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47844800000017

第17章 用生命抒写乐章的贝多芬

音乐英雄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神童,以便让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的命运下,贝多芬度过了童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炼,水平越来越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很长时间,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贝多芬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10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贝多芬的心总是交替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幸运的是,贝多芬用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

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他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1803年,贝多芬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表现出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激烈的对比。从第一乐章开始,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战斗图景。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第二乐章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切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渐渐远离了沉痛的死亡问题,弦乐器发出隐约的沙沙声,起初微弱,却呈现出无比的朝气。紧接着,在激昂愉快的情绪中,活泼、清晰的基本主题像激流一样直泻,前进!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1813—1817),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10年当中(1818—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7年3月26日17:45贝多芬逝世。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于29日举行,葬礼规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主动跟随灵柩出殡,贝多芬的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他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曾经,他激励、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如今他依然感动和振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