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②
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③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铠铤。④
西南背和好,杀气日相缠。⑤
辛苦三城戍,⑥长防万里秋。
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⑦
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裘。
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⑧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⑨
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⑩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注释】
①西山:又名雪山、雪岭,是唐代西蜀防御吐蕃侵扰的屏障。见《野望》注①。②夷界:华夷的分界处,指唐王朝和吐蕃的分界。蕃州:边界之州,指松、维、保三州。③白帝:古代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白帝为西方之神。转粟:运送粮食。西山军粮运输闲难,杜甫在《东西两川说》中曾指出:“顷三城失守,罪在职司,非兵之过也,粮不足故也。”④“蜀将”二句:言蜀地将领分兵增防,羌族士兵也前往助战。分旗鼓:调拨兵将。助铠铤:助战。铠:头盔;铤:小矛。⑤西南:指吐蕃。背和好:背叛盟约。⑥三城:指西山一带的松、维、保三州。⑦烟尘:指战事。火井:产天然气的井,在四川临邛。松州:今四川松潘。松州地处陇、蜀门户,唐代与吐蕃接界,境内岷山雪岭为成都府西北屏障,历来是唐、蕃战争中的要冲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⑧“风动”四句:写西山边境形势的紧急。⑨“子弟”二句:言唐军深入西山前线,然关城之围仍不得解除。子弟:《东西两川说》云:“闻西山汉兵,食粮者四千人,皆关辅山东劲卒,多经河陇幽朔教习,惯于战守,人人可用。兼羌堪战子弟向二万人,实足以备边守险。脱南蛮侵掠,邛雅子弟不能独制,但分汉劲卒助之,不足扑灭,是吐蕃凭陵,本自足支也。”⑩蚕崖:关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是古代由成都平原到西北羌、蕃地区的交通要道。《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上·彭州》:“蚕崖关,在(导江)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灌口:镇名,今为四川都江堰市政府所在地,是古代成都西北防御吐蕃的重要通道。《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上·彭州》:“灌口镇,在(导江)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陋。”铁马:指战马。铁马瘦、米船稀:指运输困难,粮秣缺乏。“辩士”二句:谓希望谋士们拿出安边良策,主将显示出决胜的威严。“今朝”二句:今天乌鹊欢快地报喜,也许是唐军将士即将凯旋吧!
【评析】
广德元年(763)冬,吐蕃入侵西山松、维、保三州,时漂泊阆州的杜甫忧心边事,感而作此组诗。三首逐章相承,有前后次第。第一首,写西山戍守之形势、防守之艰难、战事之紧急、作战之缘故;第二首,写吐蕃来犯之气势汹汹,边境形势岌岌可危;第三首,担忧松州将失陷,既言战事之危急,又期望作战成功、战士凯旋。石闾居士评曰:“合三章观之,层层顶贯,一层深一层,总是记西山之实事,亦作一气读。”(《藏云山房杜律详解》五律卷四)而仇兆鳌许为“五律之入圣者”、“千古绝唱”(《杜诗详注》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