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43

第43章 月经失调方(14)

【临床运用】运用本方治疗经前乳房胀痛50例,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愈44例。为88%;好转5例,为10%;无效1例,为2%;总有效率98%。

【经验体会】经前乳房胀痛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肝郁胃阻。治疗应以解郁疏肝,消胀健胃为法。本组50例经解郁活血汤治疗后,有效率为98%,效果良好。是否具有调整内分泌一卵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治疗本病时,应注意服药方法,要在感到胸闷乳胀之日开始服药,到月经来潮前1~2日停服,连服3个月或半年,否则虽有效但易复发。

【方剂来源】谷书云.解郁活血汤治疗经前乳房胀痛5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6):27.

6.加味乳胀散

【药物组成】青皮、陈皮、橘叶各12g,王不留行15g,枳实、郁金、香附各10g。

加减变化:经行先期,量多色红,属于血虚有热者,加荆芩四物汤;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属于胞宫寒冷者,加温经汤;经期腹痛者加元胡,制乳没;胁痛者加逍遥散;血瘀症状显着者加失笑散、丹参;乳房结块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白芥子;面肢浮肿者,加五苓散;肾阳不振者,加桑寄生、川断肉、菟丝子;肾阴亏损者,加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兼湿热者,加用知柏地黄丸。

【治疗方法】乳房症状出现时开始服药,每日1剂。症状消失则停服,作为1个疗程。下次经前期如有症状则继续服用本方,如无症状出现,则停药观察,以防受孕。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主治重度经前期乳房胀痛症。

【临床运用】如治一女,27岁,教师。1984年3月19日初诊。结婚1年余,尚未受孕,经前1周乳房作胀而刺痛难忍,经行则胀痛缓解,月经周期正常,舌边色紫,苔薄黄,脉弦细,证属气滞血瘀(原发性不孕症),始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处方:青陈皮、青橘叶、王不留行、炒枳实、黄郁金、制附香、台乌药、大丹参各10g,失笑散15g,京赤芍、苏藿梗、炒楂曲各10g。嘱服五剂而安。

【经验体会】用本方加减治疗经前期重度乳房胀痛症26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10例症状消失或受孕,15例症状好转,1例有反复而无效。说明本方值得进一步作临床实践观察。

【方剂来源】巢伯舫,等.以“加味乳胀散”为主治疗重度经前期乳房胀痛症的经验.江苏中医杂志,1985,(6):10.

7.加味平胃散

【药物组成】苍术20g,厚朴、陈皮、柴胡、代赭石、竹茹、菊花、牛膝各15g,当归18g,青皮75g,细辛5g,红花7.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汁分2次服,空腹时顿服。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要保持精神舒畅。

【功效主治】舒肝理脾,和胃降逆,引血平冲。主治经期顽固性头痛、呕吐症。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愈1例有24年经期顽固性头痛、呕吐史的患者。该患者自首次月经出现头痛、呕吐症后,24年间每逢月经来潮即出现上症,并周身不适,痛苦难言。虽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经用本方6剂,诸症大减,再服3剂,即能在经期上班。其后,以圣愈汤加味收功,3剂而获痊愈。

【经验体会】经期头痛、呕吐为临床多见,但持续24年顽固不解者实属罕见。中医认为本病乃气机不利,邪气犯胃,久病伤脾所致。故当以舒肝理脾,和胃降逆为主。方中以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和胃行气燥湿理脾;以青皮、柴胡破气疏肝,以解郁滞;代赭石、竹茹、当归、红花、牛膝活血调冲降逆,引血下行;细辛、菊花通窍而止痛。全方共奏舒肝破滞,燥湿理脾,平冲降逆,和胃止痛之功。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方剂来源】刘国文.顽固性经期头痛、呕吐治疗报告.黑龙江中医药,1985,(5):48.

8.柴芍止痛煎

【药物组成】北柴胡、酒炒香附、金铃子各6g,杭白芍15g,赤芍药、台乌药、延胡索各10g,炙甘草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主治经期外阴掣痛,牵掣两侧乳头疼痛。

【临床运用】本方系广西妇科名老中医班秀文先生验方。某妇女3年中月经前后不定,经量不一,色暗红夹紫块,经行不畅,每次均有乳房、少腹、小腹及外阴部疼痛,形似吊痛,呈阵发性发作。妇科检查未见异常。经用本方6剂,诸证悉除。

【经验体会】本病以经期外阴疼痛,并牵掣至两侧乳头疼痛,故名经行吊阴痛。班老认为本病多与肝气郁滞,冲脉气逆而起所致,尤以情志不遂,恼怒愤闷为诱因。故治当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中以柴胡、香附、金铃子、乌药等疏理肝气,畅志平冲;用赤芍、延胡索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用白芍、甘草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全方共奏解郁疏肝,活血调经,缓急止痛之功。临床用之颇验。

【方剂来源】班秀文.经行吊阴痛,妇科奇难病论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

9.经前瘙痒方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生地、防风、牛蒡子各12g,川芎、白蒺藜、何首乌、薄荷各9g,荆芥、蝉蜕各10g,黄芪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于经前5~8天开始,每日服1剂,连服10剂。下次月经来潮前5~8天再服10剂,连续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经前期瘙痒症。本方具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临床运用】本组17例,主要表现为经前期3~5天周身瘙痒,入夜加重,经前1天尤甚,伴有心烦、口干咽燥、周身不适,少数患者有皮肤烧灼感,经至痒轻,经尽痒亦消。用本方治疗,结果:痊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体会】经前期瘙痒,现代医学对其病因认识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激素的周期改变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排出有关,治疗常用激素类药物为主,控制症状有效。运用加味当归饮治疗本症,不仅效果比较显着,而且疗效巩固,很少复发。

【方剂来源】李爱华,等.当归饮子加味治疗经前期瘙痒17例.河北中医,1990,(1):34.

10.经行痒疹方

【药物组成】薄公英15g,野菊花12g,忍冬藤、生地黄各20g,赤芍、丹皮、紫草茸、防风、连翘、凌霄花,白藓皮各10g,生甘草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本方同时,并针刺三阴交、曲池、合谷3穴(强刺激泻法)。痒疹消退后,应以调和营卫,凉血解毒为法调理善后,以绝病根,一般宜连用3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散风解毒。主治经行痒疹。

【临床运用】本方系广西妇科名老中医班秀文先生验方,临床用治经行痒疹多获良效。如有1妇女每因月经而全身发痒,出现红色皮疹,忽起忽落,其月经前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暗红夹紫块,并伴见乳房、少腹、小腹胀痛,心烦易躁,胸胁苦闷等症状。经用本方3剂,并刺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3日患者痒疹全部消退,经用调和营卫、凉血解毒等药善后治疗(每月6剂药)3个月,病未再发。

【经验体会】班老认为诱发本病的原因甚多,但总的来说火热之毒郁闭于营分,从血络透出肌肤是其主要病理改变。妇女经期而见痒疹,多与肝郁化火生风,闭郁于营血有关。故本方总以清热凉血,散风解毒为法。用蒲公英、野菊花、紫草、丹皮、赤芍、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忍冬藤、连翘、防风、凌霄花、白藓皮等以散风清热解毒。全方共奏凉血、祛风、解毒之功,故获良效。

【方剂来源】班秀文.经行痒疹.妇科奇难病论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

11.加味五皮饮

【药物组成】桑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生姜皮各10g,桂枝3g,益母草、黄芪各30g。

加减变化:呕吐者加半夏10g;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白扁豆各15g;胸脘闷胀者加厚朴、苍术各10g;咳嗽者加五味子15g,细辛3g;腰胀冷痛者加枸杞,菟丝子各15g。

【治疗方法】上方水煎内服,1日1剂。

【功效主治】补益脾肾,利水消肿。主治经行水肿。

【临床运用】本组30例,40岁以下者26例,以上者4例。面部浮肿15例,四肢浮肿3例,下肢浮肿10例,全身浮肿2例。辨证属脾虚型14例,肾虚型12例,脾肾两虚型4例。疗效:服药2剂消肿者12例,3剂消肿者9例,4剂消肿者5例,6剂消肿者4例。

【经验体会】本方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五皮饮加味而成,重在补益脾肾,利水消肿。但水肿的病机复杂,临症需灵活加减运用。

【方剂来源】程润泉,等·加味五皮饮治疗经行水肿·四川中医,1988,(11):34.

12.活血达营片

【药物组成】莪术100g,大黄、赤芍各30g。

【治疗方法】以上剂量,为1日量,制成糖衣片分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主治少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

【临床运用】本组26例,经治疗后,有4例在第1周期即控制,下月未再发作,一切如常;有7例经第1个周期治疗后,哭泣减少,呆滞减轻;其余均连续治疗2~4个周期后病情方得控制,一切如常。随访5年中,有4例已考取大学,月经期、量、色质亦趋正常。血液流变学方面,在发病时其全血比粘度、还原粘度和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均明显高于正常同年龄者。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或接近正常。

【经验体会】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少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有效,因其临床表现多属“实证”,“热证”。至于精神病人在临床上所表现之血瘀证象,从实践中体会到与其它疾病之血瘀不同。如《证治准绳、蓄血篇》云:“夫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淤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多”。在这一理论启示下,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少女周期性精神病,用以调整血运功能,使污血得以祛除,从而促进患者机体的气血平衡,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至于活血化瘀治疗本病所以能获效,上述只是一种推理,其真正获效的有关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方剂来源】周龙标.活血化瘀法治疗少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11.

13.瓜蒌乌药散结汤

【药物组成】瓜蒌15g,乌药、没药、皂刺、甲珠、元胡、香附、木香各10g,当归、郁金各12g,甘草6g。

加减变化:经前少腹刺痛,痛过于胀者,加莪术、红花、琥珀;经前少腹隐痛喜按者,加官桂、吴茱萸,党参;青春期、更年期病人,加枸杞子、生地、女贞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汁分早、中、晚3次温服。要求在月经来潮前1周用药,持续到月经停止,1个周期为1疗程。

【功效主治】舒肝理气,通络散结。主治经期乳房胀痛。

【临床运用】以本方共治疗经期乳房胀痛患者144例。其中,显效(用药2个疗程,症状消失,连续2个月未再发作者)42例,占29.1%;有效(用药3~4个疗程,症状减轻或消失,连续2个月未再反复者)78例,占54.2%;无效(用药5个疗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者)24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经验体会】经期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不舒,郁怒烦躁有密切关系。由于情志失畅以致肝失调达,冲脉失畅,经络瘀滞,气血凝结于乳房而得。故当治以疏肝畅气,通络散结。方中香附、乌药、木香等疏理肝气;没药、当归、甲珠、元胡、郁金等活血理气,通络祛瘀;瓜蒌、皂刺等通络化滞,软坚散结;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肝气,解郁滞,祛瘀血,通经络,散包结而止痛之效。

【方剂来源】王德安.瓜蒌乌药散结汤治疗经期乳房胀痛144例报告.黑龙江中医学院,1984,(6):25.

14.加减当归四逆汤

【药物组成】当归20g,桂枝、木通各10g,白芍12g,细辛8g,大枣5枚,甘草5g,硫磺3g(另包)。

加减变化:肿甚加黄芪30g,泽兰12g;寒甚加制川乌10g;瘀血甚者加珠甲10g;血虚者加阿胶12g。

【治疗方法】于行经前7~14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硫磺研末,每次用汤药送服1.5g,每日2次。行经开始即停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宜连续治疗1~2个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散寒、通阳、活血、利水。主治月经周期性水肿。

【临床运用】本组34例,多在行经前7~14天开始感颜面部发胀,继则眼睑浮肿,日益加重,甚则波及全身,为凹陷性水肿,亦有双下肢为甚者。经用本方治疗,结果:1个疗程痊愈者22例,显效8例,好转4例;2个疗程治愈6例,显效6例。两疗程共治愈28例,治愈率为82%。

【经验体会】月经周期性水肿属中医“月经前后诸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常因肝郁气逆,寒凝血瘀,水道不畅所致,故治疗当理气活血,散寒通阳,利水消肿,方与病机合拍。本方即具此等功效。临床证实,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喻峰.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月经周期性水肿34例.北京中医杂志,198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