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47844800000027

第27章 史诗之魂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全书130篇,526500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综观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史记》的完成实属不易。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术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还是李陵但最终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唯独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肯定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之后,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他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几乎想自杀。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著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司马迁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对人类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应学其人,弘扬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