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步的历史是由那些不愿向失败者俯首称臣的人写下来的。
——西祖
著名杂文家、散文家、鲁迅研究专家唐弢说:“无论读书做事,都要磨砺以须,不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埋头苦干,终有达到目的的一天。”
唐弢同志,1913年3月3日出生在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几代都不识字。由于家贫,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13岁时到了上海一个远房姑父家,在那里他系统搜读《南社丛刊》和《国粹丛书》。《国粹丛书》印的多数是宋、明两朝遗民的著作,有的是文集,有的是史乘。那时他开始注意历史——尤其是明史。后来先后住在和亲戚有关的3家店铺,与店员和学徒同住在店铺后面的阁楼或者堆栈里。白天去上学读书,晚上回来也不怕店员和学徒的干扰,依然埋头读书。学校是英国人办的,名叫“培玉”学校,聘请名儒为师。别的同学每篇文章五六百字,他有时写到三四千字。他勤学苦练,文学功底日渐深厚。
唐弢16岁时,考入上海邮局当了邮务佐(拣信生)。邮局附近有一个全国闻名的东方图书馆,他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吸吮知识养料。
唐弢同志从20岁起,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写作。50多年来,正因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得以出版了《投影集》、《落帆集》、《晦庵书话》、《海山论》和《莫斯科抒情及其他》等著作。
1983年,唐弢同志在《投影集》序言中写道:“我并没有放松从各方面试验对风格的追求”,“一个作者的最大敌人,正是他自己铸成的模型,他必须时时努力,从已定的模型里跳出来。为了解脱这灵魂的羁绊,我至今还在挣扎。”这挣扎是没有完的,持之以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