待了伊本·拔图塔,并且由于他在法律方面颇有造诣,还慷慨地任命他为马德里大法官,于公元1342年派他充任赴中国的特使。

这个时期,中国正值元朝统治末期,政治矛盾丛生,社会动荡不安。伊本·拔图塔在东赴中国的过程中屡经波折,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历经数载,他终于由海路到达元朝最大的港口城市泉州。然后他沿着河道前往北京。公元1349年11月,他回到故乡非斯。壮心不已的伊本·拔图塔在第二年又开始了旅行,先去西班牙的格拉纳达王国,1352年回到苏丹西部。他最后一次旅行是穿过茫茫的撒哈拉沙漠到马里帝国,整个行程长达四个月。

公元1353年底,伊本·拔图塔回到摩洛哥,口述他一生的旅行,由伊本·朱扎负责记录和修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游记》一书。在书中,他对在小亚细亚、东非和西非、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旅行的记述,是这些地区史料的主要来源;对阿拉伯和伊朗近东地区的叙述,真实而详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他的,《游记》具有持久的历史和地理价值。当然,他的《游记》同《马可·波罗游记》一样,并非无懈可击。例如,《游记》中关于中国的那段记载非常简短,行程和日期多有错误,真实性令人怀疑。不过,这点瑕疵并不能减弱其《游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蒸汽机是由英国人瓦特于公元1769年发明的。这项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引起了一场工业革命。但是在蒸汽机时代以前,伊本·拔图塔的毕生旅程长达12万公里,这在中世纪旅行史上也称得上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行为了。正因为这个行程和《游记》的历史及地理价值,后人称伊本·拔图塔为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一点也不为过。

诗人乔叟之谜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是一般的教堂。相传东撒克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塞伯特在泰晤士河中一个小岛上建一教堂。该岛后来即被称为威斯敏斯特,意为西部礼拜堂。根据确凿记载,圣邓斯坦在约公元960年扩建和改建了这座教堂,成为一座隐修院。公元1065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十字形平面教堂,后来称为威斯敏斯特教堂。自威廉一世以后,除两位未加冕的英王爱德华五世及爱德华八世外,历代英王均在此加冕。许多国王和名人也葬在此。乔叟(约1342~1400)可能是第一个葬在此处的伟大诗人。

乔叟能够葬在该处,这对一个平民来说的确是一种殊荣。对于乔叟为何能葬在该处,人们却说法不一,有人只简单地认为恰好他死时借住在该处,所以葬在了那里。其实,乔叟能够葬在那里,主要与他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他在诗歌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很大关系。

乔叟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地位的酒商。乔叟早期的教育情况不详,只知道他除精通本国语言英语外,还通晓法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公元1357年,他进入宫廷,成为克拉伦公爵的家仆。两年后,他被调往法国作战,失败被俘,不久由爱德华三世赎回。公元1367年,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卫士,随国王爱德华三世到处领略英国风光。派遣文人担任外交使命,这在当时是一种惬意的时尚,特别是对拥有语言天赋的乔叟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公元1372年,他与其他两位代表出使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商谈贸易协定。公元1378年,他与贝克利·爱德华男爵前往米兰。公元1374年到1386年,他充任关税与补助金监督。公元1385年,他受命为肯特郡的调解法官。公元1386年,他被选人国会。可以说,乔叟作为一介文人,在英国充任了很多公职,先后得到了爱德华三世、查理二世和亨利四世的信任和帮助。如乔叟退休后,经济状况日益窘迫,最后甚至为了六先令八便士这点小数目,也低头求助于国王。公元1394年,为了解决他的生计问题,查理二世赐给他每年20镑的年金,以终其生。但这笔钱并不够用,他再次向国王乞求每年赏一大桶酒,结果也如愿以偿。乔叟与国王这种密切关系,特别是公元1381年他被查理二世任命为威斯敏斯特及有关皇家宅邸之司账,从此与威斯敏斯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应该是他能够葬在该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乔叟死后之所以能够享受那样的殊荣,还因为他是英国莎士比亚时代以前最杰出的作家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公元1369~1370年创作的《公爵夫人的书》。这是一首悼亡诗,全诗1300余行。他在这首诗里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展示了他运用中古英语诗句表现日常会话的技巧及在宫廷诗歌传统的范围内塑造现实人物形象的工力。14世纪70年代,乔叟创作的最主要作品是《声誉之宫》,全诗长达两千余行。该诗表明他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八音节双韵体诗,确立了轻松、逗笑和略带讽刺的笔调。14世纪80年代,他还创作了包括《百鸟会议》、《贞节妇女的传说》、《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斯》在内的大量诗篇,其写作技巧日趋成熟。当然,给乔叟带来不朽声誉的还是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创作于14世纪90年代,虽然乔叟未能完成原先的创作计划,但是全诗已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拼凑在一起的残篇。在这首长诗中,他叙述了约三十名朝圣者骑马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的圣祠。他借他们的口讲述了积存在自己心头已经半个世纪以来的故事与思想。这种把很多故事编辑在一起的手法,虽然曾经使用过多次,但以这次最成功。意大利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搜集了一百多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但他却没有突出展示他们不同的性格。乔叟却塑造了迥异而又真实的人物,用这些人物表现英国生活,似乎比历史上的芸芸众生更为真切。这些人有骑士之子,有侍候骑士及骑士扈从的家仆,有迷人的修女,有喜好狩猎的酒肉和尚,有榨取信徒口袋无出其右的修道士,有年轻的哲学学子,有一位充满神圣思想与善行的穷牧师,有鼻顶上有颗疣、上面长着一撮像母猪耳朵上的鬃毛一样红毛的磨房老板,另外还有商人、讼师、自由产业人、木匠、织布匠、染匠、厨子和船夫。这些人不仅真正生活在大地上,并且真正在熙熙攘攘地来往。他们能爱、能恨、能哭、能笑,他们沿路策马前行时,我们不仅听到他们所说的故事,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本身的烦恼、争闹与人生观念。诗中若干对自然美景的赞颂,虽然有些陈词,但是由于出自作者的内心,加以语言的自然流畅、浑然天成,也展示出极其活泼的画面。诗中蕴涵着浓重的幽默,总的来说是健康的,真实地展示了面对清教徒的枯燥生活酒足饭饱的英国人那种称心快意的幽默和狡猾机智。诗中所使用的东英格兰中部方言,成为后世足以表达思想上寸切典雅和精致的英国文学语言。

尽管一直担任公职,受到历代国王的推崇,并且创作出当时就颇受欢迎的诗篇,但是乔叟晚年生活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由于喜欢豪饮,他经常欠债。1898年,他因欠十四镑钱而受到控诉,竟然无力偿还。一个伟大的诗人就这样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还好,他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点慰藉吧!

航海家亨利是奴隶贩子吗

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西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地理学家把这一地区称作卢西塔尼亚。公元14世纪初,在迪尼斯国王(1279—1325在位)统治时期,葡萄牙开始海外扩张。当时迪尼斯国王发展农业,使葡萄牙的粮食有剩余供出口。他还鼓励工业特别是优质亚麻布的生产,使国内市场活跃。他招雇能干的海员,使本国人民学到了最新的航海技术,有能力组织船队到欧洲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到了15世纪中叶,随着航海技术的日益成熟,葡萄牙出现了一位航海家亨利(1394~1460)。

亨利为葡萄牙王子。公元1415年,他跟随父亲远征,占领摩洛哥城市休达,担任该地总督。公元1419年,他晋封公爵,改任葡萄牙南端阿尔加维省总督,在萨格里什建立了自己的小宫廷。他对权利没有野心,很少去里斯本宫廷,在激烈的王室争权夺利斗争中置身事外。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航海探险事业上。在萨格里什,他成立了一所非正式的野地学校,来传授航海知识。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与包括犹太和伊斯兰教天文学家及制图家在内的助手,搜集和研究了水手与旅游者的记述,同时派遣配上帆、桨和拥有三十到六十名人员的脆弱船只,驶入险恶的海洋,开始了他航海探险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