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
46964000000026

第26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10)

早在公元1418年,亨利的一位船长就发现了七十年前热那亚人发现的、不久就忘却了的马代拉。这些殖民者发现该地拥有很多可供发展的资源,特别是糖和其他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殖民的花费,葡萄牙政府也因此乐于为亨利提供航海探险的资金。后来,亨利在一张1351年的意大利地图上注意到所标示的亚速尔群岛,于是他派遣卡夫拉尔前往勘探,结果大获成功。在1432年到1444年间,在亨利的航海冒险下,这些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海上岛屿都一一并入了葡萄牙的版图。当然,最吸引亨利的还是非洲。

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徒对于廷巴克图、塞内加尔以及西非海岸可能拥有的黄金、象牙与奴隶记述的煽动,亨利决定探勘该地带。他的手下提到塞内加尔河可能东通尼罗河源及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亚,这样一条起自大西洋,越过非洲,到达红海而东通印度的水道将被开辟。如果确实能实现这样的梦想的话,意大利垄断的东方贸易将被瓦解,葡萄牙将会因此成为一个势力范围广大的强大国家。被征服的地区可能皈依基督教,这样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将会受到基督教国家的侧面攻击,基督徒在地中海的航行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保证。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亨利脑袋里充满了梦想。从这些梦想中,我们似乎没有发现他想开辟一条环绕非洲的航路。但是,亨利后来的探险却改变了他原来的计划,也促成了他的历史性成就。

早在公元1341年到1346年,加泰罗尼亚与葡萄牙的航海家曾沿着非洲西海岸南航九百公里,直到博哈多尔。但是那里庞大的陆地向西突人大西洋的阵势,却使水手寒心,不敢再向南航行。他们偷偷地回到欧洲,借口遇到种种恐怖的土著,海里的盐厚得连犁都犁不开。他们同时还扬言,凡是通过博哈多尔的基督教徒都会变成黑人。亨利手下的船长古莱恩斯也以相似的借口在1433年回到了萨格里什。对非洲一直充满种种幻想和期盼的亨利不以为然,他下令吉莱恩斯出航,嘱咐他一定要带回有关这一险恶岬角以南陆地与海洋的清晰报导。吉莱恩斯受到如此的鞭策后,终于在1435年抵达了博哈多尔以外的一百五十英里的地方。按照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说法,在那种炽热的太阳底下,只有沙漠才能生存,但是吉莱恩斯却意外地发现了赤道地区茂密的植物。六年之后,特里斯唐更下航到布朗角。公元1446年,迪亚斯抵达了名为佛得角的肥沃岬角。公元1446年,兰萨罗特探察了塞内加尔河口。公元1456年,卡达莫斯托发现了佛得角群岛。正当探险事业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亨利王子却逝世了。

其实,亨利王子并不是什么航海家,他毕生从未远航探险,航海家是英国人给他的称号。他的功绩在于大力提倡远航探险、建造船队、改进测绘技术和推动海路贸易。他去世后的公元1487年,另一位名叫迪亚斯的航海家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于公元1488年发现了好望角。公元1497年,达·迦马率领四只船,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等地区,并于1498年抵达印度西海岸,从而开辟了欧洲至亚洲的航线,促进了欧亚商贸关系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与亨利王子先前所做的一切航海准备密不可分。

尽管我们不否认亨利在航海探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亨利航海名义上是为探察并使土著皈依基督教,其主要目的就是攫取非洲财富,更不应该忘记他辛勤航海的第一个主要结果就是促成了非洲贩奴贸易的形成。早在特里斯唐下航到布朗角时,他就带回了一些强壮的黑奴。他立刻给他们受洗,使他们沦为奴隶,在葡萄牙封建领主的农场上劳动。公元1444年,兰萨罗特船长带回了一百六十五名黑人,而这些黑人是他们通过非人的杀戮手段来实现的。到1448年为止,有九百名以上的非洲黑奴被带到了葡萄牙。在茫茫而艰苦的海上运输过程中,死亡的黑人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掠夺而去的黄金、象牙上沾满了非洲黑人的鲜血。从这点上讲,航海家亨利王子作为始作俑者,是难逃其咎的。

贞德是“圣女”还是“魔女”

1431年5月31日,英国卢昂广场上气氛格外的紧张。广场中央的空地上高堆着木柴,木柴堆的旁边搭起了两座平台,一位红衣大主教和众多的法官也表情严肃地站立在平台的两侧。围绕广场周围的是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熟悉的人们都知道这里将要处死一个犯人。随着围观人群的一阵骚动,只见一辆马拉的货车从远处而来,车上载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她手拿一根用两根交叉木棒而做的简陋的十字架,被粗暴的英国士兵带到了火刑柱上。柴堆点燃,火焰即在她双脚周围升起。她口中呼唤着她听到的“天上之音”、圣者与耶稣,整个身体融化在火焰之中。她就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女”贞德。

1412年1月4日,贞德生于法国洛林地区的杜瑞来村。贞德出生的年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时代。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后,英法两国封建主在王位继承和领土归属上经常出现纠纷。这些矛盾最终引起了1337~1453年两国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贞德出生时,法国大半国土被英军占领。由于法国勃艮第公爵与英军勾结,致使法军连连溃败。贞德虽然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但爱国与宗教的热诚使这里的人们不可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就像全法国乡村一样,杜瑞来村的人们都把英国人认为是将尾巴藏在外袍下摆里的魔鬼。在村庄中流行着这样一个预言:上帝将在某天派遣一位圣女把法国从这些魔鬼手掌中拯救出来,而结束这场被撒旦长期统治的战争。贞德在这些笃信上帝的村民中素以虔诚而闻名。她喜欢上教堂,经常热衷告解,并忙于教区的慈善工作。有一天当她在禁食时,她认为自己看见一道异光照在她头上,同时听到有种声音在呼唤:“贞德,做个顺从的好孩子,常常去教堂。”那时她才13岁,在村民的眼中,她显得格外的神秘。

1428年,英军又向法国大举进攻,东南部的重镇奥尔良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不久,奥尔良被英国军队围困,情况紧急。年轻的贞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和忠君勤王的意识,将解放法国看成是上帝委托她办理的事情。于是,她自称在梦中获得了上帝的启示,上帝告诉她: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的童贞女”的拯救。1492年2月,贞德改换男装,经过十一天四百五十英里的行程之后,到达希农谒见困顿中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借上帝的名义坚定了国王的信心。4月,国王终于同意她率军救援奥尔良。4月29日,贞德身披铠甲,骑着一匹白马,率领一支约有六千人的援军,打着绣有圣母玛利亚像的白边军旗,来到了围困中的奥尔良城。城里的人欢呼贞德为圣母的化身,虔诚地愿跟随她赴汤蹈火。情绪激昂的人们在贞德的率领下冲向围城的英军。英国军队被贞德这种无畏的精神吓坏了,诖连败退。5月4日,在贞德指挥下,士气大振的法国军队一举攻下了英军占领的圣路甫,保障了粮草补给道路的畅通。

此后,贞德率领的法国军队又接连攻克两座英军堡垒。5月7日,在同英军进行的一次关键战役——土尔斯堡战役中,尽管贞德身负箭伤,但她仍旧冲锋在前,激励了法军的士气,扭转了不利的战局。最后法军攻克土尔斯堡,歼灭了那里的英军。第二天,英军宣布撤退,解除城围。法国举国欢腾,一致承认“奥尔良的圣女”实为上帝之万能。但英军却予以指斥而视其为女巫,同时发誓不论死活都要捉到她。

1429年6月27日,贞德率军攻下了理查姆等城市。全法国人为之欢呼,视她为神召的圣使,她不仅以圣女的身份为法国而战,而且以一个将领的身份指挥着军队。贞德约束部属很严,常常恳切开导他们,禁止部下放荡散漫。有一次当贞德发现两位妓女陪伴着士兵作乐,她立即拔剑毫不留情地向其中一妓女猛刺,竟使剑刃断在尸身上。贞德的个人荣誉也盛极一时。但这时,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贞德了。1430年4月,理查姆城左侧重镇康边在英军及勃艮第联军的进攻下告急,5月23日贞德率少量军队赶去增援。但由于寡不敌众,他们被迫向康边要塞撤退,贞德亲自率领少数部队断后。要塞城防司令弗来因害怕敌军会趁势冲进城里,竟然拉起吊桥拒绝贞德人城。这样,在部下大多数遭到杀害后,贞德也不幸被俘,落入勃艮第军队手中。

查理七世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营救贞德。在囚禁中,贞德也几次试图逃走,但都未获得成功。英国则威胁勃艮第军队,让他们尽快把贞德交给英军,希望给她卑辱的刑罚来驱除贞德那份鼓舞法国人民的魔力。1430年11月21日,勃艮第军队竟然以一万法郎的价钱,将贞德卖给了英军。第二年,英军物色了一位法国神学博士柯松,让他在卢昂宗教审判所主持了对贞德的宗教审判。当时教会为制止邪术分子浸染欧洲,对异端分子宣称要处以死刑。教廷宣判贞德犯有七十余条罪名,但都遭到了她的反对。贞德以她单纯而无邪的回答,以及虔诚贞洁的心灵,感动了这些法官,最后只被判“着男装”和“反对教会”罪。后来英军包围法庭,扬言倘若贞德免除火刑,他们即索取众法官的性命。到了5月31日,重压下的法官终于判贞德死刑。

1431年5月31日,年轻的贞德身着一件灰色长袍,头带一顶写着“背叛者、堕落在异端的女人”等字样的三角帽,在一万多人的注视下被押往卢昂广场。在那里,她被当做一个“女巫”绑上火刑柱,活活烧死,时年19岁。或许出于对贞德的敬慕,或许是出于宗教迷信,在贞德受火刑后,在法国人当中流传着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贞德根本没有在火刑台上烧死;还有人认为1431年5月31日在火刑台上烧死的那个女子,并非贞德本人。无论如何,乡村少女贞德的壮举,当时极大地震撼了整个法国,也唤醒了法国的民族意识。1453年法国终于取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1456年,法国教会法庭推翻了原判,为贞德恢复了名誉。到16世纪,贞德的英雄业绩被广为流传,她开始被誉为“圣女”。19世纪,贞德被法国人公认为著名的爱国英雄。被教会宣判为“魔女”的贞德也成为受人尊敬的“圣女”贞德。

彼特拉克钟爱的罗拉是谁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两句词是这样写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的意大利的彼特拉克(1304~1374)就曾这样结识了一位名叫罗拉的女子,并因此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彼特拉克出生于佛罗伦萨。在公元1316~1320年问,他受父亲之命而学习法律,但他本人酷爱文学。现存的彼特拉克早期的诗歌均写于这一时期。公元1326年父亲死后,他弃法从文。公元1330~1340年,彼特拉克在学术方面进行勤奋研究,尤其是在古典拉丁文方面。在此期间,他还旅行各地,拜访著名人士,搜集散失在民间的古典名著原稿。这些阅历使彼特拉克更加顽强地鼓吹古典文化和基督教启示合一。由于他将这种表面上似乎冲突的两种思想相综合,因而被认为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伟大代表。公元1340年9月,他同时收到发自巴黎和罗马授予他的桂冠诗人的邀请。也就是在这段弃法从文的过程中,彼特拉克结识了罗拉。

从彼特拉克收集的维吉尔诗集的扉页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公元1348年所写的几句话。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知,他与这位品德超群的罗拉相逢于公元1327年4月6日阿维民翁的圣克拉拉教堂里。在公元1348年,在同一城,同一月,同一个第6日,与第一次相同的祈祷时间中,他与罗拉结束了长达二十一年的交往。在彼特拉克的诗歌里,他以吸引入的细节来描写她,但把她的身份保密到连朋友都以为她只是他诗歌中的创造,而把他所有的热情都当做是诗人的特权而已。那么,这个罗拉是谁呢?公元1348年4月3日,在阿维民翁有张遗嘱被归档保存,立嘱人为罗拉·德·萨德,她是乌格斯·德·萨德伯爵的妻子,生了十二个孩子。彼特拉克的情人可能就是这位贵妇,而她的丈夫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性虐待狂的远祖。

那么,罗拉有何特殊的魅力,能使这位桂冠诗人与她保持长达二十一年的交往呢?在佛罗伦萨桂冠诗人图书馆收藏着一幅马蒂尼所画的小画像,相传是彼特拉克画的罗拉的肖像。从这幅肖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拉长着纤细优美的脸庞、精致的嘴唇、挺直的鼻梁和阴郁的眼睛,暗示出她忧郁而娇羞的容态。当彼特拉克首次见到罗拉时,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已经结婚,或者已是年轻的母亲。然而罗拉接受了他的爱慕,但对他保持一段距离,对他的热情给予克制性的鼓舞。正是这种抑制着的魁力使彼特拉克成为最有名的诗人。

诗的写作在当时是一件相当流行的消遣。作为一名吟游诗人,彼特拉克将自己的热情灌注在上千的诗篇章节中。但是他也抱怨律师、神学家甚至他的男仆都会写诗,担心不久违牛也会像吟诗般呜叫了。于是彼特拉克沿用当时的十四行诗的形式,并将这种诗凝结成繁难的押韵诗体。在房间,在河畔,在山问,在晚祷或弥撒时,他摸索着诗的写法和形容词的用法。在与罗拉结识的二十一年间,彼特拉克写了二百零七首十四行诗和各种各样其他的诗,都是以她为题材的。这些手稿被收集成诗歌集,引起了意大利青年、壮年和僧侣们的注意。在从灾难拯救出来的世界文学里,从来没有人用如此丰富而且富于变化的内容,借助于如此苦心的技巧,来详细说明爱的情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彼特拉克的这些诗歌里,充满欲念的巧妙想象和涌动而出的阵阵爱情火焰,神奇般地被修剪成有律有韵的诗章。意大利人接受了用该语言谱成的音乐作品。他们觉得这是曾经听到过的最为动人的乐章,精微、优美、和谐,闪烁着生动的臆想,有时甚至使但丁的作品都显得粗率而不悦耳。当活着的罗拉听到她的头发、眉、眼睛、鼻子、嘴唇等等在意大利东部的亚德里亚海等地被广泛歌颂时,她也许会害羞而脸红,也许会因兴奋而感动。她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