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尊老爱幼
47682700000098

第98章 犹太人对孩子的爱护(1)

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犹太人

犹太人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凭着聪明勤劳而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拥有着出色的成绩。无论是在金钱方面还是智慧方面,都是富有的。犹太人有他们自己的家教秘方。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家里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美)爱默生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入秋后,河蛙咕儿咕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孙漂流记》《悲惨世界》等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一本著名的书,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引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功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马克思教女之道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马克思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歌德受教于父母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歌德

歌德(1749—1832),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列宁的父母教育子女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需要从小事做起。

——列宁

列宁的父亲曾经当过教师,后来担任辛比尔斯克市的国民教育视察员。他性情坚毅而又善良,对己对人都有严格要求,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无限忠诚的爱。他给自己的孩子作出了榜样。

列宁的母亲是一个孤儿,靠自学学完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还学会了德语、法语和英语,自修了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学会了钢琴和音乐。她多才多艺,性情快活而和蔼,性格刚强,有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她理解孩子,深爱孩子,善于使自己儿女的童年成为幸福而快乐的童年,但却无溺爱。她是孩子们亲爱的妈妈,也是亲密的朋友。

列宁的父母将六个子女培养成为有崇高理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个都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怎样从小开始教育孩子的呢?

要使每一个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列宁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遵循的重要原则。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从五岁开始就教孩子读书。当每一个孩子刚一学会俄语(说、读和写),母亲就马上教他们学习外语;而三到十岁的小孩子最容易记住单词和学说话,这个年龄只要半年最多一年就能学会用外国语讲话。

他们力求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父亲向孩子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阅读的书籍,订阅了各种儿童刊物,他们的家庭图书馆有很多藏书,孩子们还从市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书是他们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它以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丰富了孩子们的头脑。

他们总是十分注意使孩子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因为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幼小的孩子,母亲在教他学习外语时总是一边玩一边学,把学和玩结合起来。空闲的时候,还和孩子玩猜字谜、作答题游戏,以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动脑能力。父亲还很关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当他发现二儿子过于轻松地就学会了所有的功课,反而十分担心,恐怕这样会妨碍他刻苦勤奋学习的品德和应有的学习责任感。于是便带他去参加一个小学的毕业典礼,看校长给一个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让他看一看毕业典礼的庄严场面,学习那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勤奋学习的精神。

他们还很注意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给童年的列宁安排了一张书桌供他学习之用,后来又给了他一个书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一个学习的天地。那里非常整洁,所有的书、文具、作业本都放得整整齐齐。这也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由于无休止地寻找乱放的课本、笔记本、钢笔、尺子等等,就容易使孩子情绪烦躁,妨碍学习。

列宁的父母相亲相爱,家庭气氛和睦快乐,他们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们也深爱并尊敬父母亲。有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母亲从小就从玩玩具作游戏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稍大一点就帮助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母亲还教孩子们劳动技能,教儿女们使用针线,简单地缝补自己的衣服。女儿们稍大一点就教她们编织、刺绣和缝纫。女儿玛利娜回忆小时候,坐在母亲身旁,手里拿着一块镶边的手帕,觉得这工作没有趣味,想到院子里去玩。妈妈一边干活,一边用温柔的话劝她留下,用讲故事来增添劳动中的趣味,于是玛利姬就顺利地完成了。

父亲能够很好地使用木工工具和镟工工具。他教孩子们学习手工劳动,男孩子稍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刨子、锯子、凿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像框、盛面包的盘子,用硬纸壳、木头、锡和箔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极少数例外)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更热爱劳动。

每年,母亲都要和孩子们一起用硬纸板和彩纸为新年松树做装饰品。在制作五彩缤纷的装饰物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好,这里还包含着劳动竞赛,看谁手更巧,更有创造性,制作更精美。集体劳动的方式很多,如帮助大人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整理果园等等。整理果园的劳动更具有乐趣,孩子们在这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生活习性,各种各样绿色的果树、彩色的花朵,使孩子们心旷神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为花草树木浇水的劳动,用木桶在井里打水,提着喷壶将水送到指定的地方,既快又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甘落后。

多才多艺的母亲从小就教孩子们唱歌、欣赏音乐、学钢琴。他们会唱许多歌曲,夜晚在家里尽情地唱,假日去森林、河岸郊游时还组织二重唱、三重唱。女孩子都学会了钢琴,常常在唱歌时伴奏。

父母还鼓励孩子们学习绘画,亚历山大和奥利姬最有兴趣,也画得最好。全家常常一起到伏尔加河岸、到森林中旅行,观看远近的白色浮冰,金色和啡红的日出和日落。父母希望孩子们和他们一样在大自然中接受美的感受。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学习游泳,每一个孩子七、八岁时就能游过一条不太宽的小河,第一次横渡小河时总有一个大人陪同。以后,孩子们要逐渐学会一动不动地仰在水面上;抱着头朝下跳入水中;潜入水底并摸上一团水藻;一只手举着袜子或鞋子过河,不能弄湿;一鼓作气游到小河口(差不多有一公里)。于是,每到夏季,孩子们晚上临睡前都要到河里去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