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乾隆乃是至孝之人,自幼崇拜文治武功的祖父康熙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二十五岁登基时,曾经对天发誓,不敢同皇祖康熙在位的年数相同,如果自己有幸能够在位六十年,就会传位给皇子。虽然此时揽权之心甚重,但乾隆金口玉言,自然要遵守承诺。此外,乾隆自以为英明神武,常常以尧舜自比,也想来一次主动禅让贤者的好戏,成为“千古第一全人”,为后世传颂。
乾隆长寿,而且做惯了皇帝,不想放权,所以此事一拖再拖,到了六十年九月,再也不能拖了。因为十月一日,皇宫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即历书),皇历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
九月一日,乾隆召集阿桂、和珅等八位朝廷重臣入宫,开启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这一刻将揭晓谁为皇太子。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几个之外,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履亲王允祹,六子永瑢过继给慎郡王允禧,乾隆身边的皇子只剩下五位,分别是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二皇子永璂、十五皇子永琰、十七皇子永璘。在这几位皇子中,猜测哪一个能成为皇储继承皇位,一直是大臣们乐此不疲却不能言语的一个谜。乾隆通过木兰围猎或者御花园耕种,来考量皇子们的能力。和珅观察,要说到才能最为突出,应该是十一皇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但二人性格迥异,永瑆聪明有才气,性格外向,很有主见,能够独当一面;永琰性格内向,忠厚老实,为人仁孝。至于乾隆最终会选择谁,在揭晓密旨之前,谁也不能论断。
阿桂、和珅等开启匾额后的密旨,谜底揭开,拟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随后,并定于十二月初一冬至日举行禅让大典,正式禅让。
这让和珅大吃一惊,永琰性格忠厚内向,比较听话,不如永瑆那么外向有主见,看来皇上是喜欢听话的。让和珅感到意外的是,永琰仅仅排行十五,他的生母并非当时的皇后,只能算是庶出,皇位的传承讲究“立长、立嫡”,永琰并无胜算。
乾隆最初并没有考虑永琰,而是属意孝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永琏从小聪明,器宇不凡,乾隆依照旧例,写下了立永琏为皇太子的密旨。不料永琏在九岁时因病夭折。当初还有刚出生不久的永琮是嫡子,乾隆又立永琮为太子,永琮年仅两岁就因为痘症而早夭。
乾隆连立两子,不幸都早早去世,此外,乾隆最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英年早逝。晚年再立太子,就只能从剩下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哪个得到他的信任,哪个就比较有运气。
按照旧例,当下确定第二年为嘉庆元年。即日起重新修葺宁寿宫,乾隆退位后就搬出养心殿,到宁寿宫居住。新皇帝从毓庆宫搬出,按照惯例移居养心殿。乾隆还提出封永琰为嘉亲王。考虑到永琰成为皇帝后,名字要避讳,但“永”字太常用,避讳不便,索性把永琰的“永”字,改成生僻的“颙”字,改名“颙琰”。
禅让之事,乾隆已说过多次,并非意外。但诸位大臣出于礼节,还在挽留道:“圣上身体康健,百姓拥戴,禅让之事可以从长计议。”
乾隆谦虚道:“承蒙上天护佑,朕在位已经一个甲子,我的愿望已经满足,怎敢再生奢望?皇子永琏不幸早逝,朕决定禅位永琰,明日宣布。此事已定,无需再议,朕也该退位颐养天年了。”
乾隆说得合情合理,众人也不再说什么,纷纷退下。只有和珅跪下,默默流泪,不肯起来。他的心比谁都着急。一朝皇帝一朝臣,要命的是,和珅与永琰的关系并不好,就这么把大权交给永琰,和珅前途未卜,说好听点有可能失势,说难听点有可能倒台,怎不令人心焦。
既然知道是永琰继位,和珅必须让乾隆继续留在位置上,以图时间来谋求后路,当下流泪劝告乾隆道:“皇上恩施天下,自登基以来,国家强盛,百姓对皇上感恩戴德,实在舍不得皇上。奴才们做臣子的,尚未尽效犬马之劳,望皇上不要这么着急,等时机成熟,再议退位之事。”
在和珅面前,乾隆流露出真情,道:“哎,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是,朕老了!”
和珅听出乾隆心中不舍之意,内心火光一闪,道:“皇上万寿无疆,怎么能轻易言老。相传古时候,尧舜都活了一百岁,尧在位七十三年,舜在位九十年。皇上如今龙体健康,宛若壮年,长寿堪比尧舜,再做几十年皇帝,传位也不晚。”
乾隆听了,默默无言,思索片刻,道:“朕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出尔反尔?爱卿的忠心,朕已经知道,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提了。”
和珅看乾隆态度坚定,知道再无力更改禅让之事。和珅脑子灵光,退而求其次,又想到另一辙,道:“如今太子尚缺历练,朝廷内外大事繁重复杂,庙堂之中,时有贪腐之徒,庙堂之外,叛军还未消弭,皇上若彻底放权,太子恐怕难以应付。奴才建议皇上,政事还得抓在手上,手把手教会太子才能保证国家稳妥。”
乾隆又烦躁又觉得和珅说到心坎上,沉吟道:“爱卿说的是,朕虽决议归政,对政事、国事却不敢倦怠,军国大事,必然还要过问,太子初登大宝,朕会随时训示于他。”
和珅见乾隆这么承诺,心中稍稍安定。告辞出殿,心中惴惴不安,难免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径直抢先一步到嘉亲王府上,拜见永琰。和珅满脸堆笑道:“殿下,有一件天大的喜事,奴才刚刚有皇上那里得知,皇上选中的储君就是你呀。”
永琰平时比较厌恶和珅的阿谀嘴脸,不过听了这个消息,还是欣喜异常,道:“果真如此么?你如何知道?”
和珅得意道:“千真万确,奴才今天伺候皇上,是皇上亲口告诉奴才的,明日方才正式公布。”
永琰一副兴奋的样子,其实心中暗暗升腾起一股怒火,但永琰知道如今还不能得罪和珅,道:“那真是要感谢和大人了。”
和珅赔笑道:“这是奴才应该做的。奴才今天特地带了一份小小的贺礼,还请笑纳。”
和珅说罢,取出一柄玉如意,双手呈上,这柄玉如意是正材雕琢,色泽清润,更为难得的是,在玉如意的头上,还依照形状雕出一对鹌鹑和一组成熟的谷穗图案,并依照图案,将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进去。因“穗”同“岁”音,“鹌”同“安”音,这柄玉如意就代表岁岁平安,年年如意,十分稀罕。
臣子进献如意,表示吉祥,本是满洲贵族的风俗,每到节日,王公大臣、官员都会向皇帝进献如意。和珅专门送此礼物,表示对新主的拥戴之意。
永琰看了看如意,推让道:“和大人,这个礼物太贵重了,皇阿玛一再命令,皇子不得私交外臣,这个我不敢要。”
和珅道:“殿下不必推辞,这是奴才的一点心意,并无外人知道。再说了,殿下就是未来的皇上,臣子本来就该拥戴。”
永琰压住心中的愤懑,只好不动声色道:“好,恭敬不如从命,我且收下。和爱卿是朝廷的重臣,皇阿玛对你极为倚重,以后朝廷中有什么事,还请和爱卿多多劳心。”
和珅心中高兴,觉得自己的首战得胜,道:“臣愿为太子效犬马之劳。”
实际上,和珅此举,已经触犯了《大清律》。康熙时期,皇子争宠,甚至酿成狱案,此后规定,皇子不得私自离开宫中,不得与诸大臣有来往。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命令安排禅让大典,军机大臣草拟文件,仪式程序由礼部制定,乾隆批准。大典日期定为冬至日。这种重大的礼仪事件,按例要询问掌管天文观测、历法制定的钦天监官员意见,钦天监禀报,冬至日可能会发生日食。
在古代人眼里,日食是不详征兆,偏偏在这个日期发生日食,乾隆颇感意外。和珅见此事有机可乘,慌忙进宫求见皇上,言辞恳切禀报道:“天象正好于冬至有变化,只怕是圣上感动上天,天意不希望您退位呀。”
以往,乾隆在很多事情上被和珅巧言左右意见,不过这件事倒是不糊涂,不以为然地挥挥手道:“禅让一事,不必再议了。朕是一国之君,昭告天下的事,不能更改。朕在冬日要亲自登台,向上天祷告。禅让推迟到明年正月初一就行了。”
和珅见皇上还是不能改变意志,只好磕头道:“奴才一心挂念皇上,心中忙乱,一时出言不逊,请皇上治罪。”
乾隆对日食颇为介怀,忧心忡忡,便不再言语,心情沉重地等待冬至日来临。
冬至这一天,上午还是晴空万里,晌午刚过,太阳慢慢被吞噬,天地间昏暗起来。乾隆登上祭台,亲自点燃香火祭天。日食时间并不长,不到一炷香之后,太阳慢慢露了出来,又恢复原样。
皇子与大臣们连忙跪倒,山呼万岁:“圣上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实为万民之福。”
乾隆非常高兴,这件事总算没有问题,回首自己一生,可谓志得意满,皇室中五代同堂,在外有十全武功,本人还能做满六十年皇帝,真是十分惬意。
禅让已经不可挽回了,和珅趁着皇上高兴,继而进言道:“奴才想过,禅让之后,为了国家稳定和谐,故而有两个建议,还望圣上裁断。第一,太子处理政事没有经验,传位之时,玉玺可以暂时不传,以维护皇家尊严。其次,等皇太子登基后,马上给新君册立皇后,管理后宫。”
这两条意见正符合乾隆的心态,当下马上答应。
乾隆六十年除夕,禅让前夕,乾隆作诗《除夕》一首:
次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六十幸能全。
嘉庆初年,正月初一。禅让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如期举行。
禅让大典是千古未有的极大盛事,各种仪仗列队、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外等候,各国的使节也早已前来,在殿外一起见证重要的时刻。
乾隆的銮驾进来了,太子颙琰身着太子冠服,紧随其后。銮驾队伍到了太和殿之前,侍卫扶着乾隆下了轿子。乾隆里面是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华贵鲜亮,外面罩着紫貂做的外褂,神采奕奕。颙琰扶着乾隆,依次走过奉先殿、寿皇殿,最后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
大典由吏部尚书纪晓岚主持。群臣在太子颙琰的带领下,一齐跪倒向乾隆行朝拜大礼。乾隆凛然在上,如圣人一般肃穆,一时间山呼万岁,声震屋瓦。
乾隆叫众人平身,随后庄严宣布:“朕登基以来,勤劳治理国家,不敢有丝毫懈怠。朕在位时曾经发誓,在位不敢逾越圣祖康熙六十一年之数,今已在位六十年,仿效古代尧舜圣人,禅让皇位给皇太子嘉亲王颙琰,赐年号嘉庆。”
乾隆话音一落,纪晓岚指挥宫廷乐队奏乐,大臣跪拜,高呼皇上圣明。纪晓岚高声宣布:“皇太子颙琰继位为皇帝,改年号嘉庆。听取太上皇恩训,拜谢太上皇隆恩。”
两位大学士引导皇太子颙琰,拜谢皇阿玛圣恩。按照纪晓岚的安排,该到了传“皇帝之宝”玉玺的时候了,便高声宣读:“请皇上恭迎玉玺。”
负责取玉玺的太监进入大殿,和珅对他说道:“奉太上皇谕旨,今日禅位给太子颙琰,考虑到传玉玺之事最为重大,不可鲁莽。太上皇钦定,改日再举行庆典,恩传玉玺。”这道“谕旨”一出,大家都愣住了。玉玺是天子的象征,传玉玺是对皇上地位的认可,怎么能临时决定不传玉玺呢?太监偷偷看了下乾隆,只见乾隆面无表情,显然是默认了和珅的话。太监没有办法,只能空手而回。
本来威严的仪式有点松动了,大殿内外大臣纷纷议论起来,不知道因何发生变故。颙琰本来就紧张,生怕有何差错,现在见此状况,更感意外。乾隆依然威严而坐,似乎默认了这道谕旨。纪晓岚老年已经十分谨慎胆小,身为典礼官,只需按照章法安排即可,此刻有此变故,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