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25

第25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

§§§第一节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herpessimplex)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引起。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分泌物及粪便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处进入人体。本病相当于中医“热疮”、“热气疮”范畴。

诊断要点

1.损害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附近、包皮、外阴部等,亦可发生于面颊皮肤、眼睑、眼结膜及口腔、咽部等处。

2.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水疱,内容清彻,周围红晕,常密集成群聚生,疱破后糜烂、渗水、结痂而愈,局部有痒和烧灼感。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

辨治原则

掌握实热与虚热的辨证。实热者,分清风、湿、热的主次兼夹。

处方

1.风热蕴肤证:皮损以丘疱疹为主,四周红晕,破后糜烂,自觉灼热刺痛;偶有发热、口干、咳嗽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辛夷、石膏、知母、山栀、黄芩、枇杷叶、百合、麦冬各10g,升麻、甘草各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黄连上清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用于风热蕴肤者。(2)清开灵颗粒: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蕴肤者。(3)板蓝根、马齿苋各30g,紫草、薏苡仁各9g,用于风热蕴肤者。每日1剂,加水煎服。

(4)解毒清热汤:紫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蚤休各15g,丹皮、赤芍、板蓝根各10g。用于风热蕴肤者。每日1剂,加水煎服。

2.肝胆湿热证:皮损主要见于前后阴部,水疱易破,破后糜烂、渗出、疼痛明显;若染毒后则有脓性分泌物;伴发热,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泻肝胆湿热。

基本处方龙胆草6g,栀子、黄芩各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包煎)、通草各9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龙胆泻肝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胆湿热者。

(2)三妙丸:黄柏120g,苍术180g,川牛膝60g,面糊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日服用50~70丸,空心姜、盐汤下。适用于湿热下注者。

(3)牛黄解毒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胆湿热者。

3.气阴两虚证:病程长,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难愈;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基本处方人参10g,麦门冬、天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各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外治法

(1)溶液剂:选用马齿苋水洗剂,煎后取汁,湿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3~5次。适用于丘疱疹,糜烂偏重者。

(2)散剂:玉露散、青吹口散、如意金黄散等,任选1种,植物油调成糊,外涂。适用于糜烂、结痂和即愈时。

(3)软膏剂:选用紫草膏、黄连膏,外搽。适用于糜烂和结痂及即愈阶段。

警示

本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该加强抗感染,反复发作者应该增强体质,多锻炼身体。新生儿单纯疱疹多经产道感染,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此时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必须结合西医积极救治。

§§§第二节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因症状及部位不尽相同,又有“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等名称。

诊断要点

1.多发于春秋二季,病程一般为2~3周,以成人患者为多。损害好发于胸胁、腹部,其次为头、面、四肢部。

2.患部皮肤先有局限性疼痛,或与疼痛同时发生红斑,1~2天内红斑上出现簇集成群的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重者发生大疱、血疱或坏疽。附近淋巴结常可肿大。

3.成群水疱常沿神经干分布,排列呈带状,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损害往往为单侧性,不超过身体中线,也可泛发全身,为播散型,病情较重。

4.自觉灼热和轻重不等的皮肤疼痛,亦可伴发热、烦热、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辨治原则

掌握虚与实的辨证。实证分湿、热、瘀主次兼夹。

处方

1.肝胆湿热证:皮肤潮红,疱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宜泻肝胆实火,佐以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龙胆草6g,栀子、黄芩各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包煎)、木通各9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龙胆泻肝丸:9g分次吞服。用于肝胆湿热者。

(2)苦胆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胆湿热者。

(3)板蓝根或大青叶30g煎汤代茶。用于肝胆湿热者。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炒苍术、炒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炒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各8g,肉桂、甘草各3g,灯心草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除湿胃苓汤:苍术(炒)、厚朴(姜炒)、滑石、防风、栀子、木通各12g,肉桂、甘草、灯心草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蕴者。

3.气滞血瘀证:患部皮损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伴心烦,夜寐不宁,或咳嗽动则加重。舌质暗紫,苔白,脉细涩。

基本处方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药10g,川芎8g,桃仁6g,红花4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逍遥散: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g,甘草15g,上为粗末,每次6g。用于气滞血瘀者。

(2)逍遥丸:每次8g,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滞血瘀者。

(3)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5g,炙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者。

外治法

(1)初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解毒洗剂、颠倒洗剂,每日3次;亦可用草纸卷条蘸油点燃后吹灭,烟熏患处;或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刺之,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3)水疱破后,用青黛膏;有坏死者加掺九一丹外敷。

针刺法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疼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警示

带状疱疹的后遗症是疼痛,可延续较长时间,特别是老年人,应尽早诊治,预防后遗症的产生。

§§§第三节水痘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azostervirus,简称VZ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可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造成流行。其传染性很强,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本病属中医“水花”范畴。

诊断要点

1.本病好发于1~6岁小儿,潜伏期约10~14天,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流涕及全身不适。1~2天内出现皮疹,分批出现,呈向心性分布。

2.皮疹初起为红色小丘疹,之后发展为透明光亮的小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干涸后结痂,脱落,自觉有轻重不等的瘙痒感。

3.发热2~5天消退,1~2周皮疹结痂脱落留色素沉着而愈。

辨治原则

掌握邪所在部位,是否入里化火化热。在外者,需辨别在营在卫。

处方

1.邪在卫气证:发热恶寒,头痛、流清涕、微咳,疹点稀疏,疱浆清澈,周围红晕,食纳不佳。舌苔薄白或微腻,脉浮数。治宜辛凉解毒,祛风渗湿。

基本处方连翘、金银花各15g,牛蒡子、苦桔梗、薄荷各6g,鲜竹叶、荆芥穗各4g,淡豆豉、生甘草各5g,鲜芦根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桑菊饮: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3g,桔梗6g,甘草3g,芦苇根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邪在卫气者。

2.邪犯营血证:壮热烦渴,面赤唇红,疱点粗大而密集,盘根红晕,颜面紫暗,疱浆混浊,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数。治宜清气凉血解毒。

基本处方石膏30g,地黄、水牛角(原用犀牛角)各10g,黄连3g,栀子10g,桔梗6g,黄芩、知母、玄参、连翘各10g,甘草5g,丹皮10g,鲜竹叶5g。先煎石膏,后下诸药。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清营汤:水牛角30g,生地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邪犯营血者。

(2)腊梅解毒汤:腊梅花、连翘、银花、菊花、板蓝根、蝉衣、赤芍、黄连、木通、紫花地丁、甘草,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邪犯营血者。

3.热毒壅肺证:高热,咳嗽气喘,胸痛,咯痰,甚至咯血,口唇青紫。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

基本处方泻白散加减:桑白皮15g,桔梗、地骨皮、知母、麦门冬、黄芩各10g,炙甘草6g,五味子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外治法

(1)水疱将破,渗出、糜烂较重,选用马齿苋水洗剂,煎汁,每日3~5次,湿敷。

(2)糜烂化脓时,选用青黛散,植物油调糊,外涂,或用青黛膏外搽。

(3)口腔黏膜破损,选用青吹口散,每日3~4次,外涂。

警示

水痘易通过呼吸道相互传染,少儿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现应隔离。成人亦可患病,临床症状较少儿严重,治疗应对症处理,预防继发感染。需隔离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第四节疣

一、寻常疣

寻常疣(verrucavulgaris)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本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定植于感染的上皮细胞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本病属于中医“千日疮”的范畴,别名亦繁,常见有“枯筋箭”、“瘊子”、“疣目”、“刺瘊”等。

诊断要点

1.好发于青壮年的手、足背、指、趾、甲缘等处。

2.皮疹为针头至豆大圆形丘疹,暗褐色或黄褐色,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呈乳头状增殖。数目常为单个或数个,亦有多至数十个并融合成大块者。

3.一般无自觉症状,位于甲缘者,则可蔓延甲下而发生压迫感。

辨治原则

掌握实证与虚证的辨证,病程长者多为肾气不足,病程短者多为肝胆风热。

处方

1.肝胆风热证:病程短,皮损数目较多,遍生肢体,伴口干心烦。舌质红,苔薄黄。治宜清肝泻火。

基本处方山栀、柴胡各10g,当归15g,木瓜、茯苓、川芎、芍药各10g,龙胆草6g,白术、熟地各10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生牡蛎30g,穿山甲10g,珍珠母30g,桃仁、红花、赤芍各10g,陈皮6g。每日1剂,加水煎服,分2次口服。适用于活血、软坚散结。

(2)紫蓝方:马齿苋60g,板蓝根30g,紫草根、生薏米各15g,大青叶30g,赤芍、红花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活血解毒,软坚散结。

2.肾气不荣证:病程较长,屡散屡发,未能根除,或用腐蚀剂后,疣体翻张如菌,时有渗血现象,伴头昏耳鸣、肢体乏力。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肾水,平肝铲疣。

基本处方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麦冬、五味子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六味地黄丸:每次6~8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肾不足者。

外治法

1.药物外洗证:选用香木水洗剂,或木贼草、香附、生牡蛎各30g,蜂房10g。每日1剂,水煎擦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

2.药物点涂:可选用千金散鸦胆子油、斑蝥膏、水晶膏等,外点疣体上,但注意保护周围健康皮肤,2~3日外点1次,直至疣体完全脱落。

3.摩擦法:取新鲜荸荠剥去皮,用其白色米肉摩擦疣体,每日3~4次,每次要磨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落部分微有少量点状渗血为度,一般数天可愈。

二、扁平疣

扁平疣(verrucaplana)也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青少年多见,亦称青年扁平疣。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中医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必要时可配合注射免疫增强剂,效果更佳。本病属于中医“扁瘊”范畴。

诊断要点

1.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和前臂部。颜面以额、两颊为主。

2.皮疹为针头至粟粒大小扁平坚实小丘疹,表面光滑,略隆起皮面,呈红色、肤色、淡褐色或深褐色。

3.数目较多,密集或散在分布,有呈线状排列者。

4.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者有瘙痒感。病程缓慢,可自行消退,但亦可复发。

辨治原则

多为实证,需分清风热痰郁之主次兼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