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打不下襄阳,就转攻对岸的樊城。元军用大炮攻破樊城,守将牛富带着100多人展开巷战,杀伤很多敌兵,后来负重伤投火殉国。樊城失陷,驻守襄阳的吕文焕叛变降元,李庭芝因此而被免了官。后来,扬州守将印应雷因病死去,李庭芝又被任命为淮东制置使,来到扬州。1274年,元将伯颜、阿术率军沿长江顺流东进,南宋沿江守将望风披靡,纷纷不战而降。只有李庭芝忠心耿耿地率领着部下,坚守在长江北岸的扬州防地。
元军将扬州重重包围,久攻不下,就想用高官厚禄引诱李庭芝投降。元军派降将李虎拿着招降榜文来见李庭芝,李庭芝当场杀死李虎,把招降榜文烧掉。他派部将张俊出城作战,张俊却拿了降将孟子缙的信回来,劝李庭芝投降。李庭芝当即把信焚烧,同时把张俊和4个来人一起杀死。扬州军民见此情况,一个个斗志昂扬,守城的决心更大了。李庭芝固守城有功,被朝廷加官为参知政事。
1276年,伯颜领兵攻入临安,将谢太后和皇帝赵显等俘虏北去,李庭芝依然团结爱国军民坚守扬州。元军久攻不克,便叫谢皇太后下诏招降李庭芝。谢皇太后派使臣来到扬州城下,李庭芝登上城楼,激愤地说:“自古以来,臣子只有奉命守城,没听说过奉诏投降的,真是岂有此理!”使臣讨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回营复命去了。时过不久,谢皇太后被元军押解北去,路过瓜洲,又下诏要李庭芝投降。诏书上说:“我和皇帝已经臣服了元朝,你还为谁守城呢?”李庭芝看了怒不可遏,用箭射死来使。烧了诏书,作为对谢皇太后无耻投降的回答。元将阿术见谢皇太后的诏书对李庭芝无效,便又派了一个使者手持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诏书来劝降,李庭芝还是一如既往,杀死使者,焚毁诏书。阿术的诱降接二连三地失败,他恼羞成怒,下令元军加紧攻城。扬州周围的州县守将因为粮尽弹绝,纷纷投降元军。此时,扬州城内的军粮也已经吃光了,士兵们以牛皮、麴蘖作食物,仍然坚持和敌人斗争,任凭元军的炮火箭矢怎样猛烈,扬州城还是固若金汤,岿然不动。元军的强攻失败了,就再一次祭起诱降的法宝。阿术于1276年秋又派人拿来忽必烈的诏书,在扬州城下说:只要李庭芝答应投降,元朝皇帝不仅不咎杀使焚诏的既往,而且还要重用他。李庭芝对敌人的无耻伎俩早已领教多次,根本不予理睬。
就在这年5月,陆秀山、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广王赵昰作小皇帝,这就是宋端宗。端宗树起宋朝的旗帜,冀图恢复,继续抗元。他下诏李庭芝南下会合,共商复兴宋朝的大计。李庭芝觉得有了一个新政权,这便于号召四方,汇集抗元力量,心里很高兴。临行前,他命制置副使朱焕留守扬州,自己和部将姜才带领7000人马,计划经泰州入海,乘船去福州。
李庭芝刚到泰州,贪生怕死的朱焕就投降了元军,拱手把坚守两年多的扬州城送给敌人。接着,阿术率领的元军也随即赶到泰州,把泰州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元军将李庭芝等人的家眷押解到泰州城下,扬言李庭芝不投降,就将他们全部处决。李庭芝还是坚决拒绝投降。阿术下令攻城。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早被敌人的汹汹来势吓破了胆,夜里打开城门,把元军迎了进去。李庭芝闻讯,立即跳入莲池自杀,但因池中水浅,他被元军捉去了。元军又把他押解到扬州,再次劝降,李庭芝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扬州城的百姓听到李庭芝以身殉国的消息,人人痛哭流涕。这年李庭芝57岁。
宁死荒外毋得降清的李定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李定国,字鸿远,陕西延安人。生于1621年,死于1662年。他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手下的一员名将,是张献忠4个义子中的老二,张献忠在西充牺牲之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清军南侵,大敌当前,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他们派人向永历帝建议,愿意联合抗清。这对于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永历政权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只好依靠大西军,并封孙可望为秦王。然而孙可望别有用心,他妄想把永历帝控制在手里,作福作威,独断专行,并不热心于抗清之事。
李定国转战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连下数十城,立下累累战功,永历帝封他为西宁王。这一切引起了孙可望的妒忌。他假意邀请李定国商量事,想暗害李定国。李定国察觉了他的意图,只好带兵离开湖南,回到云南。孙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也领兵到湖南进攻清军,结果却打了大败仗,孙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历帝让位,由自己篡权。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除掉李定国这个障碍。1657年,他率兵14万进攻云南的李定国。自古以来,挑动内战都是不得人心的。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都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动。双方一经交战,孙可望的将士们就纷纷自动倒戈,投向李定国一边。孙可望的军队迅速瓦解,他狼狈逃回贵阳,又遭到贵阳守将冯双礼的反对。他走投无路,就跑到湖南向经略洪承畴乞降。
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的叛乱,力量大大削弱。公元1658年,清朝大将军罗讬自湖南、吴三桂自四川、卓布泰自广西,分三路大举进攻贵州,李定国也分兵三路进行阻击。然而寡不敌众,士气也大不如前,战事接连失利,不得不退回云南。李定国护卫着永历帝逃到永昌。
1659年,清军进入云南。李定国派靳统武护卫永历帝逃往腾越。清军攻克永昌,横渡潞江,攀登磨盘山。李定国派部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分兵设伏等待清军到来。清军进入埋伏圈,并向李定国的阵地发炮。于是伏兵四起,与清兵展开了肉搏,双方死伤惨重。窦民望被炮弹击穿肋下,血流如注,还持刀拼命厮杀,最后终于倒下。王玺也战死在阵地上。李定国在山巅指挥战斗,炮弹就坠落在他面前,掀起的泥土、石块将他全身覆盖。他从土堆里爬出来,指挥军队撤退。部队还未退到腾越,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已由几个亲信官员陪同,逃往缅甸去了。
李定国在云南和缅甸边界收集残部,打击清军,准备恢复。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软禁了起来。李定国与清军且战且走,最后也退入缅甸。他13次要求缅甸归还永历帝,都未得到满意的答复。他想用武力夺回永历帝,因为人地两疏,也未能如愿。1661年12月,吴三桂带领清兵10万开进缅甸,逼缅甸交出了永历帝和太子后妃。清兵把他们押到昆明杀害了。李定国本想约请暹罗(今泰国)出兵进攻缅甸,夺回永历帝。当听到永历帝被害的消息,他忧愤万分,终于病死军中。临死时他对自己的儿子和部将说:“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不投降不弃城的史可法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史可法是一位著名的抗清将领。他在明朝末年清军大举入侵之际,率领扬州军民奋起抵抗,城破被俘,壮烈殉国,直到今天,扬州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史可法抗清的故事。
公元1644年,明朝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他带领清军进入山海关,占领了北京,许多明朝大臣都到街上排队迎接清军。一些没有投降的人逃到南京,拥戴一个叫朱由崧的皇亲做皇帝,建立起南明政权。南明大臣中,史可法的威望最高,朱由崧就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派他镇守扬州,抵抗清军。
史可法一心想打退清军,恢复大明江山。他到扬州以后,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没吃饱,他决不先吃饭,士兵没添衣,他也决不先多加一件衣服。他教育士兵要提高警惕,防备敌人来偷袭。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整天住在军营里不回家,甚至连夜里睡觉也不脱铠甲。他还设立了“礼贤馆”,专门接待从四面八方来投奔的人士。可是那时候在南明政府里,像史可法这样忠心为国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都是整天花天酒地地享乐,谁也不去考虑国家的命运。史可法的心血都白费了。
公元1645年,清豫王多铎统率大军渡过黄河,向南明大举进攻。史可法得到报告,立刻发出告急文书,要各地派兵救援扬州,可是左等右等,也没见到一个援兵的影子,他只好横下一条心,决定死守扬州。
不久,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打听到守城的主将是史可法,就写了一封劝降信,让明朝降将李遇春拿着去见史可法。可是李遇春还没走到城墙跟前,就被城上一阵乱箭给射回来了。多铎以为李遇春没把话说明白,又派了一个使者去劝降。史可法叫人把那个使者绑起来,扔到了护城河里。后来多铎又一连给史可法写了5封劝降信,史可法连信封都没拆开,就给烧了。多铎气坏了,立刻指挥大军,把扬州城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史可法知道一场残酷的大战就要开始了。他把全体将士集合起来,说:“扬州是南京唯一的屏障,如果扬州失守,南京就很难保住,我决心死守扬州。”他从坚守扬州的重要性说到国家面临的危急形势,从国家的危急形势说到古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前赴后继慷慨捐躯的动人事迹,说到激动时,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得连血都从眼睛里流出来,把身上的战袍染红了。将士们没有不感动的,都举着兵器说:“史大人放心,我们愿与扬州共存亡!”
第二天,清军开始发动进攻。多铎专门调来红衣大炮,对着城墙猛轰,把城墙打破了好几处。史可法指挥扬州军民,英勇抵抗,用沙袋堵住城墙缺口,一直激战到晚上,才把清军打退。
史可法知道扬州迟早要被打破,就对几个心腹将士说:“我已经下了决心,扬州被攻破之日,就是我史可法杀身报国之时,哪一位将军愿意到时候助我一臂之力?”将士们都拿袖子擦眼睛,难过地说不出话来。末了有一个叫史德威的副将说:“末将愿助大人一臂之力。”史可法听了非常高兴,就说:“我没有儿女,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义子。”
清军一连攻了3天,都没有攻下扬州。到了第四天,多铎又调来许多红衣大炮,集中起来轰击扬州城的西北角,把城墙轰塌了,大批清军就从这个口子像蝗虫一般地拥进城里。扬州城终于失守了。
史可法见城已被攻破,立刻拔出宝剑要自杀,身边的几个将士扑上去抱住他的胳膊,不让他下手,急得他放声大喊:“德威在哪里?快来帮我一把!”史德威在一旁直淌眼泪,怎么也下不了手。将士们就保护着史可法往外冲,没想到正好遇到一大队清军人马,所有的将士都战死了。有的清兵还想拿刀往没有断气的明军将士身上砍,史可法大喊一声:“住手!我是史可法!”他的两眼射出两道光芒,把清军们都吓了一大跳。他们立刻围住他,带他去见多铎。
多铎说:“史先生,我过去给你写了许多信,你都没有回音,现在你落到我的手里,是不是可以回心转意了呢?”史可法瞪着眼睛说:“我身为大明的臣子,绝不会贪生怕死,干背叛国家的事情,你要杀就杀,不用废话。”多铎很钦佩史可法的忠肝义胆,又说:“你对明朝已经尽了忠心,我们大清也很敬佩先生的为人,只要你归顺我们……”没等他把话说完,史可法就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早已决心同扬州共存亡,今天扬州既然已经被你们打破了,我只求一死,决不会投降你们。”多铎叹了口气,说:“可惜明朝像你这样的忠臣太少了,今天我就成全你的心愿吧。”
史可法就这样被清军杀害了。
史可法死后不久,史德威悄悄回到扬州寻找他的遗体。可是扬州城经过清军大屠杀,大街小巷横七竖八的全是死人,加上天气炎热,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得辨认不出面目来。史德威怎么也找不到史可法的遗体,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朝板带回去,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扬州城外有名的史可法衣冠冢。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怀着景仰的心情,到这里来凭吊、追念这位300年前至死不屈的爱国英雄。
坚守爱国情操的夏完淳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志士和文学家,汉族,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弘光政权瓦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力量继续战斗。1645年6月,明朝官员黄道周、郑子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聿音yù)即位,历史上称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员张国维、张煌言在绍兴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这样,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
这时候,在松江(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是夏允彝(音yí)和陈子龙。夏允彝有个年才15岁的儿子叫夏完淳(音chún),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也参加了抗清斗争。
靠几个读书人要组织义军是不行的。夏允彝有个学生吴志葵,是吴淞总兵,手下还有一些兵力。他们说服吴志葵一起抗清。吴志葵答应了,派出一支人马担任先锋队攻打苏州。一开始打得挺顺利,先锋队攻进了苏州城,但是吴志葵临阵犹豫,没有及时增援,结果进城的义军被围牺牲,吴志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