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59

第59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5)

备选处方

(1)镇逆止衄汤:生赭石(先煎)30g,牛膝10g,生地、白茅根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火上逆者。

(2)芎附饮:川芎60g,香附120g。上药为末。每次6g,每日2次,茶汤调下。适用于肝郁化火者。

(3)桑赭生牛饮:桑白皮、代赭石、生地炭、白茅根各30g,牛膝50g,炒黄芩、焦山栀、焦荆芥、丹皮各10g,炒白芍、焦白术、麦冬、地骨皮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阳上亢,血热妄行者。

(4)龙胆泻肝丸或汤: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盛者。

(5)黄连上清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秘结者。

4.肝肾阴虚证: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熟地30g,山药、山萸肉各15g,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旱莲草、藕节炭、阿胶(烊化)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柏艾散:生地9g,淮山药、莲仁各6g,柏子仁、丹皮、山萸肉各5g,泽泻3g,生荷叶1张。上药研末,生艾叶捣汁100ml冲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2)麦门冬散:生地黄、生麦门冬各9g,生姜3g,白芍、蒲黄各6g,白蜜66ml。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3)四阴煎:生地、麦冬、白芍药、百合、沙参各6g,生甘草3g,茯苓4.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4)六味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5)知柏地黄丸或汤: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5.脾不统血证: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基本处方白术15g,茯神、龙眼肉、黄芪、酸枣仁各12g,人参9g,木香8g,炙甘草5g,远志肉8g,当归、侧柏叶炭、地榆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干葛、川芎。等份,为锉散,每次12g,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不摄血者。

(2)必胜散:熟干地黄、小蓟、人参、蒲黄、当归、川芎、乌梅各30g。为粗散,每次15g,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不摄血者。

(3)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1.5g,人参0.9g,当归0.6g,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0.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者。

(4)补中益气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5)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

警示

1.对鼻出血的处理应采取综合治疗。首先的治疗措施是止血。在达到止血目的后,再进行对病因的检查和辨证治疗。

2.反复出血或出血量多者可致贫血,甚则可危及生命。

§§§第十一节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急喉痹”范畴。多发生于秋冬及冬春之交。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者多见,细菌感染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主。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等也能引起发病。在幼儿,急性咽炎常为急性传染病的先驱症状或伴发症状,如麻疹、猩红热、流感、风疹等。在成人及较大儿童,则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之后。受凉、疲劳、烟酒过度及全身抵抗力下降,均为本病的诱因。

诊断要点

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有咽痛,空咽时咽痛往往比进食时更加明显,疼痛可放射到耳部。全身情况一般较轻,但因年龄、免疫力以及病毒、细菌毒力之不同而程度不一,严重者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

检查:咽及鼻咽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腭弓、悬雍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细菌感染者,咽后壁淋巴滤泡中央可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

根据病史、症状及局部检查所见,诊断不难。为明确致病因素,可进行咽部细菌培养。

辨治原则

急性咽炎起病急,多属肺胃之热证,如《丹溪心法》指出“喉痹大概多见痰热”,治疗上应适当配合清热化痰利咽的药物。

处方

1.风热外侵肺经有热证: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基本处方连翘15g,菊花12g,蝉蜕、薄荷各9g,僵蚕6g,川芎12g,细辛3g,白芷9g,黄芩12g,芦根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桔梗汤:桔梗3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邪毒犯肺者。

(2)六味汤:荆芥10g,防风、僵蚕、薄荷、桔梗各6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邪犯肺者。

(3)甘桔元射汤:甘草、桔梗各6g,玄参、射干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邪犯肺者。

(4)胖银汤:胖大海2枚,银花、穿心莲各2g,薄荷1g。开水泡饮。适用于风邪犯肺者。

(5)银黄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犯肺者。(6)蓝芩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热犯肺者。(7)射干鼠粘子汤:牛蒡子120g,炙甘草、麻黄各30g。上药为粗末,每次9g,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犯肺者。

2.邪毒传里肺胃热盛证: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痰核,压痛。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痰黄而黏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数有力等。治宜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基本处方防风、荆芥、栀子、连翘各20g,薄荷、桔梗各6g,玄参、金银花、竹叶各12g,牛蒡子、生地、麦冬、五味子各15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射干汤:当归6g,升麻3g,白芷9g,射干、炙甘草、杏仁各3g,犀角屑0.0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2)鼠粘子解毒汤:炒牛蒡子、桔梗、青皮、升麻、黄芩、天花粉、生甘草、玄参、栀子、黄连、连翘、葛根、炒白术、防风、生地,等份。上药为粗末,每次10g,开水调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3)玄参解毒汤:玄参、山栀、黄芩、甘草、桔梗、葛根、生地、荆芥各3g,淡竹叶、灯心各20件。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4)锡类散:吹咽,每日3次。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5)冰硼散:吹咽,每日3次。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警示

1.急性咽炎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则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败血症等全身并发症。

2.感染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及进流质饮食,选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或磺胺类药以及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十二节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慢喉痹”范畴。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本病可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及长期烟酒、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均可引起本病。职业因素(教师、歌唱者等)及体质因素亦可引起本病。临床可分慢性单纯性咽炎和慢性肥厚性咽炎。

诊断要点

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刺激感和轻微的疼痛、刺激性咳嗽等。严重时可引起作呕,咳嗽时常无分泌物咳出。上述症状在用嗓过度、受凉或疲劳时加重。全身症状一般均不明显。

检查:

1.慢性单纯性咽炎:黏膜弥漫性充血,血管扩张,呈暗红色,咽后壁常有少许黏稠分泌物附着。悬雍垂可增粗、下垂。

2.慢性肥厚性咽炎:黏膜肥厚,弥漫充血。咽后壁有较多颗粒状隆起的淋巴滤泡,可散在分布或融合成块。两侧咽侧索也有充血肥厚。

辨治原则

慢性咽炎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因体质不同,可有肺肾阴虚之不同。

处方

1.肺阴亏虚证:咽燥咽痒,咳嗽,发声不扬,讲话乏力;喉底、喉关暗红,或有串珠突起,或有黏痰附着。全身或见午后颧红,恶心,干呕。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

基本处方玄参、麦冬、生地黄、牡丹皮、白芍各15g,浙贝母、桑白皮各12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滋阴利咽汤:玄参、麦冬、野菊花各9g,胖大海、生甘草各6g。加水泡饮。适用于肺阴亏虚者。

(2)甘露饮:枇杷叶、熟地、天门冬、枳壳、茵陈、生地、麦冬、石斛、炙甘草、黄芩。等份为末。每次6g,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亏虚者。

(3)清热代茶饮:鲜青果20个,鲜芦根4支。加水煎汁,代茶频饮。适用于肺阴亏虚者。

(4)慢咽汤:熟地20g,当归10g,半夏12g,茯苓、桔梗各15g,牛蒡子、陈皮各10g,皂刺12g,重楼15g,甘草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5)清咽饮:胖大海、天门冬、麦门冬、乌梅、丹参各2g。加水泡饮。适用于肺阴亏虚者。

2.肾阴亏虚证:咽部微红,灼热,喉底及其周围黏膜肥厚暗红,或干燥、光亮,附着痂皮。全身或见头晕眼花,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嫩,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基本处方知母、黄柏、白芍、牡丹皮、泽泻、生地黄各15g,牛膝、石斛各12g,桔梗10g,生甘草4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七味地黄丸:熟地240g,山萸肉、山药各120g,丹皮、茯苓、泽泻各90g,肉桂30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亏虚者。

(2)慢咽汤:熟地20g,当归10g,半夏12g,茯苓、桔梗各15g,牛蒡子、陈皮各10g,皂刺12g,重楼15g,甘草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3)六味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亏虚者。

(4)知柏地黄丸或汤: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亏,虚火旺者。

(5)杞菊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亏虚者。

警示

应排除鼻、咽、喉、食管和颈部的隐匿性病变,这些部位的早期恶性病变也有与慢性咽炎相似的症状,因此应作全面仔细的检查,以免误诊。

§§§第十三节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急乳蛾”范畴,又称为“烂乳娥”、“喉娥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在季节更替、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

诊断要点

急性扁桃体炎一般都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故不难诊断。

1.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便秘等。

2.局部症状:剧烈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常放射至耳部,多伴有吞咽困难。部分出现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转头受限。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检查:病人呈急性病容。局部检查见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腭扁桃体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辨治原则

本病发病急骤,多为实证、热证,辨证多为风热外侵、肺经有热,或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处方

1.风热外侵肺经有热证:咽部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当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咽喉干燥灼热感,喉核红肿,连及周围咽部。并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体倦怠,咳嗽有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基本处方荆芥、防风各10g,金银花15g,连翘、黄芩各10g,赤芍6g,玄参、浙贝母各10g,天花粉15g,桑白皮、牛蒡子各10g,桔梗6g,甘草4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紫正散:紫荆皮6g,荆芥穗、防风各2.4g,细辛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邪犯肺者。

(2)加味银翘马勃散:银花、连翘各15g,马勃10g,射干、牛蒡子各12g,山豆根6g,板蓝根30g,大青叶20g,桔梗、生甘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犯肺者。

(3)蒲苇汤:蒲公英、芦苇茎、薏苡仁、冬瓜仁、玄参、紫花地丁各30g,桃仁12g,生石膏60g,甘草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经风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