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58

第58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4)

备选处方

(1)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白术各6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肺卫不固者。

(2)脱敏一号:黄芪、白术、红枣各10g,防风、辛夷各5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者。

(3)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1.5g,人参0.9g,当归0.6g,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0.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者。

(4)补中益气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

(5)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

(6)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g,干姜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脾虚寒者。

3.肾阳亏虚: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难敛,鼻甲黏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治宜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基本处方熟地黄、鹿角霜、山药各15g,熟附子10g,山茱萸12g,炙甘草6g,肉桂(后下)3g,肉苁蓉、覆盆子各10g,吴茱萸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去敏鼻舒汤:党参20g,白术、猪苓、茯苓各10g,黄芪15g,干姜6g,制附子10g,姜半夏9g,甘草8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2)九味抗敏方:黄芪、徐长卿各24g,蝉蜕6g,制僵蚕10g,炙甘草9g,白术10g,蔓荆子6g,炮干姜10g,苍耳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3)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g,干姜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脾虚寒者。

(4)肾气丸:干地黄128g,山药、山茱萸各64g,茯苓、泽泻、丹皮各48g,桂枝、附子各16g。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阳亏虚者。

(5)金匮肾气丸:每次8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阳亏虚者。

警示

1.由于鼻黏膜与呼吸道其他部位黏膜不仅在解剖组织上连属,且同属免疫系统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变应性鼻炎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发病关系密切。

2.本病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即“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

§§§第九节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多与鼻炎同时存在,所以也称为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按照鼻窦炎发生的位置分为单鼻窦炎、多鼻窦炎、全鼻窦炎。按照症状体征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鼻窦炎、亚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鼻渊”范畴。

诊断要点

诊断鼻窦炎主要采取了解和分析病史、局部常规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三种主要方式。临床上可根据起病缓急、病程时间、病情特征和发病的频率来区分急、慢性鼻窦炎。

1.鼻塞:鼻窦炎常见症状之一,急性鼻窦炎者多表现明显,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

2.流脓涕:是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来自前组鼻窦的分泌物多可从前鼻孔擤出;后组鼻窦产生的分泌物多向后流,从后鼻孔流入鼻咽部,诉“涕倒流”或“痰多”。急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多,呈黏、脓性;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黏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

3.嗅觉障碍:常表现为嗅觉减退或嗅觉缺失,多为暂时性,如嗅区黏膜长期炎性变,可导致退行性变,造成永久性失嗅。

4.局部痛及头痛:鼻窦炎患者常或多或少地感到局部沉重、痛感,在低头、咳嗽、用力时症状加重。

检查:鼻黏膜充血、鼻甲肿胀或肥厚;鼻道内见脓性分泌物积聚,色黄或灰白色,黏性、脓性或黏脓性。急性鼻窦炎可有局部压痛和叩痛,受累鼻窦窦壁处明显。

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可帮助了解解剖学结构异常、病变累积的位置和范围。细菌培养或免疫学检查可进一步确定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特征。

辨治原则

本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一般来说,起病急、病程短者以实证为多见,常见于肺经风热、胆腑郁热等证型;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者以虚证为多见,如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

处方

1.肺经风热证:涕黄或黏白而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肿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胸闷,咳嗽,痰多。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芳香通窍。

基本处方黄芩30g,白术10g,桑白皮、栀子各15g,连翘12g,淡豆豉10g,赤芍15g,桔梗、薄荷各10g,荆芥12g,辛夷、白芷、地骨皮各1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宣肺散:柴胡、黄芩、紫菀各6g,白芍30g,当归、麦冬各15g,茯苓、白芥子各9g,甘草、款冬花、紫苏各3g,辛夷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郁热不宣者。

(2)苍辛鱼芷汤:苍耳子10g,辛夷7g,鱼腥草20g,白芷、防风各10g,桔梗6g,川芎、甘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风热者。

(3)苍芩汤:苍耳子12g,黄芩18g,辛夷10g,防风15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风热者。

(4)升麻葛根汤:升麻、白芍、炙甘草各300g,葛根450g。上为粗末,每次9g,每日2次,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风热者。

(5)牛氏通窍汤:辛夷、苍耳子各12g,黄芩、防风、升麻、藁本、荆芥、牛蒡子、蝉蜕各9g,连翘、川芎各10g,白芷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风热者。

2.胆腑郁热证: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量多,以鼻腔上方流下,有臭味,嗅觉差,鼻黏膜肿胀,红赤为甚。头痛剧烈,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全身并有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基本处方龙胆草12g,黄芩4g,栀子、泽泻各9g,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各4g,甘草3g,生地黄18g,苍耳子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取渊汤:辛夷6g,当归30g,柴胡3g,栀子9g,玄参、贝母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胆火热者。

(2)鼻渊一号方:龙胆草5g,鱼腥草15g,黄芩、夏枯草、菊花、白芷、苍耳子、桔梗、车前子、藿香各10g,薏苡仁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胆腑郁热者。

(3)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各6g,淡竹茹、赤茯苓、碧玉散各9g,制半夏、枳壳、陈皮各4.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胆火夹湿者。

(4)荆芥连翘汤: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各1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胆腑郁热者。

(5)龙胆泻肝丸或汤: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郁热者。

3.肺气虚寒证:鼻涕白黏,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鼻内肌膜淡红、肿胀,鼻甲肥大。遇风冷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全身可见头昏脑胀,形寒肢冷,气短乏力,咳嗽有痰。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治宜温补肺气,疏散风寒。

基本处方细辛4g,荆芥、人参各10g,甘草4g,诃子10g,桔梗6g,鱼脑石(先煎)15g,五味子、白术各10g,黄芪20g,石菖蒲10g,苍耳子、辛夷花各6g,白芷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温肺汤:丁香0.6g,防风、炙甘草、葛根、羌活各3g,升麻、黄芪各6g,麻黄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2)小青龙汤:麻黄、白芍各9g,细辛、干姜各3g,炙甘草、桂枝各6g,五味子3g,半夏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兼感风寒者。

(3)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白术各6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肺卫不固者。

(4)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g,干姜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5)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4.脾气虚弱证:涕白黏稠或黄稠,量较多而无臭味,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鼻内肌膜淡红或红,肿胀较甚,全身可见肢困乏力,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清利湿浊。

基本处方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陈皮3g,淮山药15g,扁豆20g,莲子15g,砂仁8g,桔梗10g,甘草3g,黄芪20g,泽泻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鼻渊方:黄芪、白术、辛夷、白芷、石菖蒲、黄芩、金银花各9g,一支黄花、苍耳子、苡仁各12g,败酱草15g,细辛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2)鼻渊二号方:黄芪、白扁豆各15g,菖蒲6g,白术、茯苓、藿香、葛根、川芎、鸡血藤、红花、鱼腥草各10g,薏苡仁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3)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1.5g,人参0.9g,当归0.6g,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0.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4)补中益气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5)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警示

1.积极彻底治疗急性鼻窦炎,以免转为慢性。2.注意鼻腔清洁,保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

§§§第十节鼻出血

鼻出血常由鼻、鼻窦及其邻近部位局部病变、颅面外伤,以及某些影响鼻腔血管状态和凝血机制的全身性疾病引起,是鼻科常见症状和急症之一。根据病因和出血程度,应积极地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鼻衄”范畴。

诊断要点

鼻出血的临床表现,轻者可仅为涕中带血或回吸血涕,或仅少量从前鼻孔滴出;重者则可为一侧或双侧鼻腔血流如注,同时经口涌出。

由于鼻出血可因不同的病因引起,除表现为鼻出血外,还伴有病因本身(引起出血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头鼻部创伤、医源性损伤、鼻窦肿瘤或鼻咽和鼻颅底肿瘤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

辨治原则

鼻出血属于急症,临床治疗时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同时应稳定病者的情绪,以利于配合治疗和检查。有虚脱者,应及时抢救处理。

处方

1.肺经热盛证:鼻中出血不多,色鲜红,鼻腔干燥焮热,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桑叶、菊花各10g,杏仁6g,连翘10g,甘草6g,桔梗10g,薄荷(后下)、丹皮各6g,茅根、山栀炭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各30g,甘草3g,粳米5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热盛者。

(2)茜根散:茜草根、黄芩、蛤粉炒阿胶、侧柏叶、生地黄各30g,炙甘草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热盛者。

(3)三生饮:生地、生桑皮各20g,生侧柏叶15g,降香6g,桔梗、炒枣仁、麦冬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热盛者。

(4)独圣汤:黄芩21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热盛者。

(5)茜梅丸:茜草根、艾叶各30g,乌梅肉15g。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经热盛者。

(6)一清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7)万应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2.胃热炽盛证: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鼻干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治宜清泄胃火,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山栀子、赤芍、牡丹皮各15g,水牛角(先煎)60g,生地黄30g,石膏15g,知母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等份捣烂,制成丸剂,每次20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

(2)犀角地黄汤:犀角屑3g,赤芍12g,生地30g,丹皮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

(3)加味泻心汤:黄连、犀角各1.5g,蒲黄3g,天冬、丹参各6g,玄参4.5g,连翘、茯苓各6g,甘草1.5g,淡竹叶20张,灯心100cm。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

(4)三鲜汤:鲜生地、鲜茅根各50g,鲜芦根10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

(5)一清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6)万应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胃热炽盛者。3.肝火上逆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龙胆草12g,黄芩4g,栀子、泽泻各9g,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各4g,甘草3g,生地黄18g,水牛角(先煎)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