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才是人生的原貌,我们人类最后的喜悦,就是回忆过去所经历的痛苦经验。
——阿尔夫雷德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垂青史的范仲淹,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道德文章,称之为封建士大夫中的“第一流人物”,应是当之无愧的。
范仲淹幼时家贫,每日3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冷凝后划为4块,早晚各吃2块,这就是“断齑划粥”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发愤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遂功成名就,27岁中进士,武官任至枢密副使,文官任至参知政事。地位变化了,他却始终自奉俭约,以致身死之日,“身无以为俭,子无以为丧”。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己,厚以待人。他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任满离职时,“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后来,经略边防有功,朝廷赏赐金银甚多,他却全部用来分赠将佐。晚年,子弟打算在洛阳为他修建一住宅,作为致仕后养老之用,他却极力反对,对子弟们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平时,“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范仲淹晚年自请罢相后,在61岁那年做了杭州知州。这时,他用自己所积蓄的俸禄,在苏州近郊买了千亩良田,名曰“义田”,建义庄,用义田的收入专门养济族中穷人,使之“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丧皆有赡”。
宋仁宗天圣年间,范仲淹在他的故乡苏州,一位风水先生向他建议,街南头为龙头,街北头为龙尾。卜居街南,子孙可世代科甲不断。范仲淹却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于是就在街南头建孔庙,设府学,聘请名儒胡瑗来此讲学,为地方造就人才。
“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歌严光之歌而歌范仲淹,则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