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戒子篇》中开宗明义地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在《举措第七》中讲:“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诸葛亮把“静以养生”延伸到“务在养神”,“静”与“神”两个字上。如再明确一点讲即落实到人的为人生,并强化人的实践行动精神上理解。这就是深化到“静”与“动”的辩证哲理的高度上认识。道教有一部《清静经》讲:“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将静,而心忧之,人心将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与会其道……是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讲:“上药三晶,神与气精。……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呼吸育清,出玄人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诸葛亮所讲:“宁静致远”就是要达到“气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诸葛亮修性养生“务在养神”,“养神求生”,“神”与“生”即是强身祛疾,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要解诸葛亮“宁静致远”一定要旁证博引,人手其内,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宁静致远”的玄妙哲理真谛。可见诸葛亮所论“宁静致远”理论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志
“澹泊”的“澹”字,可解为“淡”字。“澹泊明志”也可以解为“淡泊明志”。从历史文选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对“淡泊”也作过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淡泊明志”在孔孟儒家学说是讲:“格物致知”。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养生,教化和学养合一的一代“智圣”。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一生,为蜀国安邦兴国,躬行实践。诸葛亮“淡泊明志”思想在《将苑五十篇》中专门讲了八个方面:“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日,贪而无厌;二日,妒贤嫉能;三日,讒信将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日豫不自决;六日,荒淫酒色;七日,奸诈而心怯;八日,狂言而不以礼。”上列是诸葛亮对“淡泊”的具体之解。他又在《将忠篇》作了总结性的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与儒家所讲“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诱惑。“六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产生贪痴的烦恼根源。
如一个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净就放不下“万缘”,“万缘”即“物欲”。“物欲”不“格杀”,清静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杀”“物欲”。《通书》讲:“无欲则虚静动直。”
“淡泊”已作了多层次的论述,接下来再解“明志”。“淡泊明志”单一就字注意,为志向抱负的注家是大有人在。但对诸葛亮“淡泊明志”从养生哲理角度这一层次上解“明志”,查遍文选凤毛麟角,鄙人想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诸葛亮“明志”的理论深层。我辑录鬼谷子论“养志”、“养志气”,在理解诸葛亮“淡泊明志”上能触类旁通。鬼谷子讲:“养志则心通矣。”“必先知其养志气,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对应不猛,对应不猛则失志,而心志虚,失志而心虚,则丧其神矣。”《黄帝内经》讲“心主神明”。由此可见,志坚才能神旺。诸葛亮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坦诚地直言:“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晚清有位八指头陀诗中讲:“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八个字也可以讲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所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最可贵的闪光点是落实到人的行动中去。诸葛亮解《阴符经》时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在《治国第一》中讲:“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诸葛亮修性养生并非是单纯为了延长寿命享享清福,他是一位深知在躬行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人智圣。
北宋有一位著名哲学家、大预测家讲:“人生所贵有精神。”毛泽东讲:“人要有一点精神!”诸葛亮勇于实践,敬业授命,报效祖国,后在“五丈原”血战沙场上归天。与诸葛亮拼杀疆场的对手司马懿赞扬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奇就奇在他的“明志”即高尚的精神上。
糊涂修身相伴人生
一、知足常乐
忧郁是健康的大敌。人生在世,风雨百年,会历经种种不如意事,若把诸多不快都隐藏在心里,时间一长,难免就会生出病来。巴西老年病专家戈麦斯经过长期的观察指出:“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会引起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胆固醇的产生,它除了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外,还会加速产生单胺氧化酶,加快人体衰老进程,造成麻木、沮丧、疲倦。”
忧郁者控制情绪和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差;体质不佳,所患慢性躯体疾病多;不良嗜好多,保健意识差,大多沾染酗酒、吸烟等坏习惯,使他们的体质不断下降,癌症、心脑血管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肝炎等不请自到;经常性的情绪低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强烈抑制,长此以往,哪有长寿之理?
而快乐则可以助人长寿。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者,即使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健康地生存。这主要是因为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机体调节免疫机能,对抗不良事件打击,使我们身体内部的器官运行得更协调,使我们的血压更稳定,血液循环更畅通。所以我国民谚中有“笑一笑,十年少”的精辟比喻,西方社会流传着“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
所以,忧戚者短命,快乐者长寿,这是大自然铁的健康法则。洪昭光教授说过,长寿者所依的方法有很多,但没有一个长寿者是心胸狭窄、性格悲观的。的确如此,长寿只青睐于能够放下心理负担、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90有余,却身体硬朗,思维敏捷,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人们问起季老的长寿秘诀,他便回答说:“心里没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澳大利亚年纪最大的寿星洛基特年已112岁,被他所居住的维多利亚州的本迪戈市人看做是“镇城之宝”。1891年出生的洛基特从前是一位农夫,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次负伤。在他的生日庆典上,身体依然十分硬朗的洛基特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当人们问到他长寿的秘诀时,洛基特毫不犹豫地说:“保持乐观,永远都不要着急!因为忧虑会令你折寿。”
我们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应该善于找乐,善于满足,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忧郁源自于对“失去”的难以忘记和对“难得”的无法释怀,但你应该知道,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幸福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活中的得失,而在于他的心境状态,他的健康水平,他对自我生活的满意度。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何尝不是一个圆满的人生呢?!
2、修身美谈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中庸》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感人。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美·畜兰克林
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
——法·拉罗什富科
百年契约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希望能给孩子们幸福生活。经过努力,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农场主。那块地丰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陡峭的悬崖,崖下河水清清。
一次,父亲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巡视。孩子才五岁;见到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中午时分,父亲四处寻儿子不见。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儿子——可怜的孩子已坠入危崖,溺水身亡。
遭遇如此不幸,他简直要发疯了。为了能够天天“看见”儿子,他在庄园里垒了一个小坟冢,每天黄昏步行到墓前,伫立在风中忏悔。
这一年是公元1797年,几年后,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转卖自己的庄园。当时,他对买主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请务必写入契约:我儿子的墓必须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掉。”
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多少年过去了、土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十茬,百年流转,孩子的名字都流失了,但是孩子的墓在一张契约的保护下,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