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52

第52章 眼科疾病(12)

警示

确诊后及早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术后应用中药对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和减少手术反应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三十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的局限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病症,习惯上简称为“中浆”,好发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单眼发病者居多,少数病例为双眼发病,初次发病有自愈趋势,但易复发。本病属于中医学“视瞻有色”范畴。

诊断要点

1.多见青壮年男性,常为单眼,易复发。

2.视力下降不低于0.1,眼前暗影,视物变形。

3.黄斑区周围有反光晕,中心凹光反射消失,黄斑部点状渗出或色素紊乱。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见典型的黄斑区渗漏现象。

辨治原则

早期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中后期以祛瘀散结,兼以补益肝肾为治法。

处方

1.脾虚湿泛证:视物不清,视物变小变形,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伴有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偏淡,苔白腻,脉细濡。治宜健脾化湿。

基本处方茯苓、泽泻、猪苓、白术各12g,桂枝3g,陈皮6g,苍术12g,川芎、制半夏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加减参苓白术汤:党参、白术各10g,陈皮6g,薏仁30g,泽泻、茺蔚子、猪苓、茯苓10g,甘草6g,琥珀粉(冲服)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虚湿泛者。

(2)目宁方:苍术、白术各6g,桂枝3g,茯苓12g,猪苓9g,泽泻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虚湿泛者。

(3)温阳明目汤:太子参、肉苁蓉、菟丝子、白术、丹皮、楮实子、泽泻各10g,密蒙花、菊花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上泛者。

(4)五苓散: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虚湿泛者。(5)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虚者。

2.湿热痰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棕黄色阴影,视物变小变形,病程较长,黄斑部有水肿及黄白色渗出;纳呆呕恶,食少腹胀,便溏溲黄。舌黄,苔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竹茹、泽泻、丹参、郁金各10g,黄柏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升清明目汤栺方:陈皮、清半夏各6g,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各9g,枳壳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湿蕴结者。

(2)温胆汤:陈皮、半夏各9g,茯苓12g,甘草3g,竹茹10g,枳实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热阻滞者。

(3)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竹叶、白蔻仁各10g,厚朴6g,生薏仁15g,法半夏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湿蕴结者。

(4)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5)二陈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

(6)涤痰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

(7)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瘀滞者。

3.阴虚火旺证:视物模糊,视物变小变形,眼前正中暗影,眼部干涩,黄斑部有圆形渗出灶及色素沉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基本处方知母、黄柏各10g,生地12g,丹皮、泽泻各10g,山药12g,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参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2)麦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3)石斛夜光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4.肝肾不足证:眼病后期,自觉视物模糊、弯曲、变形,两目干涩,黄斑区色素紊乱及少许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光减弱;腰膝酸软,头晕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治宜滋补肝肾。

基本处方生地20g,怀山药12g,山萸肉10g,茯苓、泽泻、赤芍各12g,丹参20g,当归10g,海藻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益阴肾气汤化栽方:山药、枸杞子、云苓、泽泻、丹皮、当归、白芍、银柴胡各10g,生地、熟地各1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不足,气滞络阻者。

(2)六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3)杞菊地黄丸:每次6~8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4)一贯煎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5)明目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6)石斛夜光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警示

有明显活动性渗漏,渗漏点距中心凹200毺m以外,可辅以激光光凝渗漏点。

§§§第三十一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患者的中心视力下降的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后,是老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和眼科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之势。临床上根据有无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生成而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两类。本病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范畴。

诊断要点

1.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50岁以上,双眼发病或一眼先后发病,视力缓降,黄斑区有玻璃膜疣或萎缩灶。荧光造影见玻璃膜疣及透见荧光,晚期呈一片弱荧光区。

2.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60岁以上,突发一眼视力急降,数年后累积另眼,黄斑区大范围视网膜深层或浅层出血,盘状色素上皮或神经上皮层脱离,大量玻璃膜疣。荧光造影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区,出血区遮蔽荧光。

辨治原则

本病有实有虚。实证为痰湿蕴结、络伤出血,虚证为肝肾阴虚。治宜燥湿化痰,化瘀止血,滋养肝肾为法。

处方

1.痰湿蕴结证:视物昏糊、物体变形,眼底可见黄斑部反光消失,玻璃膜疣较多;多伴倦怠乏力,胃呆纳少。舌苔白腻,脉细弱。治宜燥湿化痰,软坚散结。

基本处方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炒白术、渐贝各10g,生牡蛎(先煎)20g,泽泻10g,炙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竹叶、白蔻仁各10g,厚朴6g,生薏仁15g,法半夏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湿蕴结者。

(2)二陈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3)涤痰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4)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痰湿阻滞者。

2.络伤出血证:湿性渗出期,突发一眼视物不见,或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底检查黄斑区出血,并伴有渗出和水肿;可伴头痛失眠。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涩。治宜化瘀止血,行气消滞。

基本处方生蒲黄、旱莲草、丹参各10g,荆芥6g,郁金、生地、茜草、茯苓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生地蒲黄汤:生地、旱莲草、荆芥炭各12g,丹参、郁金各15g,生蒲黄24g,丹皮10g,川芎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热伤血络者。

(2)生地丹皮止血方:生地黄15g,丹皮6g,黑山栀9g,黄芩3g,茜草炭、小蓟炭、蒲黄炭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火为主,症见面赤,脉数,舌质红绦,眼底新鲜出血。

(3)宁血复明汤:白芍、连翘、白茅根各20g,丹皮、茜草根、旱莲草各12g,生地、藕节各15g,当归、女贞子各10g,川芎4g,三七(冲服)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急性出血期。

(4)和血明目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伤血络之出血。

3.肝肾阴虚证:视物昏糊、物体变形,眼底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陈旧性渗出或见瘢痕;可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细。治宜滋养肝肾。

基本处方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各10g,菊花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六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2)杞菊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3)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4)一贯煎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5)明目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6)石斛夜光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警示

黄斑脉络膜有新生血管膜者,可采用光动力疗法等。

§§§第三十二节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损害的遗传性眼病,是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常见类型。本病多双眼发病,近亲结婚的子女中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学“高风内障”、“高风雀目内障”范畴。

诊断要点

1.夜盲史。

2.视野进行性缩窄,晚期呈管状视野。

3.眼底视网膜有或无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血管一致性狭窄,视乳头蜡黄色。

4.视觉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表现为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呈无波型,b波消失是本病的典型征象。

辨治原则

本病以虚为本,因虚致瘀,最终发展为虚中夹瘀的缓慢病理过程。治拟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

处方

1.肾阳不足证:夜盲,视野缩小,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色素沉着、呈典型骨细胞样;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治宜温补肾阳。

基本处方熟地、山茱萸、淮山药、当归各10g,肉桂6g,枸杞子、菟丝子各10g,制附子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补肾明目方:熟地、山萸肉、黄精、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丹参、当归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2)右归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不足,以肾阳偏虚者。(3)金匮肾气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阳不足者。(4)桂附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者。

(5)五子衍宗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虚者。

2.肝肾阴虚证:夜盲,视野缩小,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色素沉着、呈典型骨细胞样;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

基本处方熟地、生地、山萸肉、淮山药各10g,茯苓12g,泽泻、丹皮、当归各10g,五味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夜明方:黄芪15g,丹参12g,石菖蒲6g,白芍、枸杞子、当归各10g,灵芝6g,何首乌、山萸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者。

(2)滋阴明目丸:熟地、淮山药、黄精、枸杞、菟丝子、牡丹皮、山茱萸、茯苓、楮实子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3)益肝滋肾汤: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黄12g,五味子15g,密蒙花10g,枸杞子12g,丹参15g,夜明砂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

(4)驻景丸加减方:菟丝子、楮实子各15g,茺蔚子、枸杞子、车前子、木瓜各10g,寒水石、紫河车、五味子各5g,生三七2g。每日1剂,加水煎服,三七研末,紫河车研末,药汁冲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5)六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6)杞菊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7)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8)明目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石斛夜光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10)左归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肾阴偏虚者。

(11)麝香注射液:肝俞、肾俞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入药液1ml,交替使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适用于肝肾阴虚,脉道不畅者。

3.脾气虚弱证:眼症同前;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苔白,脉弱。治宜补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