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12

第12章 天麻

天麻又名明天麻、冬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等地。

药材识别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具环节,有点状痕点或膜质鳞叶,全体多纵皱。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或留残留茎基;另一端有至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或“圆盘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黄白色至淡棕色。未蒸透者中间略有白碴,有时显裂隙。气特异(习称“马尿味”),味淡或微甜。

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冬麻”,质佳;质地松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者为“春麻”,质次。

规格标准

等级标准

一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粗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千克2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续表

等级标准

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千克4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或棕黄色稍有空心。味甘微辛。每千克90支以内,大小均匀。无枯炕、杂质、虫蛀、霉变四等干货。每千克90支以上。凡不合一、二、三等的碎块、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属此等,无芦茎、、杂质、虫蛀、霉变。

作用用途

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能。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对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头痛,与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疗效尤佳。对风寒湿痹(偏重于湿痹)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破伤风、流脑及乙脑引起的抽搐等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对高胆固醇血症有效率为82.6%、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效率为75%)、美尼尔综合征、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及眶上神经痛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3~9g;大剂量可用至50~100g。

(2)天麻10g、杜仲2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用于高血压。

(3)天麻30g、白酒500g。泡7天后服,每次10~20mL,每日2~3次。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4)天麻粉2g、鸡蛋1个。调匀蒸熟食,每日1~2次。治眩晕,神经衰弱。

(5)天麻薄片3~6g。做肉片汤时加入共煮,药、菜、汤俱食。

治眩晕。

(6)天麻片10g,猪、羊或狗脑1具。共炖1小时,加食盐调味,肉、汤、药俱食。治神经性偏、正头痛。

(7)天麻片5~10g。直接加适量水炖1小时,再加入冰糖适量,1日分3次服。用于偏、正头痛。

(8)天麻30g、藁本30g。共研为细末,每次6g,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偏头痛。

(9)天麻30g、当归30g。加入白酒500g,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15mL,1日3次。用于偏、正头痛。

(10)天麻60g、蝉蜕30g。研为细末。每日早晨取药末9g,新鲜猪脑1个,加冰糖30g共蒸熟,饭前1次食之。用于偏头痛。

(11)天麻9.4g、川芎9.4g、焦白术9.4g、狗脊9.4g、茯神9.4g、白菊花9.4g、煅龙骨9.4g、煅牡蛎9.4g、玉竹25g、菟丝子12.5g、石菖蒲6.3g、熟地15.6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12)天麻6g、白芷6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头痛。

(13)天麻30g、大枣30g、枸杞30g、党参30g、羊头肉适量。加水共炖熟,食盐调味,食肉喝汤。用于慢性头痛。

(14)天麻20g、乌鸦肉20g、米酒50mL。上药共蒸熟,1日分2次,食肉喝汤。用于头晕目眩。

(15)天麻30g、山药60g、鸡1只。杀鸡煺毛去内脏,洗净,置药于腹内,蒸熟后,食盐调味,食肉喝汤,1日2次,量酌定。用于头晕目眩。

(16)天麻20g、人参6g。与适量瘦猪肉共炖熟,食盐调味,1日分2次服,食药、肉,喝汤。用于头痛。

(17)天麻15g、防风15g、荆芥穗15g、白芷30g。共研为细粉,每次15g,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偏、正头痛。

(18)天麻3g、山羊角6g(打碎,先下)、川芎6g、丹参9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偏头痛,呕吐。

(19)天麻18g、钩藤30g。水煎服。用于眩晕。

(20)天麻9g、天南星9g、僵蚕6g、全蝎6g、制半夏6g、皂角适量。先将前5味药加水煎汤备用,再取皂角适量捣碎,研为细粉,取少许吹入鼻内,即服备用汤药。用于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21)天麻12g、杜仲12g、络石藤10g、防风10g。煎汤备用;细辛、半夏、甘草各3g共研为细粉,取少许吹入鼻孔,男左女右,再服备用汤药。用于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22)天麻9g、伸筋草9g、防风6g、荆芥3g。每日1剂,黄酒、水各半煎服。用于产后中风。

(23)天麻茎50g。1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4)天麻6g、制川乌2g、制草乌2g、全蝎2只、鸡蛋3个。先将鸡蛋分别打1个小孔,倒出蛋清,再将其他药共研为细末,分别装于3个鸡蛋内,用麻布封口,在炭火上煨熟,连皮1次吃下,黄酒为引,1日1次,连服3剂。用于产后手足拘挛。

(25)天麻30g、制白附子26g、南星30g、羌活30g、白芷30g、防风30g。共研为细末,1次6~9g,1日1~2次,黄酒冲服。用于半身不遂,眩晕。

(26)天麻3g、川芎5g。切成小碎块,一并置于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症见头昏头痛,甚者暴痛如裂、项强、肩背拘挛、嗜睡。

(27)天麻3g、钩藤5g、黄芩5g、怀牛膝5g。天麻、黄芩和怀牛膝切成小碎块,与钩藤一并置于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高血压病所致的头晕目眩,头胀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

(28)天麻5g、石菖蒲5g、木香5g、全蝎2g。天麻、石菖蒲和木香切成小碎块,与全蝎一并置于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脑血管意外出现的语言蹇塞,舌喑不语,口眼斜,口中流涎等。

(29)天麻25g、川芎10g、茯苓10g、鲜鲤鱼1250g。鱼去鳞、剖腹、抠去内脏,剔数刀(不剔透为度);川芎、茯苓切成大片放入二泔水中,再将天麻加入同浸泡约4~6小时,捞出天麻切成薄片;将川芎、茯苓装入鱼腹内,天麻片分别夹入鱼剔划的口中,鱼装入蒸钵,加入绍酒45g、姜15g、葱10g,兑上适量的清汤,上笼蒸30分钟后拣去葱、姜及川芎、茯苓,将原汤滗入火勺里,调入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麻油、湿淀粉、清汤适量,烧沸打去浮沫,浇在鱼的面上即可食用。用于肝风眩晕头痛,神经性偏、正头痛,肢体麻木、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注意

因天麻甘温而燥,偏于治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眩晕,因热而生风的头痛眩晕不宜选用天麻。本品伪品较多,注意识别。

加工制作

①切片:一法为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四五成干时(或温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湿毛巾包裹润透,纵切成薄片,阴干。另一法是将原药材洗净,放入锅内隔水蒸软,趁热纵切成薄片,阴干。②打粉:取天麻片,平铺于铁丝筛网上烘干,冷却后即可碾磨成细粉。③泡酒:最少浸泡7天后,加入适量蜂蜜服用。④天麻炖猪脑(或狗脑、羊脑):药、脑共炖1小时,加食盐调味,肉汤药俱食。⑤天麻蛋:蛋打碎去壳,加入天麻粉调匀,加适量清水,蒸至熟取出,放调味盐,蛋药俱食。

保存条件

本品易霉变、虫蛀,原药材宜存放于通风干燥处;片或粉宜瓷坛或瓶装,密闭,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冰箱中。原药材出现霉、虫时,可用沸水淋洗或蒸后干燥,再按原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