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自然与城市
47688900000027

第27章 三者的可持续发展(1)

现代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的广泛的投入应用。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据现在对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量来估算,石油大约将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还可以供应约150年。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现代经济命脉瘫痪,从而葬送掉现代化城市。解决能源危机,必须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化石能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从而实现人类、自然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的。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

能源的基础性作用

能源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能源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引起了人类生产技术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木炭时代到煤炭时代,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以至原子能开发和各种各样新能源登上能源的消费舞台,都曾使几近停滞的文明开始新的发展。

现代人类社会依赖两种能量的供应:1.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2.维持社会生产力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第一种能量便是食物。在人体内部,各种物质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它们不断地发生着化学变化,为此必须有促进化学变化的热能,这就要从食物中摄取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这些物质经转化而在血液中慢慢“燃烧”,使之产生氧化热,以维持必要的体温。由此而得的热能,通过使用肌肉这一“机械”而转化为运动能,以从事活动和工作。

三者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食物中必须有蛋白质,有钙、铁等矿物营养素。它们构成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原材料,靠它们制成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生命要进一步进行运动,则必须供给燃料,即能量,这就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个人只要失去能源的供应,就将无法生存。

第二种能量则是人类进行生产所必须具备的能源,它和原材料、生产工具共同构成了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只要有了资金、材料和劳动力,社会建设就不存在问题了,如果没有能源,人类就不能建设城镇、村庄,不能制造机器,不能开动火车,不能从事各项研究活动。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煤炭、石油或铀等能源好比现代社会的米、麦和面包。离开了能源,社会就将停滞以至灭亡。

人类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现在,一般都把每人每年平均能源消费量作为大体衡量该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因为能源消费增长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正面关系,这就是说,能源消费增长,会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而个人收入增加又意味着对商品和社会服务有更大的需求,这就又导致消耗更多的能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地球上的能源种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前者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后者则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存在于自然界中,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利用,而每一种新能源的被发现和被利用,又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能源的变迁史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从能源的利用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原始阶段(火的利用)、木材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代和最后能源时代。煤炭和石油属于化石能源,它们的发现历史已相当悠长,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煤炭,希腊2000多年前也开始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近代才达到实用化的地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对煤炭燃料的开发利用,直到20世纪前半期,煤炭始终占据能源的权威地位,统霸着热源、动力源和电力源。可以说,产业革命以后,文明的发展是靠煤炭推进的。

19世纪末,石油开始开采。1859年,美国人多列依库开发油田成功,使长眠于地下的石油成为大量供应的燃料。尤其是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发明,使得石油制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更加迅速地推进了机械文明和近代文明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石油最终动摇了煤炭的权威地位,在能源消费结构内跃居第一位,占50%以上。现在,大多数工业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作能源,正因如此,每当石油出现紧张时,人们就普遍关心起能源问题来。

今天,人类利用的几乎完全是非再生能源,因此,人们迟早要面对化石燃料完全耗尽这样一个现实,必须探索新的能源。化石能源必将逐步过渡到最后能源时代。据专家预测,2070年以后,世界将进入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和核能、增殖堆等能源为主导的“最后”能源时代。

能源危机日趋严重

当今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资源都是亿万年前古代太阳能的积存,远古的生物质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生长,但是经过地壳变化,翻天覆地,这些生物质被埋藏在地下,受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慢慢地变成了碳氢化合物,这是一种可以燃烧的矿物质。

然而,这种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壳的巨大变化,已不可能在地球上再次出现。尽管今后仍会有地震发生,而地球本身早已进入了稳定期。否则,像过去一样的造山运动,恐怕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说,现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只能是用一点,少一点,这种天赐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值得人们珍惜。

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一些国家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中国的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大多数尚未很好地开发利用,若能合理开发,将是弥补电力不足的好出路。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水电开发又开始重视,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没有更多的廉价石油和煤炭供火力发电,及早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水能资源,把电力工业和基础农业同时发展起来,将是现实可行的。例如巴西在发展水电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如瑞士、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水能资源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能资源尚未大量开发利用。我国的水能利用率仅及印度的1/2。加速水电开发势在必行。发展经济需要能源,但是从上述能源资源看,经济增长不能无限增加能耗。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一些靠消耗别国能源资源的国家,不加节制地增加能源用量不是长远之计,明智的办法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能源。因此,美、日、德、法等国,在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方面加大了投入。实际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渐做到经济有增长,能耗不增加,甚至有的国家总能耗还略有下降。它们已经认识到天赐资源有限,何况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大部分靠进口。如日本,国家小,资源不足,不能靠拼能源去增强经济实力,只能从技术上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综合利用,使物尽其用,毫不浪费。

我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紧迫感还不强,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例如,我国比欧洲国家的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低20%;在农业方面约差10%,工业方面约差25%,民用商业方面也差20%。发展中国家浪费能源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技术越落后,浪费也越大。

化石能源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同时也是多用途的宝贵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除作为燃料使用外,就经济价值而言,作为化工原料更为合理。剖析这些物质的成分,它们都属于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合成的好原料,可以制造合成纤维、塑料、橡胶和化肥等等。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些宝贵资源都燃烧掉,将来子孙后代搞化工合成就没有原料了,岂不要遭后人唾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应有长远的考虑。

如果20世纪70年代节约使用化石能源,是从防止世界产生石油危机考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不仅是考虑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产生的影响。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并提出了《21世纪议程》。我国人口多,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虽低于外国,但是绝对排放量却居世界第三位,当然不可忽视。亚洲地区新兴国家较多,能源消耗量大,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不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直线上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令人忧虑,我国几乎40%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威胁。主要是因燃煤过多而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过高引起的。酸雨对农林业影响巨大,仅南方江、浙7省因酸雨减产的农田就达1.5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亿平方米,林业及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这难道不惊人吗?所以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国际上每年都有能源环境方面的会议,关于使用化石能源的排放标准已有许多限制议案。人们越来越关心这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能源与环境政策制定者正在研究对策。关键还是要在技术上采取措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烟囱林立,人们把烟雾腾腾的伦敦称为“雾都”。然而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个雾都?

在20世纪,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世界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政府都把《21世纪议程》当做制定政策的依据。各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迫切需要解决能源问题的焦点上,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目的,进行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攻克难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防止环境退化,各国共担责任。”中国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最近几十年以来,人们经常可以在传媒中看到“能源危机”的警示。所谓“能源危机”,是指现在人类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化石能源)耗尽时,还没有找到替代能源这样一种危险。

能源危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这样两个事实——能源消耗量的直线上升及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的能源使用量比1900年大了30倍,这一统计还是属于比较保守的。

由于世界人口的2/3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的能源消耗只等于富裕地区市民的1/8,他们正在大力工业化,能耗量增长极快,他们有权利要求避免繁重的劳动和单调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能源奴隶”来代替。

早在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作过一项估算,那时每个美国人使用的动力如果产生于体力劳动,则相当于古代150个奴隶的劳动量;20世纪70年代,这个数字已增到将近400个奴隶;至2000年已推进到1000个。这些能量所做的,就是过去奴隶曾做的劳动,如烧饭、送人往来、打扇、司炉、浆洗衣物、清除垃圾、演奏音乐以及其他家务劳动。现在干这些劳动的不再是人力,而是机器,正是这些机器,代替了人的劳动,消耗了动力,消耗了能源。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需求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必将猛增,能源供应的短缺将给人类带来困难。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地壳中的蕴藏量究竟有多大?虽然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总是有限的,连续不断地大量消耗下去,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天要枯竭,这是历史的必然。以煤炭为例,它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全世界最终可以开发的煤约11万亿吨,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约有7370亿吨。

有人估计,人类到2112年时将会消耗掉煤蕴藏量的一半,到2400年,地球上的煤将会全部用光。石油怎样呢?虽然它的开采时间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已经感到“石油枯竭”的威胁。今天人们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就是“石油危机”。世界石油蕴藏量究竟还有多少呢?据土耳其权威的《石油》杂志的估计,大约仅够用至2030年前后。总之,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石油的绝大部分将被耗尽,到那时,人类将不得不转而起用其他能源。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