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59

第59章 辫霍乱病脉证并洽(2)

对中阳不足明显者,由于脾运功能减退,仅以运脾利湿力有不及,故需赖甘温补益以振奋中阳,兼以刚燥以化寒湿,方用理中丸,至其服法,需待病人腹中有由冷转热之感者方为有效,否则应增加用药份量;若属病情重、急,因丸剂作用和缓,恐力有不及,又需赖汤剂以增强其温化之力。药后饮入热粥亦是增强药效、温养中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中丸的方后加减,是针对其病理进程中可能见及的不同兼证而设的,应明确是举例而非全部。如兼见脐上跳动为兼肾虚水寒上冲,故去掉白术之壅补,仿桂枝加桂汤意,增入桂枝以温阳制水平冲;若因脾阳不足,致寒饮内停,上冲于胃而见呕吐者,则治疗又当去白术之壅补而仿茯苓甘草汤意,加生姜以化饮和胃降逆;若脾土不厚,清气不升,水湿下注者仍用白术之厚土;若因水气凌心而致心下悸者,加用茯苓既可利水更可宁心定悸;若渴欲饮水由脾运不健,津不上承者,宜重用白术以补土布津;因中虚而致腹中痛喜按者,重用人参以补虚缓急而止痛;而如属中寒明显,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止痛;若阳虚寒凝致气滞不行,腹中胀满不舒者,应去白术之壅,增附子辛温通阳以散寒除满。

【辨治要点】

1.病偏于表

主症:吐利兼作,伴脉浮发热,头痛身疼,小便不利,渴欲饮水。

成因:表邪不解,里气不和,清浊相干,升降失序。

治法: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

2.病偏于里

主症: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

成因: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胜湿。

方药: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原文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①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②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

①消息:斟酌之意。

②小和:即微和,谓不需猛烈之剂。

【释义】霍乱里证消失而营卫不和的证治。

霍乱吐利停止,首先得分清其吉凶。若为里气调和,脾升胃降之机得以恢复,则在吐利止同时,应见精神爽慧、手足转温、苔腻渐化、脉来和缓等佳象;若属吐下太多,无物可吐可利者,则吐利止同时当见精神萎靡、手足冰冷、眼眶凹陷、皮肤干瘪、脉微欲绝等。

对“身痛不休”性质的判定,一般认为是微邪在表不去,此外,亦有为营卫之气不和而不夹表邪者,不可不知。

若“身痛不休”属里气调和而营卫未调或微邪在表者,应当采用桂枝汤调治,因该方不仅能外和营卫,更有利于霍乱病后脾胃升降之机的恢复。相反,若对霍乱病后身疼痛施用猛烈之剂,则欲速而不达,并将招致津气进一步损伤,因霍乱之后往往津气两伤,前人所谓“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是也。

对吐利虽止而证属津气耗竭、无物可下的身痛不休,桂枝汤亦不适宜,需根据病情性质,灵活选用相应方剂,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类,以先治其里。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

成因:里证基本消失,微邪在表未去,营卫之气不和。

治法:外散微邪,内和脾胃。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原文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①,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①四肢拘急:四肢拘挛紧急,即所谓抽筋。

【释义】霍乱心肾阳衰、肌表失和的证治。

霍乱以中焦脾胃升降之机逆乱为主。在其病理进程中,从正气的角度分析,既有脾阳未至太虚的五苓散证,亦有脾阳已虚的理中丸证,更有心肾阳气衰微的四逆汤证。本条所述即是并发心肾阳气衰微的霍乱吐利证。

由于心肾阳气衰微,阴盛于内,虚阳不得温运中焦脾胃,因而霍乱病表现将进一步加重。由于阳衰不固,营阴不守,见汗出之象。“发热恶寒”一证,前人多认为属“虚阳外浮”,如果是,则决非四逆汤所能胜任,而当用通脉四逆之类治之,鉴此,其性质仍当为邪在中焦波及肌表或夹有表邪之象。由于阳衰温煦不力,筋脉失于柔顺,故手足厥冷、四肢拘急,《内经》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也,前人有谓属“阴阳两伤”,若如此,张仲景何不用太阳病篇先温阳、后益阴或阴阳并补之现成方法,因此,本条实际仍是阳伤为主,所不同者,只是阳伤更重,出现了心肾阳虚之候。正因其阳衰为急,故治疗仍遵循“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的先后原则,里急先救里,以四逆汤治之。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脈微欲绝。

成因:吐利亡阳,火不温土。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

【原文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霍乱病阳气更伤,虚阳被格于外的证治。

霍乱病病程中,由于阳气(少阴心肾阳气)进一步损伤,则不仅阳失温煦、火不暖土而致吐利剧烈、下利清谷,而且由于阳微失于收摄致关门不利、玄府洞开因见小便复利、大汗出等象,此时由于虚阳丝微,了无根本,而有浮散外越之势,故病人复见内寒外热之“身大热,反欲得近衣”的“真寒假热”之象。尽管有在外之“身大热”,其脉候仍因阳气衰微而见“微而欲绝”之象。阴盛阳衰,虚阳被格于外,其治自应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参少阴病篇相关证候应当使用四逆加入参汤或通脉四逆汤,方为合拍。原文用四逆汤恐力有不逮。

【原文390】吐已下断①,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王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羊胆代之。

【词解】①吐己下断:吐利停止。

【释义】霍乱阳气衰微、阴液亦竭证证治。

霍乱病人吐利停止后,未见手足转温、精神转振、脉来和缓,而是汗出、四肢拘急、冰冷,脉微欲绝,显为病情加重之象。其吐利停止为吐利太过致阴液耗竭而无物可吐可下;因其阳气衰微、阴液内竭,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因见四肢拘急不解;阳气衰微失于固守则汗出,失于温煦则手足厥冷。阴阳俱虚,则脉来微而欲绝。针对此证治疗自当以温阳益阴为方案,但由于有形之阴不能速生,且由于“阴伤而阳未亡者,其阴自得续生”,故治疗以温阳为主,俾阴得阳生而生生不息,方用白通汤以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为主,佐以猪胆汁兼益其阴,且有反佐之意。

从证候性质及治疗用方分析,本证除条文所述证候表现外,还应见及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候。

与四逆加入参汤证相较,两证同为阳气衰微,阴液并耗,故都有阳气衰微的脉微、厥逆及阴液亦耗、无物可下的利止等证,但白通加猪胆汁汤证证情更重,而四逆加入参汤证则证情较轻。前证所以更重,是因为该证不仅阳微而脉微欲绝,更见及微阳外浮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及虚阳不固的汗出等症,此外,“四肢拘急不解”更是阴阳俱伤增重、筋脉失濡之征。

【辨治要点】

主症:频繁吐利后,既无物可吐,又无物可下,并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成因:吐利过重,阳亡阴竭。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方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原文391】吐利发汗,脉平①,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②故也。

【词解】

①脉平:脉来平和。

②谷气:此处指饮食。

【释义】霍乱病后脾胃虚弱、运化不力而致微烦的证候。

霍乱病以中焦脾胃升降逆乱为特征,经治疗后虽然霍乱病证已除,但脾胃运化功能由于吐利难免不遭损伤,因而病后常见中焦乏运之象,值此之时,犹需注意调节饮食,以利脾胃功能的恢复,若食人过多或过啖肥甘厚味,极易招致食气内停,出现轻微烦闷表现。

此症未出方治,含有不需药治,重在食养的思想。从临床实际来看,可酌予运中之品以促其恢复。

二、小结

霍乱初起可见及貌似伤寒的证候表现,但其病变重心及疾病演变趋势却与伤寒迥然不同。就其证候表现而言,霍乱往往起病突然,初起即以上吐下泻不止为特征,非若伤寒初起病位在表,待外邪迫人大肠、影响胃气和降后才出现吐利可比;就两者病位而言,霍乱病初即以邪踞中焦、影响脾升胃降之机为主,其恶寒发热头身痛是在里之邪波及肌表所致;伤寒病初邪踞于表,病理过程中出现吐利系表邪影响及胃肠,致胃失和降、肠失传导所致,在“恶寒发热头身痛”表现与“上吐下泻”关系上,和霍乱有着先后标本之异。此外,霍乱有着吐利交作、病势急而变化快的特征,病人往往在短时间内即出现伤阴损阳之变;伤寒则变化较慢,有循六经演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