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17

第1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5)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犬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舍,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词解】①无阳:阳气虚弱。

【释义】太阳病邪郁表兼里热的证治。

太阳病,经过多日,仍发热恶寒,且热多寒少,是太阳病表邪尚未完全解除,并有化热迹象。此外,应有轻度的心烦口渴症状。给予小剂量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本方为桂枝汤、越婢汤之复方,是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证治,因邪气不重,正气尚旺,故仅取桂枝汤的2/3调和营卫,越婢汤的1/3辛凉清透,发泄郁热。

如果病人脉象微弱,则非阳证表现,有可能是虚寒阴证,不可使用本方发汗清热。所谓无阳,是阳虚不可发汗的互辞,也就是正气虚的意思,微弱脉是正虚不足的确据,即使有上述寒热症状,也当舍证从脉,绝对禁用汗剂,故云“不可发汗”。

本条运用的是汉文兜转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接在“热多寒少”之后。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皆表证经久不愈,邪气郁滞,但有轻重之不同。由于邪郁既久,邪势已衰,既非单纯桂枝汤证,也非单纯麻黄汤证,故用麻黄桂枝二方酌量参合以治之。三方都是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其邪稍重;一日再发,其邪稍轻;发热恶寒全日无休止时,则其邪较重,但比桂枝汤、麻黄汤证为轻。桂枝二越婢一汤外散表邪,内清郁热,治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全日无休止之轻证,为微发汗而兼清里热之剂。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之力最弱,治发热恶寒、一日再发的邪在肌表之轻微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汗,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之太阳表郁轻证。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成因: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郁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取桂枝汤原剂量1/4,越婢汤原剂量1/8,两方以2∶1的比例合成)。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释义】水停表郁的证治。

患者原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表邪不解,以桂枝汤解表不效;复见“心下满微痛”,以里实之证而施用下法。“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从汗下之治疗经过分析,说明是证既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又非真正的里实可下之证。小便不利是气化不行而水邪内停的反映。水气内停,表遏阳郁,太阳之经气不利,以致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水气内停,气机郁滞,里气不和,是以心下满微痛。本证之病机实为水停阳郁,故治以利水通阳为法,方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旨在健脾利水,小便利则水邪去,水邪去则阳气通,水去阳通则表解,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诸证可除,是“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理,故仲景于方后注中谓“小便利则愈”。

本方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所以去桂者,因汗下之后恐津液有伤,且方中芍药、甘草酸甘相伍可以益阴,白术健脾化湿,茯苓健脾行水,生姜发表散水,芍药和营利水,大枣培土制水,生姜甘草大枣又能调和营卫。是方重在健脾利水,俾脾气恢复,水精四布,小便通利,则诸症自除,陈修园谓:“此时须知利水法中,大有转旋之妙用,而发汗亦在其中,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者,助脾之转输,令小便一利,而诸病霍然矣。”

【辨治要点】

主症: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无汗,头项强痛。

成因:脾虚津伤,水气内停。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甘草、生姜、白术、茯苓、大枣)。

【原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③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

①挛急:拘急挛缩,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逆冷。

③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释义】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方法。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病在表,属太阳表虚证;小便频数,是里阳虚不能摄敛津液;心烦、脚挛急,是阴液不足,失于濡润。此属阴阳两虚之人感受外寒,治当扶阳解表。仅用桂枝汤,是犯了“虚虚”之戒,属于误治。

误以桂枝汤解表散邪,导致阴阳之气更虚。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手足厥逆;阴液不能上滋,则咽中发干;心神失于濡养,则生烦躁;阴寒犯胃,胃气不和,则见呕逆。此乃阴阳俱虚,错综复杂之证,宜区分标本缓急治疗。权衡得失利弊,此病实以阳虚为急,需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药后阳气得复,则厥逆消失,下肢转温。再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舒挛,筋脉得到阴血的濡润,挛急即可缓解。芍药不宜在阳气未振之前使用,因其酸苦阴柔,不利于阳气的振奋,又有收敛之性,也不利于表邪的外散。而在阳复邪去之后使用,则无此弊。

若患者谵语,则是邪从燥化,病已转入阳明,形成胃肠燥热证,宜用小量调胃承气汤,以润燥泻热。

体虚之人感受外寒,治当扶正解表,两相兼顾;体虚甚者,则当先扶正,后解表。既不可只用解表剂发汗,更不可再用烧针发汗。若一误:再误,则汗多亡阳,需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本条论述的是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方法,因患者感邪有轻重,体质有强弱,病邪之传变途径各异,故疾病的变化会多种多样,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上也仅是举例介绍几种可能发生的病变,但这已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

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味甘,干姜味辛,辛甘合化则为阳,且甘草量倍于干姜,重在复中焦之阳,中阳振奋,脾阳健运,则厥逆可愈。

芍药甘草汤中白芍苦酸,甘草甘平,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和中缓急,使阴液得复,筋脉得养,则脚挛急可缓解。

【辨治要点】

1.阳不足

主症:肢厥,烦躁,吐逆。

成因:中阳不足。

治法:温中复阳。

方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

2.阴不足

主症:脚挛急,经脉挛急。

成因: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原文30】问曰:证象阳旦①,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②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述,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词解】

①证象阳旦:证候与阳旦汤证相似。《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注:“阳旦汤,即桂枝汤。”

②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释义】承接上条讨论其证治的机制。

本条是承接上条,以设问之法,继续讨论桂枝汤类证误用桂枝汤治疗致变之理。《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谓:“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证象阳旦”是说上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及“微恶寒”等象是阳旦汤证,“按法治之而增剧”指用桂枝汤治疗,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恶化增剧,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吐逆等症。这是因为证象阳旦而实非阳旦,除“伤寒脉浮,自汗出”及“微恶寒”外,尚有“小便数,心烦”及“脚挛急”等症,非桂枝汤证而以桂枝汤治之,是以会发生变证。“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则是对变证病理机制的分析,根据寸口脉象浮大,浮为风邪,大为正虚,表有风邪故有微热,阴阳两虚,则小腿拘挛,病的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实为虽有表邪但阴阳两虚,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现反而用桂枝汤并增加桂枝的用量,以致汗出多而阳气更虚,因而四肢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其救治的方法,应当先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复阳。夜半阳气来复,两脚自然转温。下肢如还微有拘挛,再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复阴,拘挛就会消失。这是先复阳、后复阴之法。如果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并出现言语错乱,则是阳明燥热内结,需要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大便溏说明阳明燥热已除,言语错乱之证随:之消失,病即痊愈。

【原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释义】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太阳病,无汗恶风,是卫阳闭遏、营阴郁滞的太阳伤寒表实证。项背强几几,是风寒外束,太阳经气不舒,津液失于敷布,不能濡养筋脉的病理表现。本证由伤寒表实证与太阳经输证组成,辨证要点是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用葛根汤。

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桂枝、麻黄、生姜辛温发汗、解散表邪,葛根升阳布津、温煦濡养筋脉,舒经和络,并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芍药、甘草、大枣三物酸甘化阴,以滋养津液,并可缓和筋脉之急。诸药共用,以治风寒外束之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之证。

本方的煎服法,原文中指出需先煎麻黄、葛根,去除上面浮沫,然后纳入诸药。其目的是减缓两药的辛散之性,以防止发汗过多而损伤津液,又可避免发生心悸、心烦等副作用。

风寒袭表,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本证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反而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如单纯从药味来看,葛根汤确实是桂枝汤加味方,但其实质,仍是由麻黄汤化裁而来。麻桂合用,是麻黄汤的基本配伍,并用生姜加强开腠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外邪。因证中无咳喘,故不用杏仁。芍药与甘草、大枣配伍,酸甘化阴,滋养汗源,又能缓急止痛,还可防止麻黄、桂枝、生姜发汗过度。

本条与14条相比较,同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其治有别,原因在于彼证有汗,属中风表虚;本证无汗,为伤寒表实。故前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本证用葛根汤。

【辨治要点】

主症: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

成因: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原文32】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词解】①合病:二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释义】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的证治。

太阳与明明合病,是太阳与阳明二经证候同时发生,恶寒、发热、脉浮是病人必具之症,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症状。下利为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故属阳明。下利之前加上一个“自”字,说明此下利非药物治疗所致,又排除了因热迫津液下泄的可能。其利具有水粪杂下,而无恶臭及肛门灼热的特点。且因与恶寒发热脉浮同见,说明病性属寒。是风寒外束肌表而现恶寒发热脉浮;风寒内扰阳明大肠而见下利。

不管是太阳病,还是自下利的阳明病,均是风寒外邪侵袭的结果,治疗当以解除外邪为法。葛根汤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升津止利,切合病情,故用“葛根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