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19

第19章 女性生殖器肿瘤方(1)

子宫肌瘤方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肿瘤,35岁以上的妇女每4~5人中即有1例本病患者。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尤其在只有雌激素作用而无孕激素作用时更易发生。多数患者可无症状,仅于体检时才被发现;但粘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少数患者有腹痛及压迫症状(如排便或排尿困难),以及继发不孕;体检下腹可触及包块,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平。临床上常按肌瘤的生长部位不同而分为浆膜下肌瘤、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探测宫腔可发现其增长或变形,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和临床表现,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采用括宫术、雄激素治疗月经量多而肌瘤不大的患者;凡肌瘤较大、症状明显而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属于中医“癓瘕’、“月经量多”等病证范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胞宫,是其基本病因病理。而导致气滞血瘀痰积,常与外邪(如湿热)的侵袭,脏腑功能活动失调密切相关。病至后期,病人正气往往大伤(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而痰瘀仍留着不去。早期宜活血理气、破瘀散结、清热消痰;病人出血过多,正气大伤,则应攻补兼施,即活血化瘀、消痰软坚之时,适当选用补气益血填精之品,使邪去而正不伤。

本节选介消瘤系列方、灌肠消癓方等治疗子宫肌瘤有效验方计13首,临证时可视情选用。

1.消瘤系列方

【药物组成】①非经期方: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鳖各9g,昆布、海藻、丹参、刘寄奴、鳖甲各15g。②经期方:当归、地黄、白芍、茜草、刘寄奴、蒲黄炭、川芎各9g,丹参、紫草根各15g,阿胶、益母草各12g。

加减变化:若伴有气血虚弱者,在以上二方基础上加黄芪、党参等;湿热明显者加黄连、黄芩等;血热较甚者加栀子、丹皮等;伴有肝郁或经前乳胀、小腹作胀者加柴胡、郁金等。

【治疗方法】上方均水煎服,1日1剂。非经期方平时服,经期方经期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癓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2例。痊愈9例,占21.4%,均为单个小肌瘤。显效17例,占42.8%,其中单个肌瘤12例,多发性肌瘤5例。有效7例,占16.6%,其中单个肌瘤5例,多发性肌瘤2例。无效9例,占21.4%,其中5例为多发性肌瘤。总有效率为78.5%。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根治。临床观察发现,对子宫肌瘤以本方保守治疗,也能取得满意疗效。

【方剂来源】刘颖,等.子宫肌瘤42例临床治疗小结.天津中医,1989,(5):16.

2.灌肠消癓方

【药物组成】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各15g,□虫12g。

加减变化:肥胖痰湿盛者加夏枯草、法半夏备15g。

【治疗方法】水煎取汁,浓缩至100ml,温度在40℃左右(以滴在前臂上不烫不凉为宜)。灌肠前排空大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cm,用100ml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直肠。拔出后将臀位抬高,左侧卧位,保留2小时。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连续1~4个疗程。经期量多时停止灌肠。初期因不适应,可在灌肠后即有便意,数次后渐消失。治疗过程中有小腹微痛等症,提示药物已达病所,治疗效果较好。每个疗程结束后,妇检及B超复查1次,一般在经后3~7天进行。

同时结合中医辨证,以中药内服。其中脾肾阳虚型(月经提前、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面色泛白或虚浮,神疲乏力,白带量多,舌淡等)用党参、黄芪、山药、熟地、茯苓各15g,白术、川断、巴戟天各9g,陈皮7g,鸡血藤20g;气滞血瘀型(经行量多或不规则出血,色暗红或有瘀块,小腹胀痛等)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陈皮各9g,丹参、川牛膝各10g,桃仁12g,川楝子、香附、乌药各15g;肝肾阴虚型(月经提前、量多,色红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等)用生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煅龙牡、夏枯草各15g,女贞子、白芍各12g,丹皮、陈皮各9g。以上方药均水煎内服,每日1剂,疗程同灌汤消癓方。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瘾软坚。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54例,均为不愿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用上方内外合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月经不调27例中,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其他症状的改善有效率为100%。肌瘤体积的改变:治疗后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2%。

【经验体会】本方功可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燥湿祛痰,并结合辨证使用内服方药,内外合治,攻补兼施,且长期用药,故疗效甚为显着。

子宫位于下腹部,根据盆腔静脉壁薄、缺乏外鞘、中小静脉没有瓣膜和静脉丛多等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而且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因此设想,经直肠吸收的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使之直达病变子宫,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局部的药物有效浓度,且又避免了破坚攻瘀之品对胃肠的刺激。

【方剂来源】张杰,等.中药灌肠为主治疗子宫肌瘤54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10):44.

3.参芪龙牡汤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五味子、瓦楞子、龟板、黄芩各10g,黄芪、鸡内金各12g,生龙骨、煅牡蛎、制首乌各20g,玄参15g。

【治疗方法】月经提前者加二至丸;血多者加芡实、海螵蛸;痛经者加芍药甘草汤或失笑散。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58例患者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月经量多者39例,治疗后月经量减少35例,占89.7%;月经提前者20例,治疗恢复正常者17例,占85%;经期延长者9例,好转7例,占77.8%;痛经8例,好转5例,占62.5%;腹胀痛、腰痛36例,好转26例,占72.2%;原发性不孕2例,妊娠1例。头晕、乏力、贫血等症均明显改善。经B超肌瘤消失或总面积缩小1/2左右者占28例,缩小1/3者占19例,无效11例。

【经验体会】此病多于新产、经行不慎,寒邪凝泣不行或热邪煎熬成块,或气滞日久,由气及血,致腹中之血积结成块。采用益气养阴、软坚固涩之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肌壁间者疗效更好,浆膜下及粘膜下者较差。另外,服用本方后,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肌核均有效果。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了机体内的内分泌机能有关,从而抑制了其肌瘤的生长,使其逐渐缩小。

【方剂来源】叶青,等.参芪龙牡汤治疗子宫肌瘤58例.山东中医杂志,1988,(4):24.

4.归甲宫癌汤

【药物组成】当归、炮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怀牛膝各12g,王不留行、三棱各9g,昆布15g,苡仁30g。

【治疗方法】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血虚加鸡血藤、白芍;脾虚加自术、茯苓;肝肾阴虚加枸杞、桑椹、旱莲草。经期开始加用300%三棱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连用7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36例,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大小)72例,占52.9%;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明显缩小)37例,占27.2%;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或未缩小)5例,占3.7%;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2例,占16.2%。总有效率为83.8%。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产后胞脉空虚或经期血室开放,邪气乘虚侵袭,致气血郁结;或因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血虚气滞等,皆致瘀血留滞,渐积成癓。症见月经愆期,小腹疼痛拒按,或积块坚牢,固定不移。审因论治,当以攻为主,依据正气的盛衰,可攻补兼施,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治则以行气破血,软坚消积为主,或佐以扶脾、补肾、调肝,从而达到消癓散结之目的。

从本组病例分析,疗效好坏与肿瘤的大小及类别有关,肿瘤小者疗效较高,壁间肌瘤较浆膜下肌瘤效果较好。因此,对巨大肿瘤及腺肌病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方剂来源】吴定言.宫癓汤治疗子宫肌瘤136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1,(1):34.

5.加味攻坚汤

【药物组成】王不留行100g,夏枯草、生牡蛎、苏子各30g。

加减变化:若偏重于脾肾气虚,腰膝酸困、白带增多显着者加生山药30g,海螵蛸、自术各18g,赤芍、鹿角霜各10g,茜草9g;偏重于气血两虚,月经淋漓不断、劳累加剧者,加黄芪30g,海螵蛸、白术各18g,熟地15g,当归、白芍各10g,茜草9g;偏重于血瘀胞宫,下腹刺痛拒按者加桃仁10g,赤芍12g,丹皮、茯苓、桂枝各9g,水蛭6g;寒凝瘀阻冲任,少腹冷痛、得温则舒者加官桂、炮姜各6g,小茴香、五灵脂、蒲黄各10g,当归、赤芍各12g;气滞胞脉、痛无定处者加柴胡7g,当归、白术、赤芍、荔枝核各10g,莪术6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30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0例子宫肌瘤,经攻坚汤治疗后,自觉症状全消。其中6例经B超复查,子宫声象正常;4例经妇科复查,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血行瘀阻、气滞血脉、气虚血瘀是子宫肌瘤的主要原因。攻坚汤中王不留行为要药,入肝胃经,消肿止痛,功专通利,入血分,以通经散结,祛瘀消瘕;夏枯草独入厥阴,消瘰疬结气;苏子性主疏泄,是开郁利膈之良药。诸药合用,能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再辨别脏腑经络寒热虚实,配以相应方药,故对子宫肌瘤有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班旭升.攻坚汤加味治疗子宫肌瘤.新中医,1990,(1):34.

6.祛瘀消癓汤

【药物组成】当归、桃仁、三棱、香附各10g,王不留行、莪术各12g,夏枯草、生贯众、天葵子、川断各15g,生牡蛎、海藻各20g,昆布30g。

加减变化:伴乏力、心悸、气短之气血不足者加党参20g,黄芪30g;伴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加女贞子、杜仲各12g,旱莲草20g;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有味者加苡仁30g,并配合燥湿清热之品坐浴。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若以月水淋漓不断就诊者,用生化汤加龙骨、牡蛎、海螵蛸各20g,伏龙肝30g,三七粉(冲)3g,暂治其标。

【功效主治】祛瘀消瘕。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5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19例(42.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缩小2/3者)13例(占28.9%),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11例(占24.4%),无效2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本组病例服药最多者123剂,最少25剂。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属中医“癓瘕”范畴,为难治之症。本方三棱、莪术为动血之品,能动经血蕴积,煎熬成瘀,停于胞宫之血;贯众、冬葵子,既能破瘀消瘕,又能疗崩下血;昆布、’海藻、夏枯草、王不留行,活血调经为辅助;佐以开郁调经之香附,配补肝肾止崩漏之川断,合奏祛瘀消癓之效。子宫肌瘤属痼疾,病程长,显效慢,应长期连续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方剂来源】赵淑英.中药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天津中医,1989,(3):3.

7.活血软坚汤

【药物组成】丹参30g,泽兰叶20g,当归、川芎、白芍(或赤芍)各12g,三棱、莪术各10g。

加减变化:气虚加四君子汤;月经期加白芍、仙鹤草、艾叶炭;肾虚加续断、桑寄生。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多数用药在3个月左右取效。

【功效主治】逐瘀散结,养血调经。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经用本方治疗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0%。如一工人52岁,经量增多2年,妇检子宫如孕2个月大,质硬,表面不平,经A超和经期诊刮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因血压高而未能手术。西药保守治疗无效。症见头昏乏力,少寐多梦,腰痛,用基本方加续断、寄生。用药3个月后月经量减少,妇检和A超检查子宫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