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68

第68章 骨伤疾病(7)

2.发病缓慢,双侧易受累,膝关节前下方疼痛、肿胀,运动频繁时疼痛加重。检查可见胫骨结节增大,局部软组织肿胀,压痛,抗阻力伸膝疼痛加剧。

3.X线片检查见胫骨结节舌状突出骨质致密,骨骺外形不规则,甚至裂成数块。

辨治原则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因慢性劳损引起气血瘀滞,营卫不通,骨失所养,致成本病。

气滞血瘀证:胫骨结节处肿胀,疼痛,运动后加重。舌暗红,苔薄,脉弦。治宜活血行气,祛瘀生新。

基本处方桃红四物汤。桃仁8g,川芎、当归各10g,赤芍12g,生地8g,红花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七厘散:归尾60g,儿茶1.8g,朱砂、乳香、没药各8.4g,红花、雄黄各24g,冰片、麝香各1g,血竭8g。研末,每次0.21g,酒调敷于患处。用于气滞血瘀痛剧者。

(2)大乳没散:白术、当归、白芷、炙甘草、没药各9g,乳香6g,桂心4.5g。研末,每次9g,口服。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3)下肢损伤方:桃仁10g,红花5g,归尾10g,赤芍、牛膝各12g,五灵脂、独活、杜仲各10g,木香6g,田七8g。每日1剂,加水煎服。散瘀止痛,下行通络。用于气滞血瘀者。

(4)五加四灵散:五加皮、骨碎补、川断、威灵仙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祛瘀。用于气滞血瘀者。

(5)三七伤药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滞血瘀者。(6)复方南星止痛膏:每日1贴,贴敷患处。用于气滞血瘀者。

警示

本病发生就在于反复伤损,致胫骨结节骨骺失于气血温煦和濡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避免剧烈活动,在内服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局

部热敷、药物熏洗,促进血液循环,使疾病早日康复。

§§§第十五节急性腰扭伤

腰部扭挫伤是一种急性损伤,具体部位在腰部的筋膜、肌肉、韧带、椎间小关节等部位。这种损伤的暴力形式往往系间接性暴力,所以中医学将之归为“闪腰”、“岔气”、“腰痛”范畴。

诊断要点

1.腰部扭伤史。

2.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常保持强迫姿势。

3.查见腰肌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压痛,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辨治原则

本病属标急之证。辨证当属气血瘀滞,治疗当行气活血,止痛舒筋。

气滞血瘀证:腰部疼痛剧烈,转侧不能,严重者不能站立、起坐、行走。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治宜行气活血,止痛舒筋。

基本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川芎各10g,白芍20g,生地10g,桃仁、红花各8g,地龙、川牛膝、香附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少腹逐瘀汤:小茴香7粒,干姜3g,延胡索6g,没药3g,当归9g,川芎3g,肉桂1g,赤芍6g,蒲黄10g,五灵脂6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用于疼痛连及少腹者。

(2)地龙汤:地龙15g,苏木12g,麻黄6g,当归、桃仁各10g,黄柏12g,甘草6g,肉桂1g(冲服)。每日1剂,加水煎服。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3)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各适量,麝香少许。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4)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5)奇正消痛贴:每日1张,贴敷患处。适于各型腰痛者。

警示

本病病因为扭伤,病机为气滞血瘀,系实证,表现症状为急性起病。但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使症状迁延,成为慢性劳损。早期的治疗应以手法推拿、针刺治疗为主,辅以内服药物治疗,可使疾病在短期内痊愈,勿贪恋于单纯内服药物治疗,而对筋位不正不予处理。

§§§第十六节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骨与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多种:一是长期从事腰部持力工作者,致腰背肌肉筋膜韧带劳损反复不愈;二是腰部急性扭挫伤后,迁延致成慢性腰痛;三是素体亏虚,肾气不固,遇风、寒、湿邪侵袭致患;四是腰部骨骼有先天解剖缺陷等原因,致成疾患。其他病因还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原因有关,所以疗效不确切,且疗程较长。

诊断要点

1.长期反复发作腰痛。

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一侧或两侧腰骶部轻度压痛,腰痛活动无明显障碍。

4.X片检查:见腰椎退行性变或解剖缺陷。

辨治原则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责之肾,实责之气血、风、寒、湿诸邪,临证之时往往诸邪与肾本交互错杂。故治疗时应分清本质矛盾。

1.气滞血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不能转侧,拒按。舌质紫黯,脉弦。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川芎各10g,白芍20g,生地10g,桃仁、红花各8g,地龙、川牛膝、香附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少腹逐瘀汤:小茴香7粒,干姜3g,延胡索6g,没药3g,当归9g,川芎3g,肉桂1g,赤芍6g,蒲黄10g,五灵脂6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用于疼痛连及少腹者。

(2)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腰痛者。

(3)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各适量,麝香少许。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4)地龙汤:地龙15g,苏木12g,麻黄6g,当归、桃仁各10g,黄柏12g,甘草6g,肉桂1g(冲服)。每日1剂,加水煎服。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5)奇正消痛贴:每日1张,贴敷患处。适于各型腰痛者。

2.寒湿痹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治宜温经通络,宣痹止痛。

基本处方独活寄生汤。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6g,桑寄生18g,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g,熟地15g,白芍10g,细辛、甘草各3g,肉桂2g(焗冲)。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蠲痹汤:羌活、姜黄各6g,当归12g,赤芍9g,黄芪12g,防风6g,炙甘草3g,生姜5片。每日1剂,加水煎服。行气活血,祛风胜湿。用于风寒入络者。

(2)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制川乌、炙甘草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温经通络,祛寒逐湿。用于寒湿凝滞者。

(3)三痹汤:独活6g,秦艽12g,防风6g,细辛3g,川芎6g,当归12g,生地黄15g,芍药10g,茯苓12g,肉桂(冲)1g,杜仲12g,牛膝6g,党参12g,甘草3g,黄芪、续断各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补肝肾,祛风湿。用于气血凝滞,风湿痹痛者。

(4)复方南星止痛膏:每日1贴,贴敷患处。适于各型腰痛。

(5)麝香追风膏:每日1贴,贴敷患处。适于各型腰痛。

3.肝肾亏虚证: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基本处方肾气丸加减方。熟地、菟丝子、当归、淫羊藿、巴戟天各20g,山茱萸15g,山药、杜仲各30g,狗脊15g,泽泻、丹皮各12g,肉桂、制附子、炙甘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左归丸加味方。当归25g,山药30g,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各15g,鹿角胶(烊)10g,龟板胶(烊)12g,怀牛膝、黄精、白芍、鸡血藤各20g,阿胶(烊)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左归饮:熟地9g,山药、枸杞子、茯苓、山茱萸各6g,炙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滋补肝肾之阴。用于肝肾阴虚者。

(2)肾气丸:干地黄240g,淮山药、山萸肉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g,桂枝、炮附子各30g。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g,每日2次,淡盐汤送服。温补肾阳。用于肾阳虚者。

(3)大补阴丸:熟地(酒蒸)、龟板(炙)各180g,黄柏(炒)、酒浸知母各120g。为末,猪脊髓蒸熟,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6g,空腹盐水送下。滋补肾阴,清泻相火。用于肝肾阴虚者。

(4)右归饮:熟地20g,山药6g,山茱萸8g,枸杞子、杜仲(姜制)各6g,肉桂4g,制附子7g。每日1剂,加水煎服。温肾填精。用于肾阳虚者。

(5)虎潜丸:虎骨代用品8g,干姜4g,陈皮10g,白芍15g,锁阳、熟地、龟甲(酒炙)各20g,黄柏、知母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滋阴降火,壮骨补肾。用于阴虚火旺者。

警示

正如上文分析所知,导致腰肌劳损的病因系出多种,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等原因,所以治疗时分析其病因就显得重要。对因治疗才能对证治疗,治疗时应选择多种综合保守治疗方法的应用,不惟内服药一种。

§§§第十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在外力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根据CT影像学改变,将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中医学属“腰痛”、“痹证”范畴。

诊断要点

1.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受寒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脊柱生理弧度消失,病变椎旁压痛,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改变,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CT或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

辨治原则

肾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外伤及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因。肝肾精血不足,肾督亏虚,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肾督,筋脉失调,气血凝滞,筋骨不利;久之则郁而化热,灼炼阴津,则可成气血耗伤,髓空失养,阳损及阴,气血凝滞而骨痹难除。所以该病易成正虚邪恋之势,治疗上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散寒、清热、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1.气滞血瘀证:起病急,早期腰腿痛剧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痛处拒按,行走受限。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紧或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基本处方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各9g,桃仁、红花各6g,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当归各9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各适量,麝香少许。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痛剧者。

(2)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者。

(3)少腹逐瘀汤:小茴香7粒,干姜3g,延胡索6g,没药3g,当归9g,川芎3g,肉桂1g,赤芍6g,蒲黄10g,五灵脂6g。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用于疼痛连及少腹者。

(4)定痛和血汤: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当归、秦艽、川断、蒲黄、五灵脂各适量。每日1剂,加水煎服。活血定痛。用于瘀血疼痛者。

2.寒湿阻络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轻,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膝腿沉重。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基本处方独活寄生汤。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6g,桑寄生18g,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g,熟地15g,白芍10g,细辛、甘草各3g,肉桂(焗冲)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蠲痹汤:羌活、姜黄各6g,当归12g,赤芍9g,黄芪12g,防风6g,炙甘草3g,生姜5片。每日1剂,加水煎服。行气活血,祛风胜湿。用于风寒入络者。

(2)麻桂温经汤:麻黄8g,桂枝、红花各10g,白芷8g,细辛3g,桃仁10粒,赤芍8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通经活络。用于风寒客注痹痛者。

(3)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制川乌、炙甘草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温经通络,祛寒逐湿。用于寒湿凝滞者。

(4)筋骨痛消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用于寒湿凝滞经脉者。

(5)小活络丹: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风寒湿凝滞经脉者。

3.湿热阻络证:腰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体困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理筋通络。

基本处方加味二妙散。黄柏12g,苍术15g,防己12g,牛膝20g,萆薢15g,当归、龟甲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