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44

第44章 一生的自学习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富兰克林小时候非常爱学习,可他只上了2年小学,12岁开始就到哥哥开的印刷所当学徒。在印刷所,他浏览了许多著作,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还经常学写文章。15岁那年,哥哥筹办了一份报纸,富兰克林想在上面试一试自己的文笔。他想,哥哥肯定不会采用自己的稿子,就化名写了一篇文章,半夜里悄悄放在印刷所门口。第二天,哥哥果然发现了,请人审阅觉得不错,给发表了。以后,富兰克林常常如法炮制,瞒着哥哥发表了不少文章。

17岁时,他离开家乡到费城一家印刷厂当工人。他良好的自学习惯一点没变,尽管收入很少,还是千方百计省出钱来买书。有时为了买书,就要饿上一整天。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饿得走不动了,就把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给了她。这一来,他自己就饿肚子了。但是他拿出书来,心里想:对我来说,只要不饿死,读书的滋味比面包好多了。

富兰克林不但学习努力,做事也非常勤快踏实,从不偷懒,大家都很喜欢他。看到他这么爱学习,有的人就主动借书给他。富兰克林对借来的书十分爱惜,从不乱折乱涂,有破损处还主动修补好,所以大家更乐意把书借给他了。

富兰克林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订了个小本子,专门记录道德修养方面的过与失。每天早晨,他还要订好当天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晚上自我检查。从17岁开始,天天如此。

富兰克林靠着自学,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阅读各种著作更加方便。他聚集起一帮好学青年,每当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共同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定期宣读各人所写的论文。大家学习的劲头很大,讨论的问题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但大家所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有时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谁也解答不了。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富兰克林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建议大家把藏书都集中起来,互相取自己所需的借阅,以此让大家读到更多的书,增加更多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富兰克林拟订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到处筹集资金,在费城建立起全美洲第一所公共图书馆。

富兰克林挤出分分秒秒的时间,不断学习,为在生命的航船上扬起知识的风帆、驶向科学王国的彼岸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1746年,英国学者斯宾士在波士顿做电学表演实验。富兰克林也去观看。实验结束后,斯宾士把一部分仪器送给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对电学的浓厚兴趣被激发了,又托人从伦敦弄来一只莱顿瓶,从此闯入了电学这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富兰克林是做物理实验的能手,不到几个月,就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总结出电荷有正电和负电两类,为定量研究电荷的性质打下了基础。接着又进一步提出,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为了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他冒着危险做了著名的“电风筝”实验,证实天电和地电是完全一样的。弄清雷电的性质后,他发明了避雷针,在科学史上写上了人定胜天的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