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转折篇
47655800000027

第27章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广泛合作(4)

军事上的失败使罗军内和国内受到极大震动,失败主义情绪日益强烈。前线部队士气消沉。1943年1月26日,罗第4集团军指挥部在报告中写道:“军官和士兵的精神非常沮丧,当前不能在军事行动中把本军算在内,士兵只想回国。”罗军的精神状态甚至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1943年2月2日他亲自致信扬·安东内斯库,说编入德第17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各师“重新表现出一种涣散症候”,这似乎是由“某些军官不坚定的立场”引起的。他要求安东内斯库“要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恢复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同时,罗马尼亚国内反战呼声加大,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增长。罗军大本营的扬·阿尔希普将军在1942年底承认,“尽管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以坚定必须把反苏战争继续下去的社会情绪,但无论是军队,还是国民中间,有些人仍不接受这一国家的无上命令”。就是统治集团的宣传部门也被迫进行了调整。在米哈伊尔国王1943年新年讲话中,把过去的一年称为“经受考验的一年”。扬·安东内斯库则称之为“进行着不可思议搏斗的一年”。如果说不久前罗马尼亚统治者还想使人民相信短期内可以取得胜利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反复强调的是残酷的战争如何不可避免,是东方的艰苦战斗,是在未来的一年中“将要付出更多的牺牲和巨大的力量”。

罗马尼亚在承受着军事失败带来的沉重打击和精神冲击的同时,还要承受德国对罗马尼亚日益加强的经济控制和搜刮。罗马尼亚的石油一直是轴心国集团所依赖的重要战略原料。德国对它尤为需要。1941年,罗马尼亚出口原油519.5万吨,其中出口到轴心国各国363.6万吨,德国占了287.1万吨。1942年,上述相应的三个数字为564.8万吨、307万吨和220万吨。根据1943年2月2日在柏林签定的关于1943年德罗商品交换的“秘密协定”,罗马尼亚本年度要向德国出口7.1亿德国马克的物品,其中有4.5亿马克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其余为农产品和皮革。德国向罗马尼亚出口4亿马克的物品;多一半为金属制品和工业半成品。这就意味着罗马尼亚的经济要进一步服从于第三帝国。对德国的这些要求,特别是在军事失败后军内、国内普遍出现危机的情况下,罗马尼亚政府内部开始出现反对意见。在讨论上述“秘密协定”时,文化和艺术部长彼得洛维奇说:“现在我们在尝着1940年政策的苦果。当时我们拿出石油、粮食,做出各种让步,是希望能够挽救已经不能挽救的东西。现在我们丧失了国界并且一无所有了……我们应该逐渐重新审视整个问题了。”其他的政府成员也有同感,认为罗马尼亚“给的多而从盟友那儿得的少”。

几个月后,这种看法再次得到证实。随着战线逐渐接近罗马尼亚边境,罗马尼亚的一些露天油田和其他重要经济目标受到苏军空中打击的威胁日益增大,仅靠罗马尼亚一国的力量无法保证所有目标的安全。因此,只有借助其轴心伙伴的财力物力共同保护这些不仅仅对罗马尼亚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了。1943年7月7日,扬·安东内斯库在与德国驻布加勒斯特军事代表团领导人康森谈话时,提出要德、意和其他利用罗马尼亚资源的轴心国成员,分摊此项约为110亿列夫的巨额开支。但康森却以德国没有列夫为由拒绝了。当扬·安东内斯库希望德国提供武器以装备9或10个在1942~1943年冬季被严重削弱的罗马尼亚师时,康森回答他没有全权讨论这一问题,并且当场说明:“注意到当前的形势,德国正被迫供养整个欧洲,我想,要德国提供武器和装备不大可能。”

军事上的失败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使罗马尼亚当局愈来愈怀疑德国能否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从自身利益考虑,也是为了寻求一条摆脱困境的道路,罗马尼亚政府也与意大利政府一样,开始向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单独谈判的试探。所不同的是,它不是把苏联,而是把英美等西方大国作为接触和谈判的对象。所以如此,一方面罗马尼亚虽然形式上与英美处于战争状态,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针对对方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罗马尼亚不仅参加了对苏战争,而且一直没有放弃收回1940年被苏联强行要去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两地区的希冀。在作战失利情况下,如果去与苏联谈判归还上述两地区,其可能性几近于零。相反,与英美等国谈判,罗马尼亚至少还有阻止红军向西深入、削弱苏联对巴尔干地区影响这张牌可打。在罗马尼亚最高领导层看来,“西方盟国对苏联深入欧洲的后果比对消灭法西斯制度更为关心”。

罗马尼亚的和平试探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在轴心国集团内部,它试图通过与意大利、匈牙利等国联合行动,寻求支持。1943年1月,罗马尼亚外交部长米·安东内斯库向意大利驻布加勒斯特公使斯科普帕表示,罗马尼亚像意大利一样,必须“与同盟国建立接触”,“以保卫欧洲不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侵害”。7月初,米·安东内斯库应邀访意,在与墨索里尼会谈中,双方在共同行动以便与同盟国缔结和约问题上看法一致,只不过在行动的具体步骤和时机上尚有某些分歧。由于墨索里尼在7月下旬垮台,罗意双方就此问题的进一步磋商才全面流产。在1943年上半年,米·安东内斯库还指示罗马尼亚驻梵蒂冈、安卡拉、里斯本和马德里等地的外交机构和人员,在反苏基础上与西方盟国建立接触。为了利用梵蒂冈,罗马尼亚外交部长要求部下摈弃东正教与天主教教廷之间的隔阂,尽可能对后者让步,争取双方在“在未来的欧洲确立基督教秩序”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英美对罗马尼亚单独谈判的试探作出了相应的反应。美国驻马德里大使卡尔顿·汉斯在与罗驻西班牙使馆秘书谈话时表示,“避免罗马尼亚被红军完全占领的唯一办法,就是米哈伊尔·安东内斯库政府向美国递交无条件投降的正式声明”。

当然,罗马尼亚政府在1943年上半年与西方大国单独谈判,并不意味着它将立即中断与德国的同盟关系。在西方大国的军事力量尚未出现在巴尔干半岛之前,德国仍然是罗马尼亚抗击苏联的唯一可以凭借的力量。因此,罗马尼亚政府把自己为同“布尔什维克威胁”作斗争而与西方大国进行外交接触的情况,通报给了德国。德国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有关情报。尽管德国领导人不怀疑罗马尼亚的反苏动机,但他们仍认为在德国控制之外与西方大国单独接触的行动并无必要。德国担心这将加剧轴心国的分裂。因此,从一开始它就试图制止卫星国的单独行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德罗之间的猜疑和矛盾。1943年4月12~13日,希特勒在萨尔茨堡与扬·安东内斯库举行会谈,希特勒希望安东内斯库在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振作起来,为此他宣布德国最近将重新实施对俄军的粉碎性打击,只要有最后的可能就必须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斗争。希特勒要求罗马尼亚停止与西方大国的任何媾和谈判,要扬·安东内斯库解除米·安东内斯库外交部长职务,召回罗马尼亚驻马德里、里斯本和伯尔尼的外交代表。在希特勒的一再坚持下,扬·安东内斯库答应停止与西方大国的接触,但他要求德国在经济问题上作某些让步,用黄金清偿德国对罗马尼亚的欠款。扬·安东内斯库回到布加勒斯特后,只是责备米·安东内斯库行事不谨慎,并未按希特勒的意思解除他在外交部的职务。这进一步增加了希特勒对罗马尼亚领导人的不信任。为了必要时能要挟罗马尼亚领导人,希特勒分子还预谋用罗马尼亚的特种部队在罗国内制造混乱。据罗驻德武官格奥尔格证实,罗马尼亚的特种部队与德国的秘密警察之间保持着联系。德国在罗马尼亚的间谍机构不断加强,情报组织的任务要点中有一条就是“对政治活动家、政府成员和那些对轴心国持否定态度的人进行监视和侦察。本组织应随时与盖世太保保持联系”。所有这些再次证明,德罗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在进一步加深。

进入1943年后,德国与轴心国集团中其他国家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德军在战场上接二连三的军事失利,使其卫星国纷纷采取行动,为避免与德国同归于尽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