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47724300000029

第29章 勤奋成才(6)

托尔斯泰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加紧创作。1899年另一部传世之作《复活》完成了,这时,托尔斯泰也得到了“复活”。

巴尔扎克的创作劳动

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著名的法国作家。1829年以来他写出了《朱安党人》、《戈布塞克》、《夏培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驴皮记》等长篇小说。1834年,巴尔扎克计划创作一整套社会长篇小说,反映革命后法国社会的生活,这套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原计划要写137部,实际上他只完成了96部作品,近2000个人物组成了这《人间喜剧》的宏伟大厦。巴尔扎克几乎不停地写了15年,每年得写上6~7部作品。恩格斯尊敬地称他为“巴尔扎克老人”。

巴尔扎克一工作起来就没有头,他每天写作12小时以上,直到写得手指痉挛起来才稍事休息,然后又写下去。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已经把生命投入到这个坩埚里,就像炼金术士投他的金子。”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看他。只见巴尔扎克趴伏在一张朴素的长方形小桌上正在写作,桌上只有大叠的白纸和一束削好的鹅毛笔。右手边摆着一本摊开的记事册,用来记下后面的章节可能用到的构想和情节。见到这种情景,朋友没有打搅他,悄悄退了出来到客厅里等待。过了一个多钟头,巴尔扎克端着一杯咖啡走进客厅,连连对朋友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从来没有一口气只工作两三个小时的。让你久等了。”朋友走了以后,巴尔扎克又一头扑到书桌上写起来。

每天在写作五六个小时之后,巴尔扎克就像干了重体力劳动之后一样筋疲力尽了。这时,他还不休息,而是煮上一杯又浓又黑的咖啡,喝下去之后,把生命机器重新发动起来,又争分夺秒地写作下去。他年复一年地把咖啡煮得越来越浓,好使他的神经赶得上那种有增无减的紧张劳动。

你能想象出巴尔扎克每天的工作量吗?让我们借助他写给友人的信中所说到的自己的写作情况吧:“要知道我的勇气有多大,听我告诉您:《路吉艾利家族的秘密》是我一夜工夫写成的,《老姑娘》是三个夜晚写成的,《该死的孩子》是在我身心痛苦的9个钟头内写成的。我在萨舍,花了三天三夜,写成了《幻灭》开头的100页。”

富兰克林——“时间不空过”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

富兰克林是美国科学家,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他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帮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美国哲学会,参加起草美国《独立宣言》,曾任美国驻法国大使,缔结法美同盟。同时,富兰克林还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发明了避雷针,在研究大气电方面做出了贡献。

有人问富兰克林:“你怎么能做那么多的事呢?”

“您看看我的时间表就明白了。”富兰克林回答。

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午:5∶00起床,规划一天事务。

8∶00~12∶00工作。

中午:12∶00~1∶00吃午饭,阅读。

下午:1∶00~6∶00工作。

6∶00~9∶00晚饭,谈话,考查一天的工作,娱乐。

深夜还要继续读书,搞科学研究。

每天睡觉前,富兰克林都要扪心自问:“我今天虚度时光了吗?”

有一次,富兰克林出门旅行。他所乘坐的海轮在大西洋上航行,由于风浪较大,轮船不断摇晃,颠簸前进,旅客们都进舱休息去了。只见富兰克林不知疲倦地在甲板上忙来忙去。

他一会儿远眺,一会儿俯瞰,一会儿凝神沉思,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

一位水手走过来,好奇地看了一会儿说:

“富兰克林先生,您在干什么?在欣赏海景吗?”

“欣赏海景?不,不!”富兰克林紧跟着又解释似地说:“噢,也算是欣赏海景吧。”

“怎么是‘也算’呢?”

“啊,我是在思索海湾暖流对陆地气候的影响。”富兰克林说着把手搭在水手的肩上,说道:“怎么样?小伙子,你能协助我测量一下海流的速度和温度吗?”

“太高兴了,我愿意效劳。”水手大声地答应着。

水手协助富兰克林完成了工作,可他不解地问道:“先生,您怎么在旅行的空隙里也不休息呢?”

富兰克林说:“时间不可空过。”他转过头望着水手,问道:

“你热爱生命吗?”

水手点了点头。富兰克林又继续说: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啊。”

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

最好是说:“我在干活”。不要说:“我在聊天”。

——非洲

威廉·奥斯罗爵士是英国内科专家,也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内科医生之一。他曾先后在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任内科教授。当今很多显赫有名的医生都曾是他的门生,而用他编写的医学教科书培养出来的医生更是难以数计。

奥斯罗的杰出成就不单是由于他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素养的人,他对人类历代的科学成就和思想成果都很感兴趣。

奥斯罗清楚地知道,要了解前人留下的东西,了解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前人写下的东西,也就是要多读书。

读书是需要时间的。可是奥斯罗不仅在医院是工作繁忙的内科医生,要给慕名前来的病人看病诊治;而且还在医学院任教,带领学生上课、实习、做实验;同时还在进行医学研究工作。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等必需的时间,其它时间都理所当然地被上述三项工作占去了,哪里还能抽出整块的时间读书呢?

奥斯罗没有被这个困难吓倒,他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决定,把每天睡觉前的15分钟用来读书。如果是晚上12点钟准备就寝,那么他就从12点读到12点15分;如果研究工作是夜里2点钟结束,那么他就从2点读到2点15分。总之,不论是几点钟睡觉,奥斯罗一定要拿出15分钟来读书。

一旦规定这么做,奥斯罗在整个一生中就不再破例。就这样,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如果不读上15分钟的书就无法入睡。

也许有人认为,15分钟一晃就过去,能读多少书?我们不妨用枯燥的数字来算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不仅理解而且能够欣赏,对你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每分钟300字,15分钟能读4500字,一周7天读31500字,一个月4周是126000字,一年12个月的阅读量可达到1512000字。如果平均每本书大约750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

在奥斯罗的一生中,他读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书籍。想想看,半个世纪,每天读15分钟,这总共是多少本书。读了这么多的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培养起多么广泛的兴趣,涉及到多么丰富的知识呀!

除了医学专业以外,奥斯罗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在其他学科中也具有广博的知识。由于养成了每天阅读15分钟的习惯,他得以在专业之外,发展了他的业余专长。

奥斯罗的做法极好地解答了每个工作、学习繁忙的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时间读书。

巧用时间的爱因斯坦

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都有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关于相对论的理论,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也十分注意利用时间。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望爱因斯坦,到了他家,却见大门紧锁着。朋友在门外等了一会儿,见他还没有回来,就转身回旅馆去,准备晚上再来。

这天,天阴沉沉的,下着毛毛细雨,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在朦胧中,那位朋友远远看见有一个人在桥上慢慢地来回踱步。

只见那个人在轻风细雨中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凝望,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不时急速地在纸上写着什么。小雨打湿了他的头发,他却毫不理会。

朋友急步走上前去,用伞遮在那个人的头上,再仔细一看,不禁高兴地叫起来:

“原来是您呀,阿尔伯特。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噢,是您。”爱因斯坦回答:“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了在这儿等他,但他迟迟没来,我想一定是考试把他难住了。”

“哎呀,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您的时间吗?”

“不,不,并没有浪费我的时间。我正在这里思考一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到了出色的想法。喏,我把它记在这张纸条上了。”说完,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把被雨淋湿了的纸条叠好,放进口袋里。

1939年的一天,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的一家小戏院里上演了一出有趣的讽刺剧。几个朋友商量好,一起去找年已60岁的爱因斯坦,想说服他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看戏。

走进他的书房,只见满头银发的爱因斯坦博士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

“亲爱的阿尔伯特,请您歇一会儿,跟我们去看一出精彩好戏吧!”朋友们恳求道。

“对不起,我没有工夫去看戏。”

“工作是要紧,但休息也是要注意的。”

“不要再劝我去了,我实在没有工夫去看戏。等你们到了60岁的时候,就会珍惜能由你们支配的每一个小时了!”爱因斯坦说。

野口英世尤惜分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野口英世小的时候,因被火炉烧伤,左手落下残疾。这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

有一天,母亲把英世叫到身边,疼爱地对他说:“孩子,你这么小就体验到人生的痛苦,妈妈真是对不住你啊!”说完,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英世一边用右手给妈妈擦眼泪,一边说:“妈,我知道自己虽然比别人少了一只手,但是,我不会在学习上比别人差的。我会抓紧一切时间加倍地用功,好好念书。以后我会让您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内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英世说到做到,哪怕是一分钟、一秒钟他都十分珍惜。他走到哪里,便把书带到哪里。

一天,他跟随母亲在田地里干活,累得满头大汗。母亲让他休息,他不肯,还要干;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停下来。可是,刚坐到田埂上,他又顺手从身上拿出书,看了起来。母亲望着儿子专心致志的样子,心里既高兴又难过:“苦命的孩子,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啊!”英世并没有注意母亲的表情,他完全被书中的情景吸引住了。直到母亲喊他,他才合上书,站起身,拉着母亲的手一起回家去了。

到了晚上,英世又带着书到隔壁的旅店去干活。因为家里生活窘迫,根本没有钱买灯油,他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一来,可以挣些钱贴补家里的生活;二来,干完活之后能在洗澡堂的灯光下看书。他一看就看到夜里12点。

由于英世珍惜时间,刻苦读书,他的学习成绩远远地超过了其他正常的孩子,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后来,因为家里再也供不起他上中学了,他只好去给渡部医生当徒弟。他为自己写下了:“人惜寸阴,我尤惜分阴”的座右铭。在4年的学徒生涯中,他无时无刻不按照这一准则去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英世又经渡部的朋友血胁的介绍,到了东京。他感到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边打工,边学习。最后,终于获取执业医师的证明书。

英世还去过美国、丹麦。无论他到哪里,他都坚守着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