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访谈的艺术(第10版)
47341600000023

第23章 探查性访谈(4)

对经历了悲剧的人要保持敏感,不要仅仅为了新闻播报中的画面或哭泣的言论、资料或好奇心而侵犯他们的隐私。记者问一位刚刚在事故中失去孩子的家长“你对你孩子的死有何感受?”或“你的家庭被这次悲剧毁了吗?”等问题是残忍的。约翰(John)和丹尼斯·比特纳(DeniseBittner)建议,在这种时候只问那些直接和必要的问题。他们在书中写道:“记住,处在危机情况下的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拖延的访谈不会提供额外的信息,只会使对方更加心烦意乱⑥。“另外,在考虑如何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时,要充分表现出访谈者的人文关怀,从而建立访谈双方的真诚关系。

敌对的受访者如果察觉到敌意,设法去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如果是真实的,就查找原因。一个人可能因为他或她不能控制的情况而感到生气、失望、无助或害怕,而你成了发泄情绪的便利对象。敌意可能指向你、你的组织、你的职位、职业或者你所获取的信息将被使用的方式。与和你相似的或你所在组织中其他访员之间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受访者,会对你有最坏的预想。人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交通、头疼、上班迟到、电脑故障、迟到的约会而很容易一整天都没有好心情。

选择提问时机和表述问题都要谨慎,并对非语言行为保持敏感,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敌意。不要使提问听起来像是要求或威胁。不要侵入对方的个人领域或空间。不要让你的外表和态度举止看起来具有威胁性。通过如下做法来减少敌意:

●避免使用令人反感的施压战术。

●允许有敌意的受访者发泄情绪。

●转入另一话题。

●保持沉默。

●提问开放性问题。

●不要做”对着干“的回应。委婉的谈话方式可能会揭示敌意的根源并消除它,譬如:

●当时你看上去似乎很生气。

●你似乎心烦意乱的;可以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从你的回答里我好像察觉出一些不如意的情绪,是这样吗?菲利普·阿尔特(PhillipAult)和埃德温·艾莫瑞(EdwinEmery)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尊重普通的人,他(她)也会尊重你。”⑦而更为显在的道理在中国古语中早已有所提及,如“爱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要有面对沉默寡言者的准备。

沉默寡言的受访者如果一个人似乎不想说或不能说,就要查明原因。这个人可能因为你、你的职位、当时的情形、访谈的主题、周围的环境或旁边的其他人等等因素而感到羞怯。缺少隐私空间会抑制交流。试想一下,当你为一个私人问题去咨询教授或监督人,而交谈的地方是一个小隔间或其他人可以轻易偷听的开放场所时,你会怎样?许多人在面对权威人士、监督人、调查员和记者时往往会寡言少语。沉默寡言有可能是一个家族或个人的特点,表现在访谈上即是无所作为,并且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都不会改变。有些人只是话不多。

这里有一些策略可以使你与沉默寡言的人更有效地交流。试试看:

●仔细的自我介绍和定位。

●在开始的几分钟里讨论一些简单的、没有威胁性的话题。

●观察房间、办公室或工作的场所,寻找图画、物体、奖品或窗外的风景作为开始的话题。

●风格上从正式转变为非正式,身份上由严肃的专业人员转变为热情的合作者,态度上由不认可转变为认可。

●改变提问策略(从开放式到封闭式或从间接的到直接的),直到受访者兴奋起来。

●用沉默鼓励一个人说话并表现出兴趣。

●用轻推式探测提问,使受访者保持说话状态。

尽管有上述种种法子,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对某些沉默寡言的人,还是没有办法使他们敞开来自由地说话。他们会令我们中间最好的人也无法等待或保持沉默。

喋喋不休的受访者喋喋不休的受访者具有与沉默寡言的受访者相反的倾向。有的人喜控制多话的人也许比让沉默的人开口更难。

在使用非语言信号时要谨慎得体。

查明对方含糊其辞的原因。

欢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谈论任何事情。他们对封闭式提问也会做很长的回答。在访谈中积极响应并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但正如古语所说,“过犹不及也”,他们的帮助太过分了。让他们停止说话或正常地参与访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使用目标明确的封闭式问题,给多话的受访者少一些说话的机会而多一些指示。寻找自然的机会或小停顿,以插入提问或改变访谈进行的方向,例如:

谈一下乔治吧,你是否……我很愿意了解那件事,现在……那很有趣,现在让我们集中讨论……尽量避免明显的打断。许多非语言行为可以表示你需要继续往下进行:

●转移视线。

●身体前倾。

●打手势表示你想问另外的问题。

●点头,就像是说“我知道了,已经足够了”。

●看着提问进度表。

●停止记笔记。

●盯着手表或钟表。电话访谈又比较特殊,因为你不能使用非语言信号来中断回答,所以受访者通过电话回答时更易给出冗长散乱的回答。

善逃避的受访者受访者可能会逃避迫使他们表露感情或偏见、让他们表明立场或给出明确信息,或可能以某种方式牵连到他们的问题。逃避的策略包括幽默、假装的敌对、驳回问题、意思含混的语言或散乱不切主题的回答。有些受访者会计较提问的措辞或关键词的定义。他们通常的策略是用你提出的问题来反问你,这样就有可能将问题转到访员身上:

那么,你会怎样回答?你认为我们该干什么?告诉我你的私人生活。

许多受访者会仅仅回答一个没被问到但自己想回答的问题。你可以通过做好准备和坚持提问来应对善于逃避回答的受访者。

例如:

要有耐心和恒心。

要理解、帮助、适应困惑的受访者。

性别和文化特征具有一般性意义,但未必适合应用于特殊的受访者。

●重复或些微地改变一下问题的表述。

●跟受访者一起笑,然后继续这个话题或问题。

●继续下一个提问,稍后再回到这个问题。

●得体地提醒受访者你的工作是提问而不是制定政策或解决问题。

●运用引导性或意味深长的提问来唤起有意义的回应。在使用其中任何一个策略时,注意小心不要把逃避回答的受访者转变成了敌对的受访者。

困惑的受访者一个话题、一个提问、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访谈现场的具体情形等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受访者陷入混乱困惑状态。做好准备应对困惑的受访者,不让他们为难或产生敌意。巧妙地重述问题或改述问题。再在稍后的访谈中回到这个问题。要注意行话和发音相似的单词。这种情况往往会在拥有不同母语的人之间发生,比如下述一英国记者对中国台球选手丁俊晖及其翻译的访问情景⑧。

西恩·英格尔使用半英语、蹩脚汉语要求与丁俊晖谈话。丁俊晖的翻译也难以理解这种奇妙的语言。翻译和丁俊晖都困惑地沉默了一会儿。

英格尔表示道歉并且再次使用半英语和蹩脚汉语讲话。丁俊晖的翻译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我不知道你这句话后半部分的意思。你能够重复一下吗?

英格尔这次仍然使用半英语和蹩脚汉语发问。翻译和丁俊晖直勾勾地看着他。英格尔马上说,那么我用英语发问了。

注意受访者的非语言反应。广播记者在得到奇怪的回答时很少发笑或表现出惊讶。他们继续下一个问题或话题,就像没有尴尬的事发生一样。

与众不同的受访者谨慎适应与众不同的受访者。前面几章已经辨析了男女各异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各自在交流方面的重要特征。性别差异对探查性访谈很重要。例如,男人往往说的比较多,在谈话中处于垄断地位,陈述更直接(很少旁顾左右而言它),回答中有自己的主张(而女人往往用问题回答问题),很快就说到点上,回答问题时几乎不用“是、不是、好、可以、当然”之类的回应。许多年长的受访者因为阅历和不安全感而不轻易产生信赖。然而他们常常很积极地交流,在访谈中十分健谈。

在美国,访员经常会按种族划分小组,例如爱尔兰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还有墨西哥裔美国人等,并且希望他们在访谈中各自按照某些确定的方式行事。反过来这些人也可能通过局外人无法共享也不理解的内部代码、符号以及共同的期望与敌人,来促进他们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研究显示,非洲裔美国人喜欢间接的提问,认为大量的探查是一种打扰,喜欢频繁而平等地交流。墨西哥裔美国人在回答提问时比中西部的欧洲裔美国人更依赖情感、直觉和情绪。农村背景的人比城市背景的人更重视个人的实际知识、技能、实用性、简单朴素和自足。访员必须根据不同的受访者的特点,来调整提问及访谈结构,并且要明了性别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以便激发受访者并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回答。

准备报告或报道

养成核查所有原始资料的习惯。

在报告访谈结果时要诚实、准确和公正。

探查性访谈的最后阶段是准备必需的报告或报道。回顾通过一次或多次访谈得到的信息或观察资料,看看这次访谈是否获得了要达到目的所必需的信息。这意味着要回忆与受访者的交流、阅读笔记,还要听录音看录像。你可能必须从成百上千的语句、陈述、事实、观点和感想中,过滤出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加入到你正在整理的报告或报道中。可能有必要与其他信息源核对信息,特别是在怀疑受访者给出的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

一旦你确认了访谈阶段获得的信息,编辑工作就开始了。如果报告是用于公开出版或传播的、逐字记录的访谈,那么就要检查是否存在语法错误、发错音的单词、脏话以及一些难懂的行话或俚语,还有习惯性的语气以及口头禅等等,还有重复的陈述、长而散乱的解释以及一些明显的无意识的口误,诸如此类的都应加以删改。读者或听众可能会喜欢有瑕疵的报告,但是访谈双方可能会因此很尴尬并有失威信。这样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会被破坏到无法修复的地步,并且威胁到将来的访谈。

为使读者或听众对访谈各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报告前面写个类似编者按之类的东西也许很有必要。整理对相关问题的表述以使答案更切题更有意义。当需要从笔记或记忆中引用原话时,应力求准确。不要编造某些话并标明其出自受访者。确保报告中包含一定量的限定词。既不淡化也不夸大受访者的观点、态度、意图和承诺。确保提问和回答都是在相应的语境中得以报告。

准备报告或报道的技术操作步骤不在本书范围之内(本章的最后会介绍这方面的资源),但是这里有一些预先的提示:

●记住你认同的基本规则以及哪些信息不做记录。

●违背协议会伤害双方之间的关系并影响以后的访谈。

●要有耐心。

●做假定要谨慎。

●对每个事实和解释说明都要力求准确和公正。

●仔细检查原始资料和相关陈述。几年前,杜克大学的前任体育评论员泰德·曼恩(Ted Mann)在早报上惊奇地发现了自己的死讯。这件事的起因是,记者的一个在营救小组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泰德·曼恩已经死了。记者打电话去曼恩家核实,接电话的女人说:“曼恩先生不在,他已经走了。”记者假定这种表述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并且这个女人证实了曼恩的死讯。他根据这个错误的假设写了讣告⑨。泰德·曼恩非常感激所有的对他的赞美,以及人们谈论的关于他的美好的事情,但前提是首先删掉那些失实的报道,强调他还活得好好的。类似的事件在中国也屡有发生。更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新奇的新闻记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在获取了一点新闻线索之后(而不管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就从想象的逻辑出发来编写故事,而忽略了对基本事实的求证过程,造成了虚假新闻满天飞的现象。这也最终导致了新闻界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对访谈者信任度)的下降。所以,以上原则是任何访谈都必须坚持的。

探查性访谈中的受访者

访谈类的书一贯都将内容集中在访员身上,因为大部分读者和学生都想学习怎样有效地进行访谈。但是,我们所有人做受访者的机会至少和做访员的机会一样多。那么,让我们转移注意力,成为在访谈中更有成效的受访者。

去了解访员,就像访员了解你一样。

准备工作

在参加访谈之前,简要而全面地了解将要讨论的主题,包括最近的大事件、意外事故、争论、创新发明、决议和法律。你在这些事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确保你理解自身所在机构的政策、定位和其中的复杂状况,明确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代表你所在机构说话的权利。在相关的主题上,有没有一个知识更渊博或更权威的人更有发言权?更应该成为受访者?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访员,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和培训状况、特殊爱好和经历。访员对你、你的组织、你的职业和即将讨论的主题的态度是怎样的?

●友好/敌对

●信任/怀疑

●合乎礼仪的/不拘礼节的(正式/非正式)

●感兴趣/不感兴趣

不要假设访员在某一领域没有专业知识。例如,有些记者有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或自然科学学位,或者在能源、艾滋病或对外政策等领域具有很高水准的专业知识;患多动症的孩子的母亲可能会成为多动症方面的专家;一个神职人员可能在进入神学学校前曾经是警察。访员在公正和诚实方面的声誉如何?这个访员具有哪些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