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蛋白质与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的报道指出,食用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食用动物蛋白多的地区。动物及人的试验还表明,用大豆蛋白完全代替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临床上用大豆蛋白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Ⅱ型)收到良好效果。据认为这与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维生素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维生素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较受重视的是维生素C。已知它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及脂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长期服用维生素C对大鼠、家兔和豚鼠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对肝脏和肾脏的脂肪浸润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中大剂量维生素C对部分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次是维生素B6,据称它与构成动脉壁的组织递质(酸性黏多糖)的代谢以及脂代谢中重要的酶类(脂蛋白脂酶)的活力有关。生物体在维生素B6存在的情况下,能将亚油酸转变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后者为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前体。当猴子的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6时,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B6广存于许多植物,尤其是谷物的外皮之中,正常饮食的人一般并不缺乏。除维生素B6外,B族的其他成员,如维生素B12、泛酸、硫辛酸等也受到重视,且用作降血脂和防治冠心病药物的辅助成分。近年来,有关维生素E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凝血等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它是否有降血脂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则仍有怀疑,维生素E常与不饱和脂肪酸一起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油料作物的种子之中,起着天然的抗氧化作用。
食物纤维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食物纤维,一般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酶所消化的糖类或其类似物,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戊糖、树胶和果胶等。它虽无营养价值,但能给人以饱腹感和帮助排便。近年来认为食物中适量纤维素对预防多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肠癌和糖尿病等均有好处。非洲人食物中富含纤维素多,上述疾病明显减少,而欧美人食物中纤维少,上述疾病则较为普遍。
新近的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的纤维,对脂代谢的影响不尽相同。动物实验表明,纤维素的作用很小,而果胶则可引起大鼠肝脏胆固醇含量降低,临床观察也显示其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此外,紫花苜蓿已在多种动物身上证明其有显著的降胆固醇作用。
食物纤维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方面的有益作用,可能与其相对减少食物热能摄入,缩短食物通过肠道时间、增加胆酸的排泄等有关。
特殊营养成分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越来越多的食物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联系。
(1)香菇、木耳:自古以来被我国劳动人民视为素食佳品的香菇、木耳,经现代科学证明具有显著降低大鼠胆固醇的作用。新近已从中提炼出单体,其中TV部分对多种动物及人体均有降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用,且比目前临床上有效的降脂药物——安妥明作用强10倍。一些报道还提到木耳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有好处的。
(2)洋葱、大蒜:将洋葱、大蒜与安妥明用兔子作比较研究,发现三者均可使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血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高,主动脉脂类沉着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洋葱优于安妥明。新近已从这两种植物的精油中提炼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动物及人的试验均证明其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3)海生植物:海带及某些海藻(如褐藻)除含碘、镁等有益的微量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某些动物实验已证明其中有些成分有明显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并将在临床用作降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乙醇(酒精)、茶叶、咖啡、牛奶:酒精对脂代谢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它可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因而引起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酰甘油。在西方国家,由于酒精摄入过多而引起脂肪肝和高三酰甘油血症者相当普遍。Ⅳ型和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对酒精的摄入特别敏感。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又表明,中度饮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在冠心病预防方面可能有好处。但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见,目前仍在争论中。
茶叶中除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植物皂甙素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适当饮茶似有好处,但浓茶并不提倡,尤其对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应避免。
咖啡对脂类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报道不一。某些作者认为,它可引起血中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含量暂时增高,这可能与儿茶酚胺释放有关。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未能证实咖啡与冠心病发病率之间有关系。故一般认为除伴有心律失常外,不必禁忌。
牛奶中含脂肪37%(多数为饱和脂肪酸),每500毫升含胆固醇80毫克。为此,有些学者曾建议将其从食物中去除。但近年来发现牛奶中含有一种能降低血胆固醇的因子。有人将牛奶加于鼠肝切片或匀浆之中,发现胆固醇的合成受到明显抑制。进一步用牛奶喂大鼠,发现其肝脏中胆固醇和脂肪酸合成酶活力显著降低,胆固醇含量也降低。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牛奶中存在β-羟-β-甲戊二酸和乳清酸有关。流行病学的资料也支持上述的发现。例如,Basel调查4500人,发现牛奶消耗量大者,血胆固醇含量反而偏低。虽然,最后的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对于摄入量不多的居民来说,至少不必过多地担心牛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有害作用。
怎样限制盐的摄入量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钠的生理需要量为每日05克,日常生活中人们膳食的含盐量一般为100克~150克,摄入钠的量远远超过人体的需要。特别是北方人和喜食咸味的老年人。对普通人,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摄入高盐饮食十分有害。摄入高盐能使血压升高,限制钠盐摄入能使血压降低。限制食盐摄入(每日4克),可使收缩压下降033千帕(22毫米汞柱)。如果人群平均收缩压降065千帕(50毫米汞柱),则高血压发病率可降低50%,同时还可减少肾结石和骨质疏松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们每日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如何限制盐的摄入,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减少烹调用盐:每餐每人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因此,低盐烹调就是只能在主食、副食和菜食中各加1克盐。
(2)少食含钠盐高的食物:如咸鱼、咸猪肉、香肠、腌菜、芥末和某些乳酪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新鲜肉的摄入。动物脏器、蛤贝类、菠菜等含钠盐量也较高,而瓜果和谷类含盐量较少。
(3)讲究烹调方法:低盐饮食容易影响食欲,故烹调时要讲究方法,以增加食欲。如把盐集中于一个菜,在菜炒好后将盐撒于菜表面;以酸味代替成味,糖醋风味替代成甜风味等。
(4)减少副食品的盐含量:避免食用含盐多或高钠的食物;使用无盐咸味佐料,如无盐酱油。
(5)在制备食品时少加盐或不加盐:可代之以柠檬汁。
为什么饱食可以导致动脉硬化
吃食物太多的后果不仅仅是使人肥胖,而且为动脉硬化的形成敞开了方便之门。
国外学者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内有一种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即食量越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增长就越多。而这种因子被专家认为是动脉硬化的元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这些中医名言也讲出了不要吃得太饱的道理。
为什么早晨适量饮水可防心血管病猝发
最近,国外专家对两千多例猝死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早上6时到中午这段时间容易发病,研究认为,这种情况与体内缺水有关。所以有关专家指出,心脏病患者晨起喝水尤为重要,可防心脏病猝发。
因为早晨病人的血小板活动性增高,因而心血管内血栓易于形成,容易引起心肌缺血。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易使平时黏附在血管壁上的脂肪积沉块松动、脱落后阻塞心血管。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脏病患者经过一夜的睡眠以后,不仅从尿中排出了大量的水分,而且还经呼吸丢失了大量的水分。体内水分的丢失,会使血液变得浓缩黏稠,影响流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而心脏病患者在早晨补充适量的温开水,可以减少心脏病的猝发。
低盐饮食有副作用吗
有人认为,低盐饮食会产生副作用。是的,机体本来就是一个天然的平衡体,任何一项物质的比例失调,就意味着可能发生新的疾病,人体内钠的含量当然也不例外。比如人体内缺钠时,就会感到易于疲乏,浑身没有力气,懒洋洋的。但是,无须过分为此担心。所以说,每天只要保证75克的食盐就够了,不至于造成缺钠。当然在炎热的夏天和重体力劳动时因出汗多,体内排泄出的钠也会增多,因此,需要及时适量地补充食盐,以保持机体所需钠的平衡。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心血管病患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适宜进行激烈活动和参加重体力劳动的,所以,不必担心因流汗过多而出现缺钠。一些食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钠,如发酵食品及香蕉等。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可以多选用含钠量少的食物,多注意选用含钾量高的食物。诸如大米、小麦片、馒头、面包、瘦肉、白菜、菜花、莴笋、冬瓜、苹果等;梨、桃、梅子、紫葡萄以及各种甜点心和果汁等所含的钾都能促使体内过剩的钠排出体外,可供选用。
饮酒对心血管病有什么影响
据报道,酗酒者必短命!嗜酒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59%;肝硬化发病率则比不喝酒者多7倍。嗜酒者比一般人的死亡率高2~3倍,其中50%~150%的人死于肝硬化,300%~50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死于肺炎、上消化道肿瘤者也比一般人多数倍。
我们在这里再次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酒精可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的氧消耗和负担,使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进一步缺血,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者引起心律失常,导致功能较差的心脏发生心力衰竭;使血压波动,尤其容易引起老年人发生脑血管意外。总之,长期饮酒会引起心肌中的脂肪组织增厚,使心功能减弱,心脏扩大。所以,戒酒是防治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措施。
饮茶对血压有什么影响
茶是我国劳动人民喜爱的饮料,因它含有儿茶酚和茶碱等物质,故具有增强血管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实验证明,茶叶的这些物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从而发挥预防血管硬化的作用。
最近,南京医科大学的专家对饮茶与血压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饮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血压影响因素。他们调查某茶区532名30岁以上男性农民,饮茶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都显著高于不饮茶组。排除了其他影响血压的因素,如年龄、体重、饮酒量等,饮茶因素对血压仍有明显的影响。
饮茶使血压升高的原因,推测可能与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活性物质有关,它可兴奋中枢神经,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美国学者也曾报道,正常人在给予150毫克咖啡碱后,在较短时间内血压会增高19/13千帕(14/10毫米汞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有些人在饮茶后诉说头晕头痛,这可能就是血压升高的缘故。因此,喝茶要适量,特别是高血压病患者,更不宜把茶水泡得过多过浓。而且要注意,睡前最好不要喝茶。此外,咖啡饮料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不宜多喝。国外有关实验已发现多喝咖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比吸烟更高。
由此可见,饮茶与吸烟、饮酒和饮咖啡一样,是引起血压升高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喝茶的,但一定要掌握好“适当”二字。据报道,在各类茶叶中绿茶含咖啡碱最少,而茶多酚较多,后者有消除咖啡碱的作用,因此,有血压升高趋势的人,可适当饮用绿茶。
为什么提倡清淡饮食
人们一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大量摄入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血浆脂肪、血浆脂蛋白的含量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趋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医学家和营养学家都把控制膳食中含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条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有些心血管病患者存有不必要的顾虑,担心血中胆固醇升高,不敢食用含油脂性的食物。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油脂有两类:一类是动物性脂肪,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一些,有促使血栓形成和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另一类是植物性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它能减少脂肪酸在机体肠道的吸收,加速胆固醇的排泄,从而起到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