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60

第6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洽(1)

阴阳易是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差后劳复是疾病痊愈期因劳累、饮食、起居等因素导致疾病复发的病证。

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惟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古人认为,若病后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称为阴阳易。若不因房事,而由于饮食起居失常,作劳伤正,疾病复发者,称为差后劳复。其中因劳而发者,称为劳复;因饮食调理不当而发者,称为食复。

一、原著精读

【原文392】伤寒阴阳易①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②,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挥散主之。

妇人中祥,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词解】

①阴阳易:因病后过早房事而致疾病复发的病证。由于病后精气虚损,症状与原病已大有不同,故称“易”,“易”作变异解。亦有认为“易”作交易解,谓病后交媾,男病传女,女病传男。

②阴中拘挛:牵引阴部拘急痉挛。

【释义】阴阳易证治。

伤寒病后大多正气内虚而余邪留恋,过早房事一则易耗不足之气,二则损却内虚之精,余邪乘虚而发,导致阴阳易证。病人身体沉重、感觉气少不足以息是房事后耗伤元气之象;少腹紧张急迫,有的甚至出现阴部牵引拘挛是阴精内亏筋脉失去濡养之征;房事后伤及肾中之精,致令精亏于下而火热之毒炎于上,病人出现热气上逆冲于胸膈,头重抬不起,眼睛发花,膝和小腿拘急痉挛之象。

此证实则为“房劳复”证,针对精气内耗、热毒留扰这一虚实夹杂的病机,治当调补阴阳,祛除热毒之邪。

烧裈散是张仲景用于治疗阴阳易证的方药,该方取用男子或女子裤裆或裙裆近阴部的布料,烧灰制成。传统理论认为,该方能畅利小便,使热毒从阴部下泄,进而达到引邪外出之目的。历代医家皆从阴阳相求、引热毒下行来解释其作用机制。《外台秘要》等古典医籍中有类似病案的记载,但今人验之临床者甚少。现代诊断学中对阴阳易证的研究内容缺如,该方药的作用机制存疑,有待研究后重新评估。

从历代有关阴阳易的证治内容来看,阴阳易证并非烧挥散一张方剂所能胜任,从检阅文献来看,尚应结合阴阳易证的不同病机来进行论治,《外台秘要》等典籍中有治疗阴阳易方药数种,可以参看。

【辨治要点】

主症: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成因:精气内耗、热毒留扰。

治法:调补阴阳,祛除热毒。

方药:烧裈散。宜酌情选用后世有效方药。

【原文393】大病①差后②,劳复③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④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⑤五六枚,服之愈。

【词解】

①大病:严重的疾病。中医认为中风、伤寒、热劳、温疟等均属大病之类。

②差后:是热病过程中余邪未尽,正气损伤,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的一组病理变化的总称。应当指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证,而是包括了一组表现各异的临床证候。

③劳复:病后正气尚虚、邪犹未尽时,因劳力过度而诱发的病证。

④清浆水:一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者佳,如徐灵胎持此观点;亦有认为是将粟米烧成饭后投入水中,浸五六天后,生白花,色类浆,则清浆水即成,如《本草蒙荃》。

⑤博棋子大:一说如方寸匕大小,如《千金方》;一说长1寸、方1寸大小,如《服食门》。

【释义】概述劳复证证治方药。

劳复证的特征是因“劳”而致病复发,不仅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等“劳”形式上的差异,更有过早或过度劳作内容的不同。至于其形成机制,大多是因病后劳则气上,余热复聚使然。

所述劳复证候,内容至为简单,需以方测证,并结合方后注逆推的方法,来加以理解。使用方药是枳实栀子豉汤,该方由栀子豉汤加枳实三味药组成,据方药分析,所述之证应属无形热盛致气机郁滞。

既然所用之方是在栀子豉汤基础上加减而成,可见此证应有热郁胸膈证的证候特征,因此病人出现心烦燠侬,胸中窒闷,舌红苔薄黄等症势在必然。方中复用枳实,古人喻之有“冲墙倒壁”之功,足见其行气散结之峻,张仲景将其用于此显见该证气郁之甚;对枳实的具体作用部位,《名医别录》谓其主“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可见其作用主要是行心下胃脘部气滞,其气郁部位以心下胃脘部为主。

本证与栀子豉汤证及栀子厚朴汤证至为相似,需仔细区别,三汤证相较,栀子豉汤证虽亦可因热郁盛而见“胸中窒”、“心中结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但气郁部位偏于胸中(上);枳实栀子豉汤证则气机郁滞偏于胃脘(中);栀子厚朴汤证以栀子豉汤去豆豉之升浮,并径用枳实、厚朴两味直入腹中以行腹中气滞,部位应在腹中(下)。由此分析可见,虽然三汤证所治之方皆以栀子豉汤为基础,但稍作化裁则所得之方有上浮、中踞、下趋之妙,这种临证变通思想应是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疗学理论演绎的基础。

劳复治用枳实栀子豉汤,仅是举例而已,临床所见劳复的证候类型较为复杂,医师应结合所见之证,灵活选方用药。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中懊,胸膈痞满,食少纳呆,舌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成因:余热复聚,热郁胸隔,气机痞塞。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方药: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豆豉)。

【原文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柴胡八两人参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差后发热的不同证治。

发热是临床常见证候,亦是病人大病差后易见的症状之一。对其认识常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认为差后发热多属虚证,是因阴血不足,不能配阳,致阴虚阳浮所成,治当补养阴血以潜浮阳。另一看法则认为发热属邪热复炽或复感外邪,主张以清解祛邪为先。

本条对差后发热的处理以汗、下、和解三法,昭示差后发热其证各异。在汗、下二法选方上未置定数,含有因证情不同,可灵活选方的思想,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的又一体现。

【辨治要点】

主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

成因:邪稽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原文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