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47581400000034

第34章 心脏病患者饮食常识(2)

(4)山楂: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有良好降压、健胃消积作用。鲜山楂10个捣碎,加冰糖适量,水煎服,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5)荸荠(马蹄):含粗蛋白、钙、磷、铁、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有降压和化痰作用。

(6)香蕉:含有淀粉、果胶,维生素(维生素A、B、C、E)及无机盐钾。能清热降压,利尿解酒,防止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蔬菜对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

蔬菜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好朋友”,每日每餐都离不开它。蔬菜中含有人体所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糖类、无机盐等,都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因此,经常保证足够数量的蔬菜摄入,是保证人体健康、延年益寿、防病强身的重要因素。

蔬菜的色、香、味、形及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是由它本身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来决定的。由于蔬菜的品种繁多,栽培技术、生长条件、成熟期各不相同,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一般常见的几大类蔬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水分、糖类、有机酸、蛋白质、糖苷物质、色素物质、芳香物质、无机盐、纤维素、维生素等重要成分。

荞麦为什么能防治心血管疾病

荞麦是五谷杂粮中的一种粗粮,我国种植、食用荞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一些丘陵山地、气候寒冷的地区,一般不宜种粮食的地方都能种荞麦。

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民都食用荞麦。如今食用荞麦面除我国外,还有朝鲜、日本、俄罗斯以及美洲和欧洲某些地区的人民。

荞麦面中含有蛋白质70%~130%,比大米、白面含量略高,其必需氨基酸含量,如赖氨酸比大米和小麦面粉丰富。据日本科学家研究显示,从营养效价来看,小麦面中蛋白质的生物价为59,大米为70,而荞麦面则为80,个别地区出产的荞麦面甚至高达92。

荞麦含脂肪20%~30%,这些脂肪由九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最多的是油酸和亚油酸。

油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花生四烯酸,它起着降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作用,同时还是人体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特别是人脑的组成成分,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起极大作用的前列腺素,更离不开花生四烯酸的合成。

荞麦的胚芽中所含的糖分比一般粮食淀粉更易于消化吸收。

荞麦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是出类拔萃的。有资料显示,荞麦面含有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比小麦面粉多2倍;烟酸多3~4倍。突出的是荞麦面中还含有其他食品所不具有的芸香甙——即芦丁。

烟酸和芸香甙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药物。在喜马拉雅山南面山腰的尼泊尔,人们不仅大量摄食荞麦面,而且还吃荞麦的茎和叶。据研究,风干的荞麦茎叶中芸香甙成分比荞麦含量大10倍。因此,那里很少有人患高血压。

荞麦面中含有的无机盐也有其特殊的意义。荞麦面中的无机盐高于许多天然食品,含量为精白米和小麦面粉的2~3倍。其中铁的含量为小麦面粉的3~20倍,它是人体造血和血液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

在荞麦面中镁的含量也高于其他糖类食品,比大米和小麦面高1倍。它能促进人体纤维蛋白溶解,使血管扩张,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也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对于急性贫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为什么吃植物黄油可以导致心脏病

美国哈佛大学医院研究小组的调查表明,作为黄油和其他动物脂肪代用品的植物黄油,不但不能预防心脏病,反而会引起心脏病。

食用变硬了的植物油,有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罪魁祸首是氢化植物油在被制作成植物黄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变脂肪酸,这种转变脂肪酸会对体内的基本脂肪酸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每天食用4茶匙以上植物黄油的妇女,得心脏病的危险性要高出未用者的50%。

心血管病患者吃肉好还是吃素好

有人主张凡心血管疾病患者膳食应以素为主,尤其应该限制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但也有人主张,不必“清规戒律”,应听其自然,让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据说后一种主张的理论根据是:想吃的必然是体内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证明,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既要注意补给各种营养成分,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又不得不注意适当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以防止人为地加剧病情的恶化。从这个角度说,听其自然之说,至少是缺乏科学理论根据的。纵然偶有例证——比如爱吃肥肉的人照样没得心血管病,从总体角度来看,这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营养学、生理学或病理学、医药学的角度来说,以提倡多吃瘦肉比多吃肥肉更为有利,在心血管病患者的食谱中,牛肉比猪肉好;在猪肉中瘦肉比肥肉好;禽肉比畜肉好;仔禽又比老禽好;兔肉要比猪、牛、羊肉好得好。所以,现在人们戏称:“不吃四条腿,少吃两条腿,多吃没腿的。”

微量元素和水质硬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关系

近10年来,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曾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目前,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是铬和锰,这两种元素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代谢过程。用缺乏这两种元素的饲料喂大鼠和家兔,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一般说来,食物中均含有这两种元素,其中尤以谷类、豆类、坚果及茶叶等含量最高。然而,食物经过加工精制后,这两种元素的含量却大为减少。碘被认为有防止脂类在动脉壁沉着的作用。钠和镉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因而也可间接地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而锌则具有对抗镉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锌和镉能与同一种蛋白质(一种含高半胱氨酸、低酪氨酸的蛋白质)相结合,因而在代谢方面相拮抗的缘故。一般说来,食物中的锌/镉比值越高越好,其比值在谷类、豆类、坚果、海味、茶叶等中都较高,而食物经过加工精制之后,比值则显著下降。

另外,水质硬度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美国科学家曾对163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水质硬度与冠心病的病死率呈负相关。有人对6个硬水地区和6个软水地区的居民进行配对研究,发现后者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压均显著高于前者。这种现象不仅见于美国和英国,而且也见于瑞典、加拿大和荷兰。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水都是软水,而这个国家脑血管意外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大多数是由于脑出血,这被认为与软水的酸性较高有关,因它可腐蚀水管,从而释放出有毒元素镉。但也有可能与在不同水质中,有益元素镁、钙、铬、锰和钼的含量不同有关。已知硬水地区人们摄入大量的这类元素,而软水地区则显著不足。可见硬水,尤其是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的矿泉水,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有好处的。

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自从用胆固醇喂饲兔子,成功地造成类似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来,有关食物中胆固醇与本病的关系一直被人们所重视。调查表明,凡居民膳食中胆固醇含量高者,血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相应增高。提示适当限制食物胆固醇摄入,对本病的防治可能会有好处。但在日常生活中对胆固醇的作用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其一是认为它是极其有害的东西,应从食物中予以排除。其实,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某些重要激素及维生素合成的前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体内一些重要器官如脑、肝等都富含胆固醇。机体一方面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胆固醇,另一方面又在体内不断地合成。当摄入增多时,合成便相应减少;当摄入减少时,合成便相应增加,称为“反馈调节”。借助这种机制,体内的胆固醇得以维持动态平衡。因此,进食适量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而且,由于胆固醇常与其他营养素一起存在于食物之中,故过分限制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其二是认为对胆固醇摄入不必作任何限制,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人体对胆固醇的反馈调节机制毕竟是不完善的、有限度的。长期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可使这种机制遭受破坏,以致造成平衡失调,胆固醇堆积于组织,尤其是动脉血管之中,终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这被一系列尸检、动物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所证实。

根据营养学家的计算,大约每进食100毫克食物胆固醇,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0026~0052毫摩/升(1毫克~2毫克/100毫升)。食物中除蛋黄、动物内脏和脑以及某些甲壳类动物,如蚌、螺、蟹黄等含有大量胆固醇外,瘦肉、鱼类(包括多数淡水鱼和海鱼)含量均不太高。

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界中,在植物界还存在另一类结构与其十分相似的固醇,称为植物固醇。它常分布于植物油中,尤以麦胚油最为丰富。植物固醇的种类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β-谷固醇。此种固醇随食物进入肠道后能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因而具有降低血胆周醇的作用。但由于一般食物中含量不高,故其实际作用也较轻微。

脂肪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自然界中,脂肪的分布比胆固醇更广,一般食物中的含量也比胆固醇为高。因此,脂肪对血胆固醇的含量的影响更加重要和复杂。其作用主要取决于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及不饱和的程度。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含量增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上有2个以上双键)可使血胆固醇含量降低,而单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上仅有一个双键)则影响不大。其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之:

△C=12(2△S-△P)+15△Z

式中△表示含量的改变;C表示血胆固醇;S表示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含量;P表示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Z表示食物中胆固醇含量的平方根。可见,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只有饱和脂肪酸反向作用的一半。换言之,每进食1克饱和脂肪酸所引起的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至少需要进食2克多不饱和脂肪酸才能抵消。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各种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饱和脂肪酸中肉豆蔻酸(C14)和软脂酸(C16)增高血胆固醇作用远较硬脂酸(C18)明显,而10个碳原子以下者对血脂无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胆固醇作用与碳链长短及不饱和键数目有关。碳链越长,双键数目越多,降低血胆固醇作用就越显著。

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常用P/S(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作为评价一种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P/S值越高越好。多数植物油的P/S值都比较高,但其间相差很悬殊。因此,合理的选用颇为重要。多数动物油的P/S值较植物油低,但鱼油则为例外。许多鱼类,不论河鱼或海鱼均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植物油比较,其碳链更长,不饱和程度更高(植物油主要为十八碳二烯酸和三烯酸,而鱼油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占相当比例),因而,对降低血胆固醇和防治冠心病更有好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摄入鱼类较多的居民,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以及日本和我国舟山群岛的渔民,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显著偏低。临床上用鱼油治疗冠心病,随访患者19年,发现鱼油可使患者的血胆固醇含量下降,生存时间延长,病死率降低。近年来鱼油用于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虽然有人指出,过量地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带来一些不良作用,但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仍支持其在防治高脂血症和冠心病中的有益作用。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膳食中总的P/S值以控制在1~15为佳。已证明多不饱和脂肪酸除具有降胆固醇作用外,对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凝固状态也有好处。

糖及总热能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

糖对血脂的影响与其种类有关。蔗糖、果糖等可使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特别是肥胖或已有三酰甘油增高的个体更为明显。在一些脂肪摄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当糖类的用量增加时,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增高。冠心病患者中由糖引起的高脂血症最为多见。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表明,当蛋白质缺乏时,摄入过量的糖极易在肝脏中转化为三酰甘油而堆积起来,以致形成脂肪肝。临床上还见到不少肝病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当,如进低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以至形成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多数为高脂蛋白血症Ⅳ型,少数可为V型、)和冠心病。

总热能的摄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冠心病患者的体检中可以见到,其中不少是肥胖的或超重体型者,说明这类患者的热能经常相对过多。这些人的血胆固醇含量有时不一定增高,但三酰甘油增高者则颇为多见。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肥大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因而使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胰岛素抵抗),而为了维持葡萄糖在体内的稳态,胰脏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将促使肝脏更快地合成内源三酰甘油,终致形成高三酰甘油血症。新近的研究还表明由于热能摄入过多引起的肥胖,尚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通过限制热能摄入或增加消耗而使体重降低时,血脂异常的情况也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