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15

第15章 牛黄

牛黄又名心黄、丑宝、丑黄、各一旺、犀黄。为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习称“天然牛黄”。全国各地屠宰场均有生产。东北地区产者,习称“东牛黄”;西北地区产者,习称“西牛黄”。近年尚有用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者称为“人工牛黄”。

药材识别

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1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有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环,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牛黄的经验鉴别:

(1)口尝法用舌尖舔之,味先苦而后回甜,有清凉感直达舌根及喉部,唾液染成鲜黄色,嚼之不粘牙,无杂味及臭味者为真品。若入口纯苦而不能转甜,无清凉感,且有臭味或腥气者为伪品。

(2)挂甲法取少许牛黄粉末与水调匀,涂于指甲上,若指甲被染上明亮的黄色,经久不退并有显著的清凉感者为真品。反之为伪品。

(3)水煮法将牛黄少许放入半杯清水中煮沸,静置,真牛黄全部溶化为黄棕色澄清液,无沉淀和漂浮物。反之为伪品。

(4)针刺法取小针烧红,刺入牛黄中,牛黄分裂,裂成层状,质细密酥脆,内心有白点,气清香者为真品。若刺入后不分裂,剖开内部不起层纹,内心无白点,并微有臭浊气味者为伪品。

(5)水试法取缝衣针1枚,润水沾上牛黄粉末,用量筒或深玻璃杯盛满清水,将沾上牛黄的针垂直下沉,即见杯内从上至下有1条黄线,然后再慢慢散开者为真品。反之为伪品。

人工牛黄多数为土黄色疏松的粉末,也有制成不规则球形或方形的。浅棕黄色或浅金黄色,质轻松,水溶液亦能“挂甲”。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

以完整、色棕黄、质松脆、断面层纹清晰而细腻者为佳。

规格标准

品别等级标准

天然一等

二等

干货。牛的胆结石呈卵形,类球形或三角形。表面金黄色或黄褐色,有光泽。质松脆。断面棕黄色或金黄色,有自然形成层。气清香,味微苦后甜。大小块不分,间有碎块。无管黄、杂质、霉变干货。牛的胆结石呈管状(管黄)或胆汁渗入的各种块黄。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断面棕褐色,有自然形成层。气清香,味微苦。无杂质、霉变作用用途

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本品苦凉气香,主入心肝,故能清心开窍豁痰,凉肝息风定惊。治疗由于心火肝风内盛、风火相搏、痰气壅塞而出现神昏谵语、惊风抽搐、中风痰迷等证,均有良效。其开窍之力虽不如麝香,而解毒之力却胜之,素以清热解毒之功著称。故为治疮痈咽痛之要药,不论内服外用皆有良效。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小儿感冒、喉炎、肺炎等引起的高热及乙型脑炎,脑血栓,食道癌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2)牛黄1g、硼砂15g、琥珀6g、冰片2g、珍珠(煅)7个、蜘蛛7只。共研为细粉,取少许吹喉内,1日3~4次。用于扁桃体炎。

(3)牛黄3g、雄黄5g、冰片2.5g、大黄10g、黄芩10g、桔梗10g、石膏20g、甘草3g。共研细粉,取少许吹患处,1日2~3次。

用于喉痹、喉喑、口疮、牙疳。

(4)牛黄1g、全蝎3g、僵蚕3g。共研细末,用黄酒或冷饮送服。用于破伤风。

(5)牛黄0.3g。研末,用竹沥调匀,搽在小儿口中,用于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

(6)牛黄0.3g、朱砂15g。共研末,少量服用。用于小儿心肺烦热,黄瘦,睡卧多惊,狂语。

(7)牛黄0.3g、琥珀3g、郁金3g、朱砂0.5g。共研为细末,1岁以下小儿1次0.15g;1~3岁小儿1次0.3g,1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小儿惊风,抽搐呕吐。

(8)牛黄0.3g、全蝎2只(去头、尾刺)。共研为细末,分为12份,1次1份,1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9)牛黄0.6g、朱砂0.5g、大黄9g、巴豆霜2g。共研为细末,1次0.3g,1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10)牛黄0.5g、朱砂0.5g、蝎尾0.5g、钩藤1g、天竺黄1g、麝香0.025g、僵蚕1.5g。共研为细末,分为8份,早、晚各用乳汁调服1份。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11)牛黄4g、麝香6g、三七60g、海藻60g、水蛭60g、壁虎60g。共研为细末,1次4g,1日2次,黄酒送服。用于食道癌。

(12)人工牛黄1g、鼠妇虫3只(焙干)、朱砂0.5g、冰片0.3g。

共研为细粉,每次取少许吹喉部,1日3次。用于喉痹、喉喑。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保存条件

本品多用瓷瓶装,封严瓶口。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遮光保存。