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101

第101章 观赏植物(3)

“鹿形古柏”是古树中的一“奇”。它形状逼真,姿态生动优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棵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鹿形古柏”,其主干向南倾斜,树干顶端向上分两权,颇似鹿的两只大角;角下的主干顶端右横向裂口,酷似鹿嘴;嘴边有一个小树眼,正是鹿的眼睛。全树的姿态像鹿一样,静静地卧在那里。这棵“鹿形古柏”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侧柏,至今已有500多岁了。

抱塔松的传说

北京戒台寺的古油松挺拔苍劲,姿态各异,因而久负盛名。在其门前左侧有一株形态怪异的古油松。它粗粗的躯干像巨龙一样,扭转着爬过矮墙,向石阶下辽代僧人法均的墓塔扑抱过去。此松树干的周长达到25米,种植于金代,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人们都称它为“抱塔松”。

遮荫侯的由来

说起遮荫侯,必先了解团城。它是北京的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圆形城堡,坐落在著名的北海公园南门西侧。在团城的庭院里有一株苍劲挺拔、巨冠浓密的油松就是遮荫侯。它高达20米,树干周长达到316米,为金代种植,至今有800多岁了,是北京的“油松之最”。

“九龙迎圣”的由来

天坛公园中的古柏为北京之最:其数量最多,有3655株,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些古柏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位于回音壁西北侧的“九龙柏”,它的躯干上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像9条巨龙盘绕,又像拧着捆的钢筋,因此得名。在明清两代,皇帝到天坛的圜丘台祭天时,要路过此树,所以又被人称为“九龙迎圣”。此柏实际为桧柏,树高20米,干周长38米,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种植的。这种生着奇特干纹的古柏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它主要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形成的。

“白袍将军”

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东的前后两侧,有两株巨大的白皮松。殿后一株,树高达到25米,树干周长315米;殿前一株更加高大,树高达到30米,树干周长达到5米。这两株白皮松都是金代栽植的,到现在已有800多岁了。它们如两名勇士一般,肃然护卫着承光殿,也点缀得团城更加多姿多彩。清乾隆皇帝曾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赋《古栝行》诗一首:“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侪;牙槎数株倚睥睨,岁古不识何人载。”以此来记载此事。

歪脖槐与曹雪芹故居

在北京香山曹雪芹故居门前有3棵巨大的古国槐,门西侧第一棵古槐高20米,树干周长达5米,第二棵树干周长达到37米,名气最大的一棵是门东侧的“歪脖槐”。3棵古国槐都是元代种植的,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植物王国中罕见的文物。

神奇景观——槐柏合抱

在北京中山公园中有7棵辽代种植的苍劲挺拔的侧柏,现在已有1000多年了,人称“辽代七柏”。在这7棵古柏中,东边一棵最为神奇,在周长为325米的主干上有一道大裂缝,在裂缝中又长出一棵国槐来。槐树长在柏树上,柏中有槐这种槐柏合生现象,还出现在北京的天坛公园,在祈年殿东侧有一株类似的“槐柏合抱”。

古柯庭与千年古国槐

北京北海公园古树参天,蔚为壮观,繁花似锦,多不胜数,但最有名的要数画舫斋古柯庭的那棵千年古国槐了。它高达15米,千周长达到53米,栽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的“古槐之最”。为了观赏和保护这棵历经千年风霜磨砺的古槐,清代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曾下旨,在树旁修建屋宇,并点缀太湖石假山,取名“古柯庭”。清光绪皇帝曾在此读书。现在这棵树干中心早已枯死的古槐在园林工人精心的养护下,又新枝繁茂,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蟠龙槐

北京故宫御花园中的龙爪槐是北京城古槐中的巨擘。御花园东南角的这株龙爪槐树干周长达3米,主干粗大,树冠的几条大枝向外弯曲延伸,好似几条巨龙在空中飞舞,因此人们称它为“蟠龙槐”。它是北京龙爪槐之最,也是故宫中的活文物。

石上柏

在北京著名旅游胜地樱桃沟的“水源头”南边,有一块巨大的居高临下的危石,危石中央有一个裂缝,裂缝中生长着一棵峥嵘繁茂的古侧柏。这棵古柏根藏石内,傲然横空,姿态奇绝,人称“石上柏”,由于古人松柏不分,所以又名“石上松”。此树生长在岩石之中,水土养分奇缺,生长速度缓慢,真可谓“不老柏”。“石上柏”奇观,早在300年前就有记载。在《春明梦余录》中曾把“石上柏”、“水源头”、“白鹿岩”合称为樱桃沟的景物“三绝”。据说这棵石上柏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关,当年曹雪芹看到这棵石上柏引发“木石前盟”的联想,将其写入了《红楼梦》中。

纪晓岚手植的紫藤

在北京纪晓岚故居门前有一株两百多年的紫藤,相传为纪晓岚亲手栽种,至今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每年春天紫藤花盛开。宛如片片紫色霞光,映满枝头,常常引来众人欣赏。老舍先生曾赋诗:“四座风香椿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盆景艺术

盆景起源于中国,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盆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园艺师的构思设计、造型加工,布置于小小的盆中而成。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盆景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和意境。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理想的盆景比例

盆景的宗旨不仅仅是在于将树变小,而是为了栽培便利而必须将之微缩。然而无论盆景的尺寸如何,树种的比例必须合乎自然树木的生长形态。盆景可以有超小盆景,也可以有与人等高的大型盆景,然而绝大部分盆景都属于中型比例:微缩尺度介于15厘米~60厘米,这个比例可以囊括植物界中的大部分树种。大于或小于这个比例的盆景或多或少都会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搬运上的不便、难以展现自然中树木的完美比例以及照料上的繁琐等等。

最早的盆景记载

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已有盆栽,到了唐朝就有了树、石盆景,出土文物唐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画上的一位侍女就手捧盆景,阎立本绘的《职贡图》中也有手托玲珑山石的人。

“盆景”一词的由来

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盆景”一词的出现,从现有资料看,不早于明朝。宋朝时大抵用“树石置之盆盎间以观玩”这样的语句来表示,元代有了“些子景”(小型)之称,到明朝总称为“盆玩”。封了清代《花镜》一书中,则出现了“种盆取景法”的专题论述,在盆栽的基础上发展为盆景。简单说来,就在“景”字,不成“景”就不称其为盆景。

山水盆景分类

山水盆景是以石为主体,通过截取、雕琢、拼配、胶合等手法,配置植物或摆件,在浅盆中注水,典型地再现大自然山水景观神貌的艺术品。山水盆景根据所用石材,分为软石类、硬石类两大类。

树桩盆景分类

树桩盆景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处理(修剪、攀扎)和精心培养,在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的艺术品。树桩盆景依观赏部位不同分为观叶类、观花类和观果类。

山水盆景

按照现代的分法,盆景可分为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两大类。山水盆景是在浅口盆中以石为主,运用山石、植物和水为题材来表现自然景色的艺术作品。

树桩盆景

树桩盆景是指木本植物栽在盆中,经过修剪、绑扎整形的艺术加工造型过程,加上精心的栽培技术管理,形成的古雅奇伟的树木缩影盆景。一般控制使茎干矮小,枝丫盘曲,悬根露爪,姿态苍老,树龄树十年或百年,有的达到数百年而高仅数尺。制作时,常选取山野间或苗圃中已生长多年,初步具备盘根错节、茎干粗矮、易于形成的老树桩作素材来培植,因此称其为树桩盆景。它以姿态的情和景为主。

多姿多彩的盆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植物和岩石的种类差异较大,形成的景观各有特色。各地盆景艺人在制作盆景时选用的树材和石材不一,创作题材各不相同,运用的技法也各尽其妙,同时每件盆景作品的意境、内容又是作者思想感情、艺术素养、意趣的反映,因此表现于作品中就有不同的风格。就树桩盆景而言,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广州的岭南派、成都的川派、苏州的苏派、扬州的扬派和上海的海派为代表。

海派盆景

雄健自然、苍古入画是海派盆景的艺术特色。海派盆景广泛吸取各流派的优点,也受日本盆景的影响。其成形的盆景枝干屈伸自如,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流畅。盆景在制作过程中多选择强度适当的金属丝缠绕于枝干,利用金属丝的可塑性,在因势利导的同时,人为弯扭枝干,达到所需的位置和弯曲度。

海派盆景的艺术特点

海派盆景树种丰富,有百余种,而以罗汉松、五针松、黑松、真柏等松柏类为主。桩景形式、规格多样,枝叶分布不拘格律,枝干屈伸自如,线条明快流畅,形态自然,浑厚苍劲,在方寸之间再现了泰山、黄山苍松与翠柏的神采。微型盆景形简意赅,玲珑精美,虽为掌上之物,亦具旷野林木之态。上海规则式的桩景多用五针松作成大型桩景,树干直立,枝叶四周分布,层次分明,称做“立体式”。

岭南派盆景

岭南派盆景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采用以“蓄枝截干”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构法构图。树种多选择萌芽力强的榆、鹊梅、九里香、福建茶等。所谓蓄枝截干就是盆景树木的枝干长到一定的粗度后进行截枝,然后在枝干上选留角度位置合适的新枝,待这些新枝干蓄养到适合的粗度后再行剪截,这样年复一年地再蓄枝再截枝,使其逐步形成树冠。采用这种整形的方法,枝干和叶比例恰当,上下匀称。

蓄枝截干

蓄枝截干是岭南派的主要造型技艺,即对主干、主侧枝进行逐渐回缩,对小枝采取短截的整形方式。这样的剪裁方法使主干、主枝顶梢形成“鼠尾”,小枝则形成“鸡爪”、“鹿角”的形状,此法深受中国画法中“鸡爪枝”、“鹿角枝”造型的影响。最终整个树形嶙岣苍劲,犹如大树缩影,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大树的本来风貌。

银杏盆景

银杏属于银杏科落叶乔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过精心培养侍弄后的盆景银杏雄姿浓缩于盆景之中,古朴凝重、野趣横生,令观者赏心悦目。

苏派盆景

苏派盆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树种以榆、鹊梅、三角枫、石榴、梅等落叶树为主。形式以规则式居多,树干直立微曲,左右互生6个圆片称“六台”,向后伸出3片叶为“三托”,再有顶上一片称“一顶”,“六台三托一顶”的桩景多成对放置,称“十全十美”,多一片少一片都不行。苏州郊区一带栽培梅花始于宋代,相传有800年的历史。

苏派盆景的艺术特点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式盆景和自然式盆景两大类。规则式盆景一般要求枝片丰满茂密,自然式盆景则追求枝叶疏密有致、参差错落。该派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修剪成形后的盆景老干虬枝、叶若云朵、妙趣横生、形态自然。

黑松盆景

黑松原产于日本和韩国,是能够适应多岩石土壤的常绿树种。松树往往是盆景种植者偏爱的树种,而黑松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树皮灰黑,姿态雄伟,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容易栽培成形,是园林中热门的装饰性植物。在选作盆景的时候,仍要以剪枝来维持树形。

京派盆景

北京盆景在造型方面汲取了南、北两派之长,以剪为主,以扎为辅,二者结合;布局上则因材制宜,繁中求简,粗中带细,露中有藏,达到参差错落的效果。

杨派盆景

杨派盆景形式别致,风格独特,目前依旧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风格。其主要树种有松、柏、榆、杨,都是自幼加工整形,根据枝无寸直的画理,应用棕丝将枝条作蛇形弯曲,密至“一寸三弯”的程度。杨派盆景中,传统的疙瘩式和提篮式的梅桩、三弯五臂式的碧桃也颇具特色。

川派盆景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川派的树桩盆景以丰富多彩的传统蟠扎技艺见长,主要以瓶兰花、贴梗海棠、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竹、梅等树种为主。四川民间有“盆树无根如插木”的谚语。成都的银杏古桩树干犹如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其态瑰奇独特,稀有少见。自然式的盆景中常用竹子作素材,与石相配,别有情趣,富有地方特色。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指以其收获物供作人类主食食用的作物。包括3类:一是以子实供作粮食的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二是以子实供作食用的豆类作物,如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这类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三是以块根、块茎供食用的薯类作物,如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除供人类食用外,相当一部分还供作工业原料和发展畜牧业的饲料。

国际稻米年

在菲律宾等44个国家的提议下,联合国正式将2004年确定为国际稻米年,确立国际稻米年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稻米在减轻贫穷和营养不良方面作用的认识。国际稻米年的主题是“稻米就是生命”。

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结出的子粒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大米。按照生态适应性,稻可以分为陆稻和水稻两种;按照生育期,又可以分为晚稻和早、中稻。它的栽种范围非常广泛,从平原到海拔2700米的高原上都有种植。东亚和东南亚是世界水稻的集中产区,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