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
47860000000004

第4章 管理基础理论(3)

通过调查与实验,梅奥等人发现科学管理中对人的假设有问题,不能把人看作一种工具,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梅奥教授在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奠定了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

2.霍桑实验的见解

梅奥教授在霍桑的实验,得到了一些新发现和一些新见解。

(1)以前的管理认为,人是“经济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2)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3)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正式团体外,职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成员的行为,对生产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5)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管理人员单凭自己个人的秉性和嗜好进行工作。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上的沟通。

霍桑实验及梅奥的见解,提出了企业管理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领域,即人际关系的整合。霍桑实验之后,大批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继续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建立了关于人的行为及其调控的一般理论。1949年,美国一些从事人际关系研究的管理学者正式采用“行为科学”一词,并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了对人的行为规律、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与提高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至今,行为科学作为新一轮企业管理学说的发展,替代了科学管理而风行一时。我们后来看到了许多行为科学的大家及非常着名的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D.McGregor)的“X-Y理论”、布莱克(R.Blake)和穆顿(J.S.Mou-ton)的“管理方格图理论”等等。

行为科学的产生是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当时企业生存发展对管理的需要。在大规模产销活动展开、流水线到处普及的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个个处在监工难以监督的工作位置上,尽管有工作标准,但工作标准不可能十分准确,如何使员工们在分散的岗位上有效地工作? 当一个企业很大、企业的业绩已无法与员工的利益明显挂钩时,物质刺激效用便开始降低。虽然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不错,但操作实效已不明显。特别是当工人收入已达到较高水平时,经济刺激作用开始下降。为此,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所面临的问题,怎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对管理思路、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行为科学的产生重新认识了员工的地位,员工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与资本、土地等相同的生产要素,而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主动因素。这与马克思的人是主动要素的观点一致,使行为科学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霍桑实验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

霍桑实验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人假定。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人是“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企业投资者作为“经济人”追求最大利润,工人作为“经济人”追求最高工资收入。科学管理旨在寻找一种方法使得工人在追求最高工资收入的同时,实现企业投资者最大利润的要求。在泰罗看来,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了,才可能达到最大利润。但为了使工人努力工作,必须用物质奖励的手段以满足工人追求收入最大的需求。泰罗提出的以时间和动作研究及奖励工资制等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就是要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满足工人的工资需求动机。

行为科学认为工资、作业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人”假定,以取代“经济人”假定。按照“社会人”假定,社会上的职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社会人”固然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但并不唯此,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需要。因此,对人的管理不能仅仅从其经济动机的一个方面去考虑,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时使用非物质的方式、非经济的方法可能更为有效。行为科学的这一看法为管理实践从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2)需求因素与激励。由于社会人的假定是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使得这一假定有了现实基础,也证明了“经济人”假定的偏颇。行为科学进一步对人的需求、动机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对人的激励理论。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其名着《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强调:A.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他已经得到的东西。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其行为。换句话说,已满足了的需求不是激励因素。B.人的需求都有其轻重的层次,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又会出现,又需要满足。为此,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3所示。

马斯洛认为,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求如果都得到满足,那么最主要需求的满足就比其他需求的满足更为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得重要。

由于人的需求有这样的层次,因此当人处于某一需求条件下时,其行为动机和行为便会带有此种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特征。为此,管理主体可以根据该特征去满足员工的这一需求,而使其得到真正的激励。行为科学理论对激励过程和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如图1-4所示。

行为科学对人的需求构成分析、对需求满足追求动机与行为的研究、对人的激励研究等,为管理主体如何管理好人这一关键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了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并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与方法,如参与管理、面谈制、目标管理等等。

(3)作业组合。每个组织都具有由其既定的目标而产生的技术要求。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完成某些工作,而组织成员就得被分派成不同的组合,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行为科学对影响个人与组织的作业组合内部过程,给予了特别的注意,认为作业组合是由共同持有某些准则的员工(管理者与非管理者)所组成的集合体,他们通过实现组合体的目标而努力满足各成员的需求。作业组合对其成员的所有行为与活动有强烈的影响。因此,探讨作业组合构成、作业组合的特性与运作,分析作业组合的积极效应,成了行为科学对管理理论的另一贡献。

事实上,人作为管理客体时可以是一个个人,也可能形成一个小群体。当管理客体为单独的个人时,实际上这个人将与其他生产要素形成一种组合,这一组合内的交互关系与运作,通常由人际关系来处理,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内容之一。当管理客体为一个小群体时,虽然小群体与其他生产要素及资源也形成一种组合,也有其内部的交互关系,但首要的是该群体内的动力学关系,考察这样一个群体内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恰恰是“社会人”假定的延伸。

(4)领导理论。行为科学对领导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领导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同许多理论和模式有联系。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影响的基础在于权力,一个领导者可以对下属施加影响,是由于他拥有五种不同的权力:强制权、奖励权、法定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行为科学提出了三种广义的领导理论。一是性格理论,即领导者个人性格与其领导行为关系的理论。吉赛利提出了领导者应有的八种个性特征与五种激励特征,认为个人性格对管理的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二是个人行为理论,即可以依据个人品质或行为方式(风格)对领导进行最好的分类以及管理有效性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其中比较着名的是罗伯特·R·布莱克、简·S·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这两位专家将关心生产还是关心人各分成九个等级,进行组合便有五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即虚弱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间路线型和协作型,并认为协作型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三是权变理论,即有效的领导取决于外界环境与领导者行为的相互作用,没有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有效,为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新的领导方式。弗鲁姆-耶顿还给出了一个权变式领导模型,指出合适的领导方式取决于七个环境因素,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供选择。

1.2.5管理科学的出现

管理科学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源于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

虽然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与作业问题,早在18世纪末就有人尝试,但管理科学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正式存在,却是20世纪初的事。

管理科学中的生产是指一个制造厂中的制造技术和原材料的流程。作业则含义较广,适用于任何一种组织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活动。

管理科学正是在此定义下探讨生产与作业的管理。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四点: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本、量、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3)依靠正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实际上是以数学形式表达的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建立合适的模型就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4)依靠计算机运算,以便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

1.管理科学模型

管理科学模型是对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得出的一种形式化的表达方式。建立各种模型,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科学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常见的模型有以下九种,如表1-2所示。

分。决策理论的集中点在于对所有决策通用的某些组成部分提供一个系统结构,以便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那种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复杂情况。这类模型是规范性的,并含有各种随机变量。

(2)盈亏平衡点模型。这一模型主要帮助确定一个企业的任何特定产品生产量与成本、售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确定的盈亏平衡点,在这个水平上总收入恰好等于总成本,没有盈亏。这一模型是确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库存模型。这一模型回答库存有多少、什么时候该进货与发货。因此,这一模型必须考虑库存适合生产与销售的需求,又要考虑减少仓储费用等。这一模型的可行解是经济订购批量(EOQ)。

(4)资源配置模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等实物资源,常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就是线性规划模型,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下,考虑产出、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这一模型是规范性模型,变量是确定性的。

(5)网络模型。两种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网络模型是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CPM(关键路线法)。PERT是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的工程项目的一种方法。CPM 这种计划和控制技术,则应用于那些有过去的成本数据可查的项目。网络模型是随机性的规范模型。

(6)排队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员工们排队等待领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费的时间是要计入成本的。在给顾客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顾客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就会使顾客失去耐心,导致顾客一走了之,收入减少。但如果开设很多服务台或售货柜却很少有人光顾,则又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队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最优解。

(7)模拟模型。模拟是指具有与某种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这种真的事物。由于真实事物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对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复性,为了得到预计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拟的模型。应用此模型探讨最佳行动方案或政策。这种模拟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种随机变量。

2.管理科学的突出贡献

管理科学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很大的,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引入、决策理论构造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