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有着繁荣的金融贸易和发达的加工业、交通业及城市能源供应。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除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外,香港的民间环境保护活动日益活跃。在香港,民间环保团体分为3类:(1)全港性组织,如长春社、地球之友和绿色力量;(2)区域性组织,如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和工人健康中心;(3)许多附属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和学校的保护环境学会。
成立于1968年的长春社旨在“关心生态、保护环境”,使地球生物能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它出版的季刊《绿色警觉》尝试从科学、文化、社会各个角度透视环境问题。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简称WWF)是目前香港规模最大的民间环境保护团体,提倡及促进保护大自然和一切自然资源。WWF在香港仅存的大片湿地——后海湾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生物教育中心,为环境研究和教育不遗余力地工作。
地球之友于1983年在香港注册成为慈善团体,其宗旨为照顾地球及其居民,它的环境保护运动主要着眼于臭氧和热带雨林,出版的季刊《一个地球》发行量4000份。
中国台湾的民间环境保护活动也十分蓬勃,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有3类:(1)有官方支持的组织,如著名社会活动家张丰绪任会长的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和台湾环境保护联盟等。(2)财团法人性质的基金会,如绿色消费者基金会、美化环境基金会、新环境基金会等。(3)专门性的学术团体,如野鸟学会、环境工程学会、环境卫生学会、环境绿化协会、海洋保护学会等,这些团体包括了学术性、教育性及政策游说性的机构。有的还在台湾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而且其他性质的民间组织如女青年会也开始关注起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风起云涌的校园环境保护——
青年几乎占世界人口的30%。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我们青年共同的未来不但需要政治上所创造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需要一个安宁和谐的自然环境。青年的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和延续的重要保证。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里约宣言》告诉我们:“应调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培养全球伙伴精神,以期实现持久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亿万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中国是一个环境大国,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广大青年已成为这项国策的响应者和实践者。
1994年4月22日,美国副总统戈尔于“地球日”发起了一项《有益于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GLOBE)》,邀请各国青少年参加。该计划主要是动员各国青少年和儿童通过观察和收集当地的环境数据,通过电脑处理后进行交换,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全球环境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计划。
中国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青年环境论坛”,并就“中国青年与环境保护”和“青年企业家与环境保护”展开讨论。各地成立了诸如徐州矿务局中学生环境保护小记者团、武汉大兴路小学红领巾环境观测站等非政府组织,并都获得了“全球500”的荣誉称号,促进了与世界各国青少年的交流和合作。
青年大学生更是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首都高校已有几十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组织,曾组织过“跨世纪青年绿色志愿者联谊活动”,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历史重任。1995年,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了“爱心万里行”长征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心风尘仆仆奔波了1个月,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首都高校环境社团联合组队去云南山区,保护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每年一届的中国青年环境论坛学术会议上,青年环境科学家们会聚一堂,发表了《中国青年环境宣言》……
在具有百年优秀历史的北京大学,与环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社团将近10家,如北大环境与发展协会、绿色生命协会、爱心社等。
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成立于1991年5月,现有会员共410余名,遍及北大所有院系,是北大科研水平最高的学术社团之一,也是北京高校最早成立的环境保护性公益社团。多年来,环发协会兴办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环境活动。例如编写《环境·污染与健康》在校内广泛传阅;编写《北京大学校园环境报告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北大的水、空气、噪声和辐射污染进行了全方位地观测分析,引起了广泛关注;组织会员参观过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源保护,考察了龙庆峡、康西草原等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还曾赴鞍山钢铁厂、北京炼焦化学厂和山东嘉祥县造纸厂进行调查研究,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张家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黄土高原温带落叶阔叶林等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大量的活动丰富了协会会员的经验,也及时充实了协会的材料库。此外该协会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文化节;协会还曾举办“可持续发展青年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座谈会”、“环境科学图片展”等,参加过国际生物多样性会议、中日环境教育研讨会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重庆大学“绿色家园”协会的会标是蓝、绿、黄三片树叶,蓝色代表洁净的天空,绿色代表青山绿水,黄色代表土地;河北经贸大学的“自然之子”协会钟情于大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应当成为大自然的卫士;吉林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认为,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如果我们都缺乏环境意识,就更谈不上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云南大学“唤青社”在云南撒播绿色的希望;辽宁师大“爱鸟协会”宣言——没有鸟的城市是座可悲的城市,同样,不爱护鸟的人,是可悲的人。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环境保护浪潮吸引了大学生充满热情、充满憧憬的目光。他们不仅密切注视国内外的最新环境保护动向,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有关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实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
我们要同各国青年携起手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虽然我们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共同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成长。高耸的山峰是地球的筋骨,奔腾的江河是地球的血脉,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青年用坚挺的脊梁撑起世界屋脊,把激荡的热血注入海洋的脉搏……让江河欢畅地奔流,让树木自由地成长,让动物安宁地生存,把茂密还给森林,把蔚蓝还给天空,把青春美丽还给地球母亲……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维护和平,扎扎实实地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向人类共同的未来。
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12月,在北纬56°的哥本哈根,举行了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次大会被人们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大会主要内容是关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会上,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