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14

第14章 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药材识别

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平直或弯曲,长3~10cm,直径2~6mm。表面淡黄白色,半透明,微有纵皱纹,并有若干横沟纹及须根断后的痕迹。根头钝圆,多有残留的茎基或茎痕,下端渐细。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加工时沸水焯过);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

以身干、条长粗肥、黄白色、质实无须根、无杂质和不霉蛀者为佳。

规格标准统货。作用用途

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能。主要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本品虽有补益作用,用于脾、肺气虚证,气阴两伤证,但远较人参力弱,需大剂量持续使用方能生效。因平而偏凉,为清补之品,大剂量可代西洋参入药。热病及病后伤阴者宜选用本品。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小儿肺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者)。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9~30g。

(2)太子参15g、浮小麦15g。先加水共煎煮10分钟,再用鲜开水浸泡频频服用。用于体虚自汗。

(3)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煅龙牡各15g。每日1剂,连服1周,先将龙骨、牡蛎打碎成细颗粒,再加水共煎煮,分3次服用。用于自汗、盗汗。

(4)太子参15g、棉花根30g、益母草12g、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加水共煎煮,分3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天。用于血虚所致月经后期,经量少或一见即无(棉花根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的根皮)。

(5)太子参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2g、熟地12g、丹参9g、当归9g、女贞子9g、怀牛膝9g。加水共煎煮,分3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1周。用于经闭。

(6)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菖蒲15g、炙甘草15g、远志12g、朱砂1g(研末,分2次吞服)。水煎服。用于癫痫病。

(7)太子参20g、当归20g、天麻20g、川芎20g、秦艽15g、大枣15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周。用于腰痛。

(8)太子参30g、玉米须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用于急、慢性肝炎。

(9)太子参15g。与鸡、鸭或瘦猪肉共炖,酌加食盐调味,饮汤食肉。用于体虚气血不足。

(10)太子参15g、乌梅15g、甘草6g。加水共煎取汁,兑入适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饮。用于夏季伤暑口渴,多汗,乏力。

(11)太子参24g、玉竹15g、石斛12g、山药15g、乌梅3枚、大枣3枚。水煎加冰糖适量,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于胃阴不足之食欲不振,口干。

(12)太子参30g、麦冬25g、薏苡仁50g、白糖适量。3味药加水共煎煮,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晾凉后饮用。用于神疲,咽干口燥,烦热头昏等。

(13)太子参5g、麦冬5g、淡竹叶10g、荷叶10g。太子参、麦冬切碎,与其他药共加开水泡20分钟后徐徐饮用,边饮边加开水,每日上午、下午各服1剂。用于暑天发热,心烦,口渴,尿少短赤,汗多,气短乏力。

(14)太子参15g、全瓜蒌1个。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乳汁稀少。

(15)太子参15g、黄芪9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产后虚弱,心悸,盗汗,自汗。

使用注意有邪实之证慎用。保存条件

本品易泛油、虫蛀、受潮生霉。陈品泛油,表现为质地返软,两端颜色变深,光泽减退,表面出现油样物。放木箱内,置通风干燥处保存。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