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16

第16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4)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①,其人恶风,小便难②,四肢微急③,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词解】

①遂漏不止:于是就不间断地出汗。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柯韵伯说:“阳气无所止息,汗出不止矣。”

②小便难:小便量少而不通畅。

③四肢微急:四肢屈伸运动受到限制,有轻微的不能自如现象。微,轻微;急,拘急,屈伸运动不能自如。

【释义】太阳病过汗导致阳虚液亏的证治。

太阳病应当发汗解表,但总宜“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可使邪随汗解,脉静身和而愈。若发汗太过,或汗不如法,则易伤阳气。证之临床:有太阳中风表虚误用麻黄汤者,有过量饮服桂枝汤而汗出太多者,有素体阳虚而妄行汗法者,有病轻药重而汗之太过者。“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伤阳损液,变证易生。“恶风”原见于太阳中风表虚证,今复提出,表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甚,乃过汗伤阳,表阳虚弱,腠理疏松,不耐风邪之故。“小便难”是为过汗伤阳损阴,膀胱津液亏少。阳失温煦,阴失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属表证未解亦兼阳虚汗漏。虽是阴阳俱伤,但其病理之根本机转是在阳虚,津伤乃是阳虚漏汗的结果。若卫阳复则表气固,汗即能止,汗止则阴液不再外泄,适量饮水,津液即可自动恢复,故用桂枝汤加附子调和营卫,复阳敛液。炮附子有温经复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辨治要点】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成因:汗不如法,伤阳耗津,表证仍在。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①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词解】①脉促:脉象较快而有力。钱天来说:“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释义】太阳病误下后胸阳被遏的证治。

太阳病误下,极易伤阳损阴。“胸满”即是下药伤正,胸阳不振,表邪内陷,郁而难伸所致。“脉促”则是正气被下药所激而引起的反应,人体阳气尚能抗邪,正气能与病邪相争,说明病机向上,正气趋表,故仍主表未解。既然表证未解。又兼胸阳不振,故仍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芍药酸苦阴柔收敛,用之碍邪,易加重胸满,故去而不用。本方解表而不留邪,通阳无碍解表,可谓通阳解表之剂。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内陷,见脉促胸满而表证未解者,用之颇为适宜。

【辨治要点】

主症: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等。

成因: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原文22】若微寒①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词解】①微寒:稍微恶寒。也有认为是脉微而恶寒。

【释义】误下后胸阳不振兼阳气不足。

承上条所述之证的基础上,又见微恶寒,是误下后胸阳不振,又兼阳气不足而致。此为阳虚恶寒之象。故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以温经复阳。若误下后,症见脉微而恶寒,则阳伤较甚,附子当重用,或径用四逆汤,方近仲景之意。

【辨治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

成因:表邪不解,胸阳损伤。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

【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词解】

①疟状: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好像疟疾的样子。

②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清同圊。

③脉微缓:脉象已不浮紧,有渐趋于和缓之态。

④阴阳俱虚:表里皆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

⑤热色:发热时脸色潮红。

【释义】太阳病微邪郁表的3种转归与辨证治疗。

太阳病日久不愈,病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发作二三次,有点像疟疾的表现。这反映表邪不重,太阳抗邪之力占优势。“其人不呕”说明胃气和,饮食佳,邪气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基本正常,表明里气尚和,邪气未入阳明。

上述病情,可能发生的转归有3种:

一是病人脉见稍微和缓之象,这就反映邪气已经渐退,而阳气也已渐复,表里气趋向平和,是病情好转之兆,可不药而愈。

二是病人见“脉微而恶寒”,是太、少阳气俱虚,表、里阳气皆衰。“脉微”是少阴阳虚之象,与“恶寒”并见,表明少阴与太阳的阳气均虚衰,表邪有内传少阴之势,故云“阴阳俱虚”。表里阳虚,表邪尚在,治当温阳固本为急,可选用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切不可再用汗、吐、下等错误治法,以免更加伤阳损液。

三是病人见面色稍微发红、身痒等症,为太阳小邪不解、阳气郁遏不伸所致。阳气郁遏不得宣泄,小邪稽留于皮肤不解,故见面红、身痒症状。这是因为没有及时发一点小汗的缘故,当用小发汗的方法,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症无汗,也未经发汗,小邪拂郁不解,则非单独使用桂枝汤所能解除。身痒但不疼痛,也无严重的恶风寒表现,使用麻黄汤则太过。只有二方合用,少量煎服,方切合病情。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是在桂枝汤、麻黄汤原剂量的基础上各取1/3量,合而同煎。本方对于邪少势微,且又有欲出外解之机,以面有热色、身痒为主症者最为适宜。

麻黄汤治表实无汗,桂枝汤治表虚有汗,二方合用,又小剂量服用,既能发小汗以祛邪,又不过汗伤正,是得宜活用之法。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热、身痒。

成因: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成)。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①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②、风府③,却与④桂枝汤则愈。

【词解】

①反:反而。

②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脑后发际陷中,枕骨粗隆直下正中陷中。

③风府:督脉经穴名,在项后人发际1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④却与:然后给予。

【释义】太阳中风证邪势较盛时先用针法以泄邪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初服桂枝汤,不惟病证不解,反而增加烦闷感,是正邪相争,经气郁滞,郁阳不宣,可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其病可得痊愈。

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本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其病轻者,可汗出而解。今服桂枝汤后病邪未解,更增烦闷不适,是邪重药轻,邪滞阳郁,邪郁不解而致烦。张仲景采用先针刺后服药,针药并用的方法,先刺风池、风府,疏通太阳经脉以泄风邪,令其小安;续服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则祛邪之力倍增,其病可愈。此条开针药并用之先河,对后世治疗疾病采用多种疗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②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词解】

①脉洪大:指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②一日再发:一日发作2次。

【释义】服桂枝汤不如法后的两种转归与治疗。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发汗,应遵第12条方后注所嘱咐的煎服法使用,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服药过量,或汗不得法,可致汗出太多,发生种种变化。

若大汗出,脉由浮缓变成洪大,是脉虽变而证未变,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症依然存在,仍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并应遵守第12条方后注所嘱咐的煎服法使用。此处的“大汗出、脉洪大”是一次过量服用桂枝汤而产生的副作用所导致,并非阳明里热,应无烦渴、大热等症。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与前“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的病机相似而略轻,为太阳病发汗治疗后,余邪犹存,属太阳表郁未尽解之轻证,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更小计量的辛温轻剂,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兼祛微邪。

本方临床应用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略同,但病情更轻微。

【辨治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2次,或伴汗出、身痒。

成因: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取桂枝汤原剂量5/12,麻黄汤原剂量2/9,相合而成)。

【原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①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之甚,不解是指病未愈。

【释义】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津伤化热的证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津液被劫,表邪化热入里,转化为阳明里热证候。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津伤欲饮水自救,故大渴引饮,且多喜冷饮;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里热炽盛,气血蒸腾,则脉来洪大;如大汗出后,津气两伤,则脉虽洪大,却来盛去衰,重按无力。治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入参汤。

本条是承上一条,言太阳病大汗出后转属阳明的变局,辨证关键在于“大烦渴不解”。大烦渴是燥热亢盛、津气两伤的最具特征性的反映,病情重于白虎汤证。

本条与第25条前半段“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文字相近,而病机、治法却大相径庭。25条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以致大汗出而表未解,其脉由前之浮缓而变为洪大,乃大汗出时卫阳浮盛于外之故,脉虽变而证却未变,病仍在太阳之表,必无烦渴等里热证候,所以仍治以桂枝汤,如前法。而本条则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证全无,而且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是脉变证亦变,为里热炽盛,病已转属阳明,热盛而津气两伤,故治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入参汤。

【辨治要点】

主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成因: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

方药:白虎加入参汤(白虎汤加入参)。

【原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①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