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脂肪的摄入:应控制在总热能的300%以下,且以植物脂肪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率(P/S值)以控制在1~15为宜。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应少于300毫克。适当吃些精肉、家禽、鱼类是完全必要的,即使牛奶、鸡蛋少吃些也无妨。
(4)蛋白质的来源:植物蛋白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以上。多吃些大豆及其制品对降低血胆固醇颇有助益。
(5)饮食宜清淡,低盐:对合并有高血压者尤为重要。建议食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但随工种、季节及健康情况可适当增减。
(6)适当进食一些保护性食物:如洋葱、太蒜、紫花苜蓿、香菇、木耳、海带、紫菜等。适量饮茶也有好处。
少量饮酒并不禁忌,过量则不相宜,尤其对合并有高脂血症者更应避免。烟必须戒除。
冠心病患者应该如何安排饮食
人体所需要的食物,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各种营养素的搭配比例与人体需要应当一致。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就会造成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或入超,引起营养失衡性疾病。当前不少人在营养方面缺乏科学的态度,存在着重荤食轻素食,重奶蛋轻蔬菜,重细粮轻粗粮的倾向,只求好吃,饱享口福,忽视了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问题,最终导致高脂血症、肥胖等的发生。
与饮食相关的肥胖和高脂血症,是大家公认的两个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必须首先从饮食抓起。
(1)控制摄入总热能: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每人每日平均膳食热能应为10032千焦(2400千卡),冠心病人应该控制在8360千焦(2000千卡)左右,主食每日不得超过500克,同时要避免过饱,少食甜食,晚餐宜少。若摄入总热能过多,超过人体需要,必然以脂肪的形式存积于体内形成肥胖症,成为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2)限制动物脂肪、蛋黄及动物内脏的摄入:其标准是把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控制在每日300毫克以内。以这个标准,每日一个鸡蛋(约含胆固醇200毫克~250毫克)之外,就不能再增加其他肉食。如果不吃鸡蛋则肉食可以适当增加,如每日有60克左右的瘦猪肉,或一磅牛奶,或新鲜鱼类100克~150克就更为合理。因为动物脂肪中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过多食用会使血中胆固醇升高,而这正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3)常食植物油:植物油如豆油、菜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4)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我国人民习惯以大米、白面为主食,这是体内糖类物质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进主食过多,热能过剩,体重就会增加。所以要限制含糖饮食,少吃点心、糖果,少喝含糖的饮料,主食要粗细搭配。
(5)吃盐不宜过多:盐可以刺激味觉,增加唾液,促进食欲。从医学上讲盐除了杀菌之外,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渗透压及酸碱平衡,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成人每日食盐的需要量为45克~9克,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身体生理功能失调而出现病态。
盐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北方居民喜食腌菜、腌鱼,每日食盐量高达26克之多,因此这个地区高血压和脑出血的发病率特别高。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预防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少吃盐,通常以每日不超过4克为宜。
(6)会喝酒者以少饮为宜,不会喝酒者最好不要喝。
(7)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增加维生素的摄取并防止便秘的发生。
常用食物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见表4)。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调配应注意什么
在发达国家中,冠心病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在我国目前也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因此防治冠心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营养不平衡有关,因此,合理地调配膳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那么,怎样才算是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膳食呢?在调配饮食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控制总热能:维持热能平衡,防止肥胖,使体重达到并维持在理想范围内。肥胖者合并冠心病较正常体重者多。因此,控制体重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2)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肉、蛋、奶制品等摄入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量,是导致高血脂的膳食因素,高血脂又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故应控制脂肪摄入,使脂肪摄入量占总热能的200%~250%或更少,其中动物脂肪不超过1/3为宜,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
(3)蛋白质的质和量应适宜:应适当增加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其适宜比例为: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2%左右,其中优质蛋白占400%~500%,优质蛋白中,动物性蛋白和豆类蛋白各占一半。
(4)采用复合糖类,控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量:应将脂肪热能占总热能的比例相应减少,以便增加复合糖类提供的热能。糖类来源应以米、面、杂粮等食物为主。尽量少吃纯糖食物及其制品。
(5)多吃蔬菜、水果:因蔬菜、水果是维生素、钙、钾、纤维素和果胶的主要来源。食物纤维和果胶能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6)少食多餐:避免吃得过多、过饱,不吃过油腻和过咸的食物,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克~5克。
冠心病患者饮食为何应有侧重
日本医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并对我国的西藏、北京、广州等六省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血压高低与蛋白质的摄入量大致成反比的关系。因此,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补充高蛋白,多食用鱼类、虾类、乳类及豆类等食品,以增强血管弹性,防止因冷、热刺激而升高血压,诱发脑出血等意外。
美国医学家经过研究证实,无机盐中的钾元素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可以明显降低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此,冠心病患者多吃些含钾丰富的红薯、土豆、芋头、豆类、菠菜、苋菜、韭菜、芹菜、油菜、花菜、黄花菜、蘑菇、海产品、红枣、香蕉,橄榄、核桃和莲子等,有利于心血管,可防止脑卒中。
美国科学家曾对5058例年龄在35~79岁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血中叶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叶酸含量最低的一组比最高的一组冠心病病死率高690%。为此,研究者建议,冠心病患者应大量食用富含叶酸的含麸面粉、坚果类、豆类及菠菜等,并适量食用带有叶酸添加剂的食品,以利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含量,防止血管硬化和阻塞,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延长其生存期。
“食不厌杂”对冠心病患者有何意义
人们的日常膳食是由多种食物构成的,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包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所以要求人们的食物一定要多样化。既要有细粮,又要有粗粮;既要有肉蛋和各种豆制品,又要有蔬菜、水果和水产类食物;既要有动、植物油,又要有各种调味品等。总的要求是尽量做到种类齐全,这就是“食不厌杂”的道理所在。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现了一些长寿区,如我国广西的巴马、都安,苏联的黑海之滨,日本的冲绳,巴基斯坦的罕萨等。科学家们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大量调查,发现这里的人们都以粮食、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与人类祖先低脂肪、低热能、低动物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构成相似。科学研究的结果认为,这是长寿区人们之所以长寿的原因。其原理就在于天然食物的化学成分与人体的化学成分比较接近,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搭配均衡。这也可以说是“食不厌杂”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食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高脂肪、高糖、高热能、多盐、低纤维素的美味佳肴,走进了千家万户,破坏了人类数百万年“食不厌杂”的传统习惯,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脑血管病等现代文明病应运而生,成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日本国民有一个时期追求生活方式的欧化,以食高精食品为荣,以吃五谷杂粮为耻,造成营养普遍失衡,引发了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一严酷的事实迫使日本国民不得不重新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另据资料表明,欧美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我国高得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惯与我们大不相同。
如何从饮食方面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呢?有人采取“饥饿疗法”,即控制膳食中的热能,限制摄入过多的糖类,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这是不适宜的。我们要求的不是消极预防,更重要的是采取增加体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方法来积极地预防,特别是维生素的摄入尤为重要。国内文献指出,维生素C具有明显的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长期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使胆固醇的含量有所降低。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强调要多食五谷杂粮,因为谷类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糖、维生素、无机盐,同时要有蔬菜、水果,总的要求是品种要多样化。提倡荤素混合、粗细混食、多食水果。这样可谓之“返璞归真”,重新建立起生理需要与膳食结构的平衡关系,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大有裨益。
冠心病患者为什么不宜完全吃素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日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提供合理的营养。所谓合理营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膳食中含有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和食物纤维;二是人体摄取的食物应该是易于消化,并能促进食欲的;三是食物中不含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当前不少人在营养学方面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重荤轻素;二是重素轻荤,尤其是后者常为不少人所推崇,这就是“吃素长寿”的观点。这些人认为冠心病患者只宜素食。
素食清淡,低热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植物蛋白、高维生素,这是其优点。但是素食有其不足之处,其蛋白质的质量、数量均不及动物性食物,且吸收利用率低,其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含量也普遍低于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对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锌、铜、硒等)也不如动物性食品多。所以纯素食往往会导致某些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硒,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镁,能减轻冠心病症状,减少心律失常)的缺乏,这些对冠心病都是不利的。安徽医学院对九华山寺庙中九十余名僧尼作了营养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佛门弟子中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必须素食造成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等的严重不足所致。
此外,植物油中所含虽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但它们被吸收后,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易于氧化,导致脂肪质的过氧化,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易使人早衰。而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可以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而且不会引起动脉硬化和早衰。
为了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冠心病患者不宜光吃素食,进食少量的动物性食品对疾病康复是有益无害的。
冠心病患者为何不能饱餐
“吃饱吃好”是主人招待客人的一句诚心话,但只能对健康人而言。对冠心病患者来说,饱餐虽有口腹之快,但确会给某些人带来终生之憾,因为饱餐可诱发和加重心绞痛,甚至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因此要奉劝冠心病患者的亲属和亲友,不要以“好心”造成事与愿违的憾事。
现代研究发现,饱餐后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易发生痉挛,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从而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并可导致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据报道,饱餐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在有诱因可查的猝死病例中,半数以上是饱餐所诱发的。所以,医学家们建议,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在心绞痛发作情况下,或有严重心律失常时,应避免暴饮暴食,以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心病患者可以饮酒吗
酒是指含有乙醇的饮料,喜庆佳节,亲朋相聚,生诞寿辰,举杯庆贺,这已是人民群众的普遍习惯。冠心病患者能否喝酒?喝酒对冠心病患者能带来多大危害?各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指出饮酒对健康人是不可取的,对冠心病患者更应视为禁忌;但亦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对健康有益。看来酒对人的利与害决定于饮酒量的多与少。酒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1)中等量的酒对血压、心输出量、心肌的收缩性均无影响。由于乙醇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可使血管扩张,尤其是皮肤血管扩张,产生温热感及皮肤潮红,同时也使冠状动脉扩张。
(2)乙醇可以提高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哈尔滨医科大学邱世强等研究发现,不论年龄大小,饮酒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定量研究指出,每月饮白酒06千克~15千克组高密度脂蛋白已接近峰值,继续增大饮酒量并无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确可使胆固醇的水平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